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智,高 赫,2,豐 雷
(1.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北京 100872;2.中國人民大學土地政策與制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120405)起源于原土地管理專業(020119)和土地規劃與利用專業(081405),隸屬于公共管理專業,多授予管理學學位或工學學位。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中國大陸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共有115所。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服務對象明確、專業性強,其人才培養天生具有“專門型人才”的色彩與“產學研”復合性質[1],就業集中于自然資源、住建、城市規劃、房地產以及農林、交通、礦產資源等領域。
社會科學以社會服務職能為先導[1],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服務領域隨國土管理實踐不斷革新。邁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2-4]。新時代需求與現行人才培養方案不匹配的矛盾主要有二[5-8]:一是學科設置爭議致使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兼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性質[9],土地科學發展與范式具備特殊性[10],依托公共管理學科易導致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特征被忽視[11],依托理工學科又難以體現政策與制度屬性,故各高校未能形成相對統一的人才培養定位,培養導向因高校特色進一步撕裂。二是結合實踐的應用導向不清晰。本專業旨在培養國土資源和房地產領域一線工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應用導向不清晰卻成為普遍性問題。公共基礎課多、專業課內容陳舊、實踐課程薄弱問題顯著[12],大類招生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基礎不扎實的問題。
事實上,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學校特色打造,其放大自身優勢、規避自身劣勢現象明顯,在同一專業名稱下培養的人才截然不同。作為兼顧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學科,現行人才培養并未能有效地將二者相融合,對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治理實踐的支持明顯受限,其優化迫在眉睫。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13]?;诖?,本文以“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綱,在總結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科布局特點、人才培養方向定位和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重點梳理了11所完整開設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碩—博”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對其培養目標、核心課程和方案特點進行比較研究,進而與新時代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的中國實際與中國問題對話,為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提出建設性意見。
在115所設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高校中,綜合類和農林類高校占比超過56%,其中屬于原“985工程”建設的高校有18所,屬于“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建設的高校有11所,屬于原“211工程”建設的高校有44所。根據2017年9月三部委《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36所A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中的16所、6所B類中的4所均設立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合計占比為47.6%;在98所“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25所高校開設了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占比為25.5%。
本科專業建設層面,2019年與2020年教育部“雙萬計劃”名單中,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納入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高校有14所,納入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的高校有10所(表1)。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地質大學和江西農業大學三所高校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由省級提升至國家級。

表1 “雙萬計劃”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名錄Tab.1 Lis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依托學院層面,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所在學院有以下10種類型:公共管理、資源環境、經濟管理、地理科學、土地科學、測繪工程、地球科學、房地產、旅游管理、農林經濟。其中,設置在公共管理學院內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有40個,占全部115所高校的34.7%。
115所高校中培養“本科”層級人才的高校達93所,占全部高校的80.8%;具備碩士研究生培養資格的高校有78所,占全部高校的67.8%;具備博士研究生培養資格的高校有24所,占全部高校的20.9%;提供“本—碩—博”完整建制的高校有18所,占全部學校的15.7%。鑒于政府和企業的人才需求層級一般側重于“碩士研究生層級的應用型中高級人才”,碩士研究生培養常居核心地位。
本文選取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吉林大學、四川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礦業大學11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為案例進行研究
各高校方案設計均嘗試“寬口徑、厚基礎、專業扎實、重視課程實踐”①該分析集中于專業課程,不涉及思政、語言、藝術等類別。,按照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拓展教育三個層面進行設計,并根據院校特色進行差異化擬定,基礎課與專業課情況見表2,課程模塊設置見圖1。

圖1 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課程模塊Fig.1 Curriculum modules for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表2 11所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課程設置一覽表Tab.2 List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a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11 universities
(1)基礎課由社會科學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和方法課三大板塊構成。社會科學基礎課開設頻率位于前三的課程分別是經濟學、管理學和公共管理學,對土地經濟、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類課程提供支撐;自然科學基礎課開設頻率位于前三的課程分別是測量學、遙感概論、地理科學概論和土壤學(并列),對地理信息和測繪與土地工程類課程提供支撐;方法課開設頻率位于前三的課程分別是地理信息系統、程序設計、數據庫或統計軟件應用。

(表2續)
(2)專業課由專業核心課、土地方向專業選修課、房地產方向專業選修課三大板塊構成。7門專業核心課中土地管理學和地籍管理兩門課程開設頻率未達100%,土地經濟學等5門課程則全部開設。土地方向選修課可分為空間規劃實踐類、土地利用工程類、土地或環境生態類、土地調查與評價等,偏向于土地管理實踐;房地產方向選修課集中于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金融與投資分析和建設項目管理。
(3)實踐教學開設普遍但尚有不足。中國人民大學和四川大學的人才培養方案未包含專業實踐教學;其他9所高校普遍開設了測量實習、土地調查與評價、土地利用規劃、不動產估價實習等課程。
就人才培養方向與土地資源專業本科專業課程組群的對應關系而言,11所高校的專業教育課程可分為三種類型。
其一為公共管理本位,重視培養學生土地制度和政策分析能力的設計方案。這類方案開設完備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除必要的測量學(地籍測量)外不開設自然科學基礎課程,重視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統計學,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類課程完善,同時開設房地產方向課程。其中,除浙江大學保留部分課程及實習設計外,中國人民大學與四川大學基本放棄土地工程技術類課程,完全社會科學化。代表性高校為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四川大學,均授予管理學學位。
其二為工程技術導向,以測繪科學和地理信息為主體的設計方案。這類方案開設完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社會科學基礎課程包括運籌學、技術經濟學,重視地理信息系統和程序設計。土地方向課程完善,根據學校特色設立專門的實習和設計。以武漢大學為代表,該方案突出了遙感與測繪技術課程,有力地支撐了土地調查與土地利用,培養學生的“硬”技術。代表性高校包括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吉林大學,前兩所高校授予工學學位,吉林大學則授予管理學學位。
其三為土地客體導向,圍繞土地理論和土地技術的設計方案。這類方案兼顧社會科學基礎與自然科學基礎,土地方向與房地產方向并重,課程實習與畢業設計十分扎實。這類高校的土地管理底蘊深厚、學科調動校內資源能力強,課程設計較為完備,力圖使學生全面掌握土地理論和土地技術。代表性高校包括中國農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前三所高校授予管理學學位,后兩所高校授予工學學位。
從總體思路上,在“兼備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基礎,解決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問題”導向下,上述三類方案均不能兼顧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綜合性學科”與“專門型人才”或指定領域“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表現為:其一,公共管理導向方案脫實向虛。課程偏重制度、政策、治理與資源配置,對學生缺乏基本技術能力培養,使其對土地的生產、生活與生態實踐認識較少,為畢業生參與一線工作帶來不利影響。鑒于相關高校人才培養目標是輸送高級管理人才,該影響的隱患比想象更大。其二,工程技術導向方案缺乏人文社科視野。課程高度集中于具體問題的解決,缺乏必要的經濟學與公共政策基礎課程,容易導致學生忽視土地的復雜性,不利于深入認識土地問題,為畢業生發揮學校平臺功能、參與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響。其三,土地客體導向方案缺乏深度。該方案的基礎知識和方法論有所不足,單純依靠土地客體支撐理論與技術,難以適應土地向自然資源的客體重構,對進一步的科學研究頗為不利,阻礙了相關高校強大科研實力對人才培養的支撐與轉化。
基礎課方面,除數學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并未就基礎課程群達成共識。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三類方案的人才培養的邏輯基礎與學習方法截然不同,公共管理本位和工程技術導向幾乎沒有相似之處,阻礙了后續合力,引致生產實踐與技術制訂的差距;二是基礎課程尾大不掉,如第一類方案中以“組織”為研究對象的管理類課程與第二類方案中的物理、化學課程依托其各自學科門類設立,經常不是本專業、本學院教師開設,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不甚相關,直接影響基礎課程支撐的專業課程設計及人才培養效果。
專業課層面,同樣存在理論與實踐相疏遠的問題。盡管各高校學科基礎課程差異較大,但專業核心課程的開設較為完備,土地和房地產方向則各有側重。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方向、房地產方向課程群內部也存在理論(如土地生態學、房地產經濟學)與實踐(如土地調查與評價、房地產金融與投資分析)的分野與彼此支撐,“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方向課”可能銜接不良。具體而言,公共管理導向下的測量學與土地資源課程形同虛設,工程技術導向下的土地經濟學與土地法學也流于形式,土地或房地產方向的具體實踐缺乏理論支持。
總體而言問題有三:既有的自然科學基礎與社會科學基礎組群大而不強,作為主干不夠全面、作為輔助不夠精干,方法課設置不清晰;部分專業核心課程陳舊,土地方向未能就工程技術與政策制度進行進一步區分;部分高校在實踐教學上有缺陷。鑒于國土資源管理實踐的宏觀性、復雜性和專業性,這對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帶來挑戰,要求高校圍繞新時代的自然資源人才需求進行課程組群的重構和專業課的精準改革。
我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始終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土地資源保護與利用實踐同呼吸共命運。邁入新時代,我國從重視土地資產管理和利用逐步轉向自然資源的全面保護與利用,激活自然資源資產要素,國土資源管理轉向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為一體的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為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教材更新等方面提出了兩大挑戰:
一是學科客體由土地資源向自然資源拓展,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需梳理本學科知識點并重新構建知識地圖,從以廣度和深度兩個層面優化土地資源專業的核心教學內容;二是傳統的國土資源管理向以空間規劃、空間治理和實施督察一體化的全過程土地利用轉變,以規劃為核心的治理工具超越了既往規劃師職能,這對能判別經濟社會發展形勢、具備強宏觀掌控能力、掌握測繪、地理信息、大數據與土地工程技術等專業技術的綜合性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提高。
新時代自然資源資產保護與管理的全新變革下,兼顧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與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本文認為“懂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應作為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的人才培養定位,實現“拓展‘土地’客體、強化‘資源’實踐、變革‘管理’理念”三個目標。
首先,拓展“土地”客體回應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重構人才培養基本邏輯,搭建完整的學科課程體系。“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等被統一為“自然資源”,以及“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升級為覆蓋全過程的制度體系,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提出了新要求。從學科內容方面來看,以土地客體為核心、掌握土地理論和土地技術的“土地管理”知識體系已不再適應,要轉向以“自然資源資產”管理為核心的原理、方法和技術的專業課程體系。鑒于土地客體本身內涵的拓展,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與“土地資源管理”之拘泥成為矛盾,“土地理論”應轉換為經濟學、管理學或公共政策對于自然資源客體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土地技術”作為工程技術,受客體變遷與生產力進步影響,應進一步與資源科學、測繪科學、數字信息化等技術相結合,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跨學科”的復合型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
其次,變革“管理”理念培養“懂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回應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治理需求。鑒于土地資源管理轉向對以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治理為核心的制度構建與治理過程,土地資源配置與管控拓展為經濟學、社會學或政治學等多元視角的以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為核心)推動的經濟社會發展改革實踐,人才需求應為“自然資源管理與空間治理高級專門人才”,也即具備技術視野的管理人才。人才培養強調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學科基礎,以社會科學理論及研究方法為核心,在掌握自然資源要素內涵與土地制度歷史邏輯及實踐規律的基礎上,建構基于自然資源的生產實踐和空間治理導向的學科課程體系,授予管理學學位。
最后,強化“資源”實踐打造“懂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服務自然資源保護與利用工程導向。鑒于土地資源轉向對以空間資源為核心的多種資源,土地資源利用與保護拓展為以評價和核算為基礎的各類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人才需求應為“資源工程與資源技術高級專門人才”,也即具備理論視野的技術人才。人才培養強調資源科學和環境生態的學科基礎,以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為核心,在掌握自然資源客觀存在及開發利用方法和技術的基礎上,建構基于資源評估和生態環境保護與利用導向的學科課程體系,授予工學學位。
“懂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分別與“公共管理本位”和“工程技術導向”方案有一定聯系,但既有課程群阻礙了培養計劃的進一步升級,下文將進行優化討論。
4.3.1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課程群組設計邏輯
專業人才培養是按照社會對不同領域和崗位的專門人才的需要[14-16],以不同領域專門人才所從事的實際工作所需的知識、素質、能力結構作為基礎,組織相關課程和訓練以滿足相關職業要求的進程。實現“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和“理論—技術—應用”關聯互補的課程體系[17],既需要人才培養方案設計者的戰略思考,更需要所依托高校資源條件也即所在高校的學科體系和學科建設質量的有力支撐。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作為向自然資源、住房保障、城市建設等領域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養方案須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適應,綠色、協調和共享應是主要特點:綠色在于保持客體與課程彈性,在國土實踐變革中實現專業可持續發展;協調在于培養主體層次與區域分工,滿足“國家—自然資源領域—區域發展”的不同層級需求;共享在于各高?;ネㄓ袩o,實現課程共享與校企聯合,助力人才高質量公平培養。在此基礎上,專業應以開放視角建設,吸納境外一流高校相關培養方案的優點至關重要。
就專業課程方案設計而言,公共管理歸屬與專業本身特征必須兼顧。面向培養自然資源領域的“懂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以下簡稱“管理學方向”)和“懂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以下簡稱“工學方向”),專業教育課程設計既要體現包括土地理論在內的自然資源理論的傳承和穩定,還要將現代公共治理理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技術創新下的大數據、數字產業、智慧管理等相關理論和技術課程創新性地融入到課程中,提升學生在大變局中的勝任力和適應性。
就一般性的學科建設而言,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應滿足“寬口徑、厚基礎”等原則以支持學科建設及潛在的研究生教育。但因土地資源管理的實踐性,其科研與實際工作結合緊密,后續研究也需要堅實的應用方向為支撐。理順課程組群、打通應用方向則是本科人才培養的必須之策。
4.3.2 不同學科背景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
課程改革以理順組群邏輯關系為前提,優化提升基礎課程群與專業核心課,獨立組建方法課程組,圍繞應用方向組建個性化選修,建構“基礎課—專業核心課—方法課—應用方向”的課程體系。
(1)基礎課程群體現交叉科學?;A課的目標在于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土地資源管理本科教學方案的社會科學基礎類課程組和自然科學基礎類課程組,實現了“管理學方向”和“工學方向”的學科基礎。以培養復合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管理學方向的社會科學課程組和工學方向的自然科學課程組,都應設計2~3門的交叉課程(圖2),其中,管理學方向增設測量學和地理學,工學方向增設管理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學。

圖2 管理學方向和工學方向的社會科學基礎課程群和自然科學基礎課程群Fig.2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rse cluster an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rse cluster for management direction and engineering direction
(2)專業核心課拓展課程知識內容。專業核心課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知識。隨著土地客體向自然資源客體的轉變,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需要從課程內容和課程邏輯鏈條兩個方面進行優化。課程本身內容的拓展與深化,表現為“土地”知識擴充到“自然資源”。例如,“土地資源學”拓展為容納更多資源類型的“自然資源學”,“土地利用規劃”拓展為包含城鄉規劃原理和技術知識在內的“國土空間規劃”。同時,一門專業核心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據課程內容以基礎課為基礎建構的專業課程邏輯鏈條(表3)。例如,“地籍管理”的先導課包括“測量學”(或“地籍測量”)和“自然資源學”。

表3 專業核心課的課程建構邏輯Tab.3 The logic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3)加強方法課規劃與建設。方法課是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和手段的課程。以現代治理理論和新興技術為愿景,各高校均應加強土地資源管理本科教學方案中方法課的規劃與設計,兩個方向均應重視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概論、程序設計、數據庫(統計軟件應用)、國土空間大數據、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和統計學等方法類課程,重在培養學生的空間規劃、地理信息與大數據分析能力。
(4)不同人才培養方向的課程群組設計。應從基礎課、方法課和實踐教學三個層面厘清人才培養路徑,有機結合課程群與實踐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某一領域知識的掌握與實踐,回應不同部門和不同領域對人才的需求。工學方向設置自然資源資產調查與核算、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遙感與土地信息三個,管理學方向設置土地制度與政策、國土空間規劃、住房與房地產三個方向。在此導向下,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方法課相對穩定,重在實現本科人才培養的“寬口徑、厚基礎”。鑒于本科專業教育的目標是職業導向的,針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而設計的人才能力培養方案,通過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程來實現。每個方向群由包括專業選修課和實踐課程在內的3~5門課組成,學生可結合個人興趣和科研實踐需求進行選擇(表4),目標是使其在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實用的方法后而習得在某一領域的工作勝任力。

表4 基于人才培養方向的課程群設計方案Tab.4 Course cluster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talent training direction
此外,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因高校層級、類型而各具特色,相關設計應在一致性結論下充分考慮高校情況:一方面,高校招生質量與人才培養層級決定方案導向。部分高校為高級管理部門與企業輸送人才,其培養計劃需強調專業核心課的全面掌握,強化專業選修課與方法課的政策、經濟與社會研究屬性,實踐課程可相對壓縮;部分高校側重培養一線生力軍,其專業選修課的工程屬性便應強化,實踐課程比重應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更加尊重自身的資源稟賦與建設條件。綜合性院校應對學生潛在方向有清楚認識,在領域內鼓勵適于本校學生的定位;專業類院校在充分考慮自身優勢領域的基礎上,強化打造一條或數條以某一就業方向為核心的“專業核心課—選修課—實踐課程”路徑。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由高速朝向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資產保護日趨重要,對國土空間治理和自然資源資產治理領域的高素質人才需求亦更加強烈。本文面向生態文明建設與新時代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需求,就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建設概況和典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闡述,提出了新時代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人才培養路徑,描繪了培養路線改革的目標與方案。總體上,本文就優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以土地資源為本,適當拓寬自然資源在專業課知識體系中的比重,建構有力支撐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中高級人才需求的專業課程體系。解決自然資源和空間治理實踐問題,需要培養“懂技術的高級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級技術人才”。本文建構的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個方向的學科基礎課程群,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石;專業核心課和專業選修課則要以土地資源為本、適當拓展到自然資源,目的是實現新時代土地資源管理專業面向學科客體內涵重構和綜合性人才需求的雙重挑戰。
第二,以培養復合型人才和高水平應用人才為目標,需要重視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方法課和實踐課程。80%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本科生畢業后將直接走上工作崗位,從事自然資源管理相關工作。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自然資源管理需求設計了方法課和實踐課程,其學分在教學方案中的占比應達到15%~20%,目標在于培養學生掌握一定的“硬”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自然資源管理的動態性,要求高校及時變革課程體系和培養體系,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知識地圖,積極應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人才的需求。本文只是對自然資源與空間治理背景下的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優化方案進行了初步探討,未來自然資源管理專業建設以及該領域的人才培養邏輯和培養方案還需要進一步思考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