傅斯特 梁發
建構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系統是武漢市建設“大學之城”綠色基礎設施服務網絡的重要舉措。針對當前片區生態景觀分散不均、人文資源連接不足、慢行空間體驗不暢等問題,本文借助數據模型量化分析,提出完善斑塊廊道、構建綠色網絡、連接文脈資源、注入城市活力等策略,為優化完善片區綠道網絡系統提出規劃研究和實施指引,作為綠道建設活動的參考依據。
武漢市洪山區是中心城區面積最大、山水人文資源最豐富、高校科研力量最強大的組成部分。在探求綠色高質量發展路徑、打造全國生態文明城市的過程中,武漢市和洪山區逐步形成通過綠道完善綠色網絡體系、優化城市慢行系統體驗的共識。
在2021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出“全域增綠提質,新增城市綠道100公里,新增綠地1000公頃”。為更好地推進綠道建設相關活動,洪山區相關部門,特委托我公司圍繞洪山南部片區(武漢大學之城及周邊),編制綠道系統的規劃研究。

圖1 本次研究范圍區位圖
中心城區的綠道系統不僅僅是連接城市生態開放空間的景觀鏈,更是一種包含連通和綜合多功能的綠色土地網絡。
當前,洪山區南部片區存在小區密集、人口密度高,高校和單位大院多,交通潮汐嚴重、堵點多等問題。現有道路建設密度也大大低于國內外相應水平。根據對國內外大城市路網密度調查,國外發達城市(15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國內大城市(10公里/平方公里),而洪山區僅為5~7公里/平方公里。因此,南部片區綠道建設不僅僅是完善生態網絡、改善生態環境的要求,同時也可以解決一部分日常通勤需要,作為傳遞健康可持續發展方式的路徑。
根據《武漢市綠道體系規劃建設規劃(2011-2020)》,武漢綠道分為市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三中類型。其中濱江、環城等骨架性綠道,慢行道寬度不小于6米,可承擔國際自行車賽事功能,一般城市綠道慢行道寬度不小于4米,市域綠道主線寬度不小于4.5米。規劃綠道全長2200公里,其中城市綠道長450公里,主城綠道(含社區綠道)網絡密度不低于1.0公里/平方公里;市域綠道長1750公里,其中主線長430公里,支線長1320公里。
其中,洪山區涉及都市線(巡司河綠道)、濱湖線(南湖野芷湖綠道)、臨江線(江南濱江綠道)、聯絡線(卓刀泉路綠道)、學府線(八一路綠道)。

圖2 武漢綠道規劃——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分布圖
經過近十年的綠道建設實踐,當前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初步形成“尋山探水”的格局。圍繞濱江沿線、巡司河、南湖、野芷湖、黃家湖等區域均建有城市綠道。

圖3 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實施情況分布圖
總體而言,已建綠道以生態廊道型城市級綠道為主,城市級以下社區型綠道建設少。存在包括以下兩大方面不足:
(1)市、區級沿山濱水綠道分布不均、連通性差。
具體來看,巡司河與黃家湖、湯遜湖,南湖與野芷湖,黃家湖與青菱湖等水域聯系不足;獅子山與南湖的湖山綠道聯系不足。不少控規綠地存在未實施、未移交、未建設的情況,導致綠道整體連續性較差,現有控規綠地中建有綠道的部分也相對較少。
(2)伴路綠道和社區級綠道少,且被違法侵占嚴重。
由于近年來武漢市城市發展建設迅猛,汽車保有量持續增長,而城市道路建設中非機動車通行空間也被大大壓縮。按照綠道規劃,一般城市綠道慢行道寬度不小于4米,市域綠道主線寬度不小于4.5米。很多道路難以按照規劃要求設置綠道。
另一方面,珞獅南路、武珞路等城市主要干道沿線綠地大量綠道被違法侵占,用作非機動車通行、建筑前區停車等空間安排。人機非混行十分常見,綠道通行條件差。
由于上述原因,整個綠道系統的舒適度、活躍度和安全度均不高。

圖4 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現狀問題分析圖

圖5 洪山區南部片區綠道現狀調研圖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認為當前洪山區綠道系統網絡有以下三大核心訴求:
(1)如何連接綠地斑塊,補充完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
(2)如何聯系山水文化資源,彰顯城市特色?
(3)如何粘合周邊區域功能業態,作為城市交通的重要補充?
(1)分析框架
為保障綠道網絡布局和優化調整的合理性,我們考慮建構模型輔助線路選擇。筆者以城市道路、城市綠地、河湖水系等綠道主要依托因素為基礎,對國內外綠道適宜性評價所涉及的影響因子進行歸納總結,將評價因子分為交通可達性、建設潛力、景觀資源和周邊功能4大類別、11個評價因子。
通過對比國內外相關研究分析對不同因子賦予權重,可得:權重最高的C景觀資源作為綠道的核心本質,反映了大眾對綠道的體驗需求;權重第2/3的交通可達性A、建設潛力B,說明了交通便捷程度及使用需求密度是中心城區通勤綠道高效使用的前提。

表1 評價因子重要性權重
根據上述評價因子,整合后的評價模型計算公式為:
G=0.25A+0.24B+0.33C+0.18D
式中,G為綠道適宜性評價指數,式中A為交通可達性指數;B為建設適宜性指數;C為游憩吸引力指數;D 為使用需求強度指數。
利用這一模型進行大數據分析可得綠道系統網絡的理想分布情況。
(2)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包括洪山區城市路網數據(獲取自OpenStreetMap)、百度 POI 數據、百度衛片及全景地圖數據。其中,運用 ArcGIS 配準建立路網空間數據庫,分析交通可達性;通過識別百度衛片及全景地圖,結合實地調研得出建設適宜性;通過城市公園數據結合實地調研得出游憩吸引力。在此基礎上,疊加分析進行可視化表達。
(1)完善斑塊廊道
梳理城市山水綠林斑塊和廊道,拓展延續近自然生態型綠道,營造多樣濱水慢行廊道;完善濱江綠道及青菱湖、湯遜湖、野芷湖、南湖等區級濱水綠道。將青菱湖、湯遜湖等濱水臨山的公園納入整個綠道骨架和城市生態體系之中。
以城市綠道串接濱水公園、郊野公園,構建片區點、線、面結合的生態園林綠地系統框架,和水城共生的藍綠空間。

圖6 主要實施策略圖
(2)構建綠色網絡
把綠廊引入街道,完善綠道網絡。重點完善文化大道、三環線等市級綠道;完善白沙洲大道、卓刀泉路等區級綠道;完善廣八路等社區級綠道。結合控規綠地和非機空間選擇適宜建設的綠道線路。
本步驟充分結合數據模型分析結果,在選路選擇標準上,具體為:單側非機動車+人行≥5米。且單側非機動車+人行+綠地/建筑退讓界面≥20米。部分道路選擇梳理情況如下:

表2 綠道選線分析表
(3)連接文脈資源
發掘歷史文化底蘊,疊加“三邊”資源,展現綠道風貌氣質。圍繞公園綠地周邊、軌道站點周邊、學校醫院商圈等“三邊”加密綠道線路,重點圍繞卓刀泉公園周邊、武大華農等主要校區、夢時代等主要商圈增加區級和社區級綠道,構筑復合、連續的慢行交通基礎網絡。
同時以軌道站點影響區(800米步行范圍內)范圍,密織連續慢行綠道交通,整合軌道車站出入口、換乘設施,形成貫通一體的出行鏈服務。
本步驟充分結合數據模型分析結果,在選路選擇標準上,具體為:單側人行+非機+綠化/建筑退讓界面≥12米;連續度大于95%。
(4)注入城市活力
借助大數據優化網絡,加密老舊社區和新建城區綠道,活化社群業態功能。
結合近期城建計劃、老舊改造和重點城市片區更新建設,構筑慢行系統加密網絡。營造高品質的綠道慢行交通環境和毛細血管般的慢行綠道網絡,打造15min生活圈。
特別對于現有背街小巷,按照街道綜合整治要求,恢復被機動車、自行車停車以及占道經營所占據的本身狹窄的步行道,保障綠道慢行路權,打通最后一公里。提升空間導向服務,結合街角公園進行小品節點設計,形成舒適宜人的慢行停留空間。
本步驟充分結合數據模型分析結果,在選路選擇標準上,具體為:人行+非機+綠化/建筑退讓界面≥12米;連續度大于70%。
在基于數據模型的策略分析基礎上,深化細化上位綠道體系規劃。構建洪山區“大學之道”三級(多類型)綠道網絡。
為了更好地推進南部片區綠道網絡的建設落地,我們進一步提出近期綠道實施計劃,并對不同類型綠道提出實施指引。
按照遵循上位規劃、凸出片區藍綠空間和生態風貌特色、串聯重要景觀人文資源、服務更多人群/集中成片。我們提出近期綠道選線的內容,主要包括濱江綠道等市級綠道,卓刀泉南路綠道、南湖-野芷湖等區級綠道,獅子山綠道等社區級綠道。

圖8 近期綠道策劃分布圖
為了更好地指導近期綠道實施,我們對典型綠道線提出設計指引,其中:南湖大道濱水綠道將自行車和步行道合成一塊板,斷面寬度控制為6米。斷面不足段,增加2米人行出挑木棧道,豐富全線體驗,引入校園風光。卓刀泉路綠道按照連續綠道+校外生活劇場的思路,設置連續綠道2.5米+綠化帶3米+開放空間5米的整體斷面空間。南湖-野芷湖綠道重點強調融入華農文化元素和綠道斷點連接,通過綠道棧橋的形式連接南湖西南端綠道。華農獅子山綠道通過引入優勢學科動物學主題元素,營造“勤讀力耕、立己達人”的山間大學道氛圍。
上述綠道的實施指引的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成相關部門的近期建設項目庫。目前,在洪山綠道網絡整體優化框架下,青菱綠道等城市公園及綠道正在緊密謀劃實施、復地悅城小區周邊綠地綠道條件正在逐步改善,周邊的土地價值和環境綜合品質不斷提高。
綠道建設是城市創建生態園林城市、鞏固生態環境效益、引領城市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洪山區南部片區通過模型輔助分析可以相對更有效地整合優勢生態環境、人文景觀、慢行交通資源,提供更好的可達性和游憩休閑體驗,進而升級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區域自然生命支持系統。
我們期待,洪山區綠道系統網絡的優化,不僅僅能夠改善自然生態系統和景觀環境,還將全方位改變人們的生活、行為方式和觀念,實現尊重自然、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