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善明

BIM技術又稱建筑信息模型,是現代建筑工程領域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全新產物。BIM技術體系內部,建筑工程項目相關的各項數據信息是模型搭建的基礎,借助相關軟件,工程人員可完成建筑模型的初始搭配,并在隨后的數據補充與調整過程中,利用數據信息仿真模擬功能,真實反饋與建筑物整體相關的各項內容。近些年,伴隨著建筑工程領域的飛速發展,BIM技術在建筑工程中的應用愈發頻繁,從業工作者也針對BIM技術特性,在建筑設計、施工、檢測等諸多環節開始全面加深BIM技術的使用,而在激光點云數據技術的結合,更是讓BIM技術的機制得到進一步發揮?,F階段,古建筑保護領域中,建筑結構分析以及建筑信息記錄一直都是工作難點,如何將古建筑的整體結構數據完整記錄下來,也是從業人員不斷追求的方向,因此,激光點云數據的古建筑BIM三維重建與信息化管理已成為支持古建筑保護工作發展的關鍵策略。
三維激光掃描技術是一項較為成熟的建筑信息獲取技術,技術應用環節,從業工作者應在建筑的特定位置安裝激光掃描設備,借助激光掃描原理獲取到建筑不同構件與位置的點云數據。工作人員在獲取到建筑點云數據信息后,需要將這些數據信息傳入相應的處理軟件,并進行降噪、平滑、配準等處理工作,最終完成古建筑三維幾何模型的構建。
以點云數據為基礎搭建的三維幾何模型可進一步優化BIM技術體系,讓數據信息變得更為精準有效,而這其中,部分是以點擬合參數為主的參數模型,部分則是以密集點為基礎的三角網模型。與前者相比,三角網模型體系下,數據信息量十分龐大,這對于后續開展模型的管理與可視化處理十分不利,但是,這種模型由古建筑表面密集點云構成,數據信息精準度非常高。以點擬合參數為主的參數模型是由點云最佳擬合出的模型,其數據量與三角網模型相比要少上很多,管理、應用以及可視化處理過程相對便捷,數據精度雖低于三角網模型,但在激光掃描點云技術策略支持下,以擬合對象參數方法實施古建筑BIM三維模型構建,是當前技術條件下最為理想的實施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BIM技術在建筑工程領域的應用愈發深入,大量高效率軟件工具開始在BIM幾何模型構建中得到應用,如Cyclone,Geomagic,Realworks等等。分析不同軟件之間的優缺點以及應用限制,古建筑BIM三維重建與信息化管理工程實施環節,工程技術人員通常會使用基于CAD的插件CloudWorx軟件,并借助相應的數據信息獲取策略,完成建筑模型的創建。CloudWorx軟件可有效完成古建筑各個結構的建模工作,隨后將這些結構進行整合,形成古建筑整體BIM三維模型。與其他軟件工具相比,CloudWorx的操作難度很低,建模過程中的數據處理效率較高,管理、操作以及可視化處理難度很低,實施過程不會出現大量數據冗余現象,數據整合能力強。

圖1 古建筑三維模型信息化管理內容
點云數據在CloudWorx軟件中的建模流程可劃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1)激光掃描儀負責讀取古建筑的各項資料信息,并隨后進行降噪、平滑與配準等處理工作,而處理后的數據信息將被用于生成古建筑整體的點云模型。
(2)依照古建筑構件類別的不同,將初始搭建的點云模型進行切割,而分割后得到的各類數據信息將會保存在Cyclone數據庫內部。
(3)CloudWorx軟件在AutoCAD的幫助下,與Cyclone數據庫連接,并讀取各個構件的點云數據,這些數據信息將會被應用在三維幾何模型構建環節。
綜上所述,多元化護理可有效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療依從性,減少不良情緒產生,有效改善血糖水平,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4)三維幾何模型的重建過程需利用到CloudWorx軟件中的新建UCS功能完成三維坐標的定位,并隨后在輔助繪圖工具的幫助下,捕捉點云數據,并實施三維點云模型的重建、編輯與修改等環節。
(5)當所有構件擬合生成幾何模型后,工作人員可在CloudWorx軟件內部,對其進行合并處理,并最終生成古建筑整體幾何模型。
工程人員借助激光掃描儀,并按照相應的作業實施規范,獲取到古建筑不夠構件的點云數據,而這些數據可在軟件內部自動完成去噪、平滑與配準。掃描激光掃描儀使用過程中,受到掃描對象復雜性以及掃描范圍限制的影響,單站模式獲取的到掃描數據在完整性層面存在缺陷,因此,工程人員需要從多角度對古建筑進行掃描作業,而不同角度得到的點云在經過配準處理后,將安置在統一的坐標系之下,而此過程也會出現很多的冗余數據。所以,配準操作完成后也要進行精簡,從而保證最終模型的質量與處理效率。點云數據精簡環節可使用Cyclone軟件手動進行操作,亦可借助Geomagic自動完成作業。
AutoCAD軟件單次可讀取的數據量相對有限,因此,技術工作者也要對點云數據進行科學拆解,并分多次進行讀取傳輸,最終完成整合。當工作人員獲取到三維模型后,可對試驗對象的具體構造進行分析,從而找到古建筑的結構特征。依照我國古建筑建筑風格與材料特性,其構件類別可大致分為:瓦、梁柱、石欄桿、墻體等部分,經過特殊處理后,工作人員可將云數據進行合理分割,而這些數據信息可保存在模型數據庫內部。

圖2 測繪建模流程圖
古建筑類別與結構外觀的不同,直接決定其構件建模方法存在差異,古建筑的每一個結構都有著其獨特的工藝特性與搭建方式。因此,工作人員建模環節應注重各類構件之間的差異與特殊性。
(1)瓦片結構的模型構建
我國古建筑的瓦片結構多呈現圓柱體,而工程人員在激光掃描儀的幫助下建立的模型,這一掃描軸線并不是完整的直線,因此需以動態觀察的方式,精準記錄瓦片點云數據的整體特性,最終獲取到掃描對象的各項信息。
(2)梁柱模型的構建
我國古建筑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風格,為保持結構的穩定性與抗震能力,柱子與彩畫梁通常會組成整體。激光掃描儀作業過程中,柱子與彩畫梁存在很大的作業差異,前者可通過激光掃描的形式快速建立,而彩畫梁則需要對具體的面進行分析,并同時關注柱子與彩畫梁之間的交叉及合并問題,以及彩畫梁不同面在建模時的銜接問題。
(3)墻體模型的構建
墻體模型構建過程相對簡單很多,工程技術人員利用CloudWorx軟件可直接使用激光掃描后獲取到的墻體點云數據。依照墻體點云數據,墻體面結構的建模工作將十分方便。針對那些因遮擋而無法獲取點云數據的部位,可依照整個墻體的所有點云數據進行擬合作業,若遮擋面積很小,則擬合作業后形成三維模型在質量與精度層面亦可得到保障。建模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員需要對模型進行分析處理,若發現點云與模型貼合存在問題,則要對擬合作業環節獲取到的墻面結構模型進行編輯修改,從而讓點云與模型之間的差異最小化,并隨后對模型內部相交結構實施切割與合并。
(4)圍欄模型的構建
古建筑圍欄結構復雜度非常高,因此為保證建模質量,工作人員應根據圍欄形狀的不同,科學開展建模與合并作業。例如,針對石圍欄實施建模作業時,整個工作可分為掃描建模、BOX建模與平面建模三個階段。掃描建模環節,作業重點應放在圍欄的主體部分,結合掃描對象的特征,建立相應的封閉曲線,隨后再拾取軸線,最終在激光掃描儀的幫助下獲取到實體的點云數據。至于其他結構,可依照BOX建模與平面建模的方式實施構建工作,而這些結構將共同組合成石圍欄的三維模型。
CloudWorx軟件在對點云數據處理環節,應對獲取到的欄桿數據模型進行圓角、拉抻面、旋轉、移動等優化作業,從而讓點云數據與模型之間變得更為貼合。此外,工作人員在借助拉抻面實施實體作業時,應注重角度的調節,合理選擇將要操作的面,并同時控制面選擇的正確性,不能因為角度的改變而誤選到其他的面。
(5)古建筑整體模型的構建環節
工作人員在CloudWorx軟件以及點云模型的幫助下,借助以上各類方法與建模策略,對古建筑各個不同結構與構件實施模型重構,當這些點云數據完成全部整合與精簡處理后,將會形成古建筑整體三維模型,從而為后續建筑結構分析以及保護工作的開展創造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古建筑三維幾何模型構建過程中,激光掃描儀可以獲取到精準可靠的點云數據,而工作人員將借助相應的軟件與工具,對點云數據進行再次處理,從而獲取到古建筑每一個構件的具體模型。現階段,因點云數據在量級層面存在先天劣勢,數據量過于龐大讓很多建模軟件難以適用,因此,CloudWorx軟件應用的研究,對于我國激光點云數據的古建筑BIM三維重建與信息化管理具有極高的發展價值,伴隨著硬件資源與軟件工具的發展,未來古建筑幾何模型構建機制也將變得更為高效、精準與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