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茜(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湖北經濟學院 體育經濟與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5)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 號)指出,產教協同育人是解決我國產業需求和教育供給脫鉤問題的關鍵路徑。 教育部聯合國家六部委制定的《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明確將“產教協同”定位為我國高等學校的基本辦學模式。 休閑體育專業作為我國新興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輸送源, 承擔著培養真正了解產業需求且具有扎實專業技能實用型人才的重任。 促進產教協同在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環節中的廣度與深度,不僅可以加快創新鏈、產業鏈、教育鏈和人才鏈的掛鉤和有機融合,同時也是有效保障休閑體育人才培養生命線的基礎條件。 從我國當前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產教協同的發展現狀來看, 相關試點或項目的數量相對較少,依然停留在“兩層皮”的尷尬局面。 因此,亟需在產教協同的視角下重新探討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從而為后續產教協同項目的落地和實踐提供理論指導。
學術界的部分學者對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進行了有益的探討。王思明(2019)構建了基于“互聯網+”的校內校外聯動教學模式與產教協同路徑[1]。黃強和黃佳(2019)基于現代學徒制要求,構建了跆拳道教練員專業“忙閑結合”的產教協同育人模式[2]。苗濰弋等(2020)提出了面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的政策支持體系[3]。呂嬋等(2020)對冰雪體育產業人才的培養方式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并有針對性地提出破解現實困境的實施路徑[4]。么蕊和劉小明(2020)則指出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需要以目標為導向設計對應的策略[5]。李慶新(2020)從當前體育專業人才就業形勢入手,提出“訂單式”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突破口[6]。 邰程蘇(2021)系統對比分析了國內外馬術人才產教協同育人現狀及存在的問題[7]。王世強等(2021)針對校企合作的特點,構建了面向產教協同的實踐教學新體系[8]。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尚未見從產教協同育人視角構建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相關研究。 基于此, 本研究以15 份產教協同的典型案例為基礎,運用扎根理論質性分析的方法, 定量識別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產教協同關鍵要素, 進而以關鍵要素為基礎開展層次分析, 最終構建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模式, 以期為我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實施產教協同育人提供參考。
首先, 對我國72 所開設休閑體育專業的大學(學院)進行實地調研或電話訪談,收集到35 個產教協同育人案例樣本。其次,組織9 名行業領域專家(1名來自北京體育大學、2 名來自上海體育學院、2 名來自廣州體育學院、1 名來自南京體育學院、1 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1 名來自沈陽體育學院、1 名來自武漢體育學院)進行德爾菲評判。 評判的原則包括:(1)能否有效反映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的共同特點和普遍規律;(2)能否有效代表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的差異性和個性化特色;(3)能否有效為構建我國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培養模式提供實證支撐;(4)能否有效滿足扎根理論飽和度分析的需要。 經過3 輪專家德爾菲評判, 最終確定15 份案例樣本用于分析。 根據前人的研究經驗,10份案例樣本(總樣本數的2/3)用于扎根理論的質性分析,5 份案例樣本(總樣本數的1/3)用于扎根理論的飽和度分析。
扎根理論被普遍認為是最有效的質性分析方法,并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人文社科諸多領域。扎根理論質性分析不遵循“提出理論假設——開展調查實證”的研究范式,而是以“自由涌現”的方式扎根于案例材料,最終歸納凝練出理論[9]。 這一原理不僅能夠有效排除研究者的個人偏好和主觀臆斷, 同時可以最大限度歸納研究案例蘊含的普適規律, 因而在構建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表現出顯著的優勢性。 扎根理論質性分析主要包括3 個編碼階段[10]:(1)一級階段為開放性編碼(Open Coding),打散案例資料,根據語義信息對相關語句進行標簽化處理,然后將標簽進行概念化分類,提煉每類標簽核心內容并命名, 在此過程中抽象合并概念化命名,形成初始范疇;(2)二級階段為主軸性編碼(Axial Coding), 解析初始范疇的共性或因果關聯, 將2 個及以上的初始范疇合并抽象為1 個主范疇;(3)三級階段為選擇性編碼(Selective Coding),進一步對主范疇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結構化處理,提煉出核心范疇,并通過“故事線”的思想和層次分析組織核心范疇, 最終將案例材料中蘊含的規律挖掘出來。 本研究聘請3 名熟悉扎根理論及NVivo12分析軟件的博士對10 份案例樣本材料進行編碼。為了降低編碼者的主觀臆斷, 三位博士對案例資料獨立展開編碼,針對不一致的問題進行協商,并請領域專家進行合理性判斷。最終,對剩余5 份案例材料進行編碼驗證理論已經達到飽和, 說明本次扎根理論質性分析的編碼有效。
扎根理論質性分析的三階段編碼共識別出18個初始范疇、7 個主范疇和4 核心范疇,有效表征了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產教協同要素, 如表1 所示。其中,驅動要素主要包括主觀動機機制和客觀條件機制, 分別代表學校和企業開展產教協同育人的內在動力, 以及政府政策支持和開展產教協同育人的資金來源。 執行要素代表實施產教協同育人所依托的措施和條件,具體包括條約框架機制(校企雙方經過溝通協商后,就合作目標、人才培養方式以及雙方責任等核心內容所達成的共識) 以及實踐落地機制(具體的實施階段,校企雙方所要提供的平臺、場地、課程以及實踐場景等)。 約束要素是指為了保證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質量, 不同的主體對產教協同育人的過程進行約束監督, 以確保可以達到預先設定的培養目標。 這種約束一方面來自校企所設立的督導組和學生對產教協同培養的評價,另一方面來自行業協會組織、地方政府機構、教育部等第三方組織的監督和評價。反饋要素主要從就業、競賽、資格水平、成果轉化等維度,對產教協同育人的成果進行績效評價。

表1 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的關鍵要素
通過“故事線”的思想和層次分析對核心要素進行結構化處理, 形成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模式,如圖1 所示。 可以看出,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育人的利益主體共包括政府、高校、企業三方。 這些利益主體以產教協同育人為共同的核心目標, 對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的關鍵要素進行集成。互補共贏的利益驅動,構成了高校和企業雙方合作的主要動力機制, 同時政府的政策支持激勵校企雙方設計具體的產教協同培養方案。 利益主體通過人力資源鏈、資金鏈、設施平臺鏈和信息鏈的復雜交互作用,通過平臺共建、資源共享、課程共設、技術互通等方式,實現對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的產教協同培養,進而將協同育人成果和來自內、外部的監督反饋給三方利益主體, 促使其不斷優化調整協同育人的目標和方式, 以此構成良性的動態循環,最終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圖1 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模式
針對學術界對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模式研究不足的局限性,本研究以15 份產教協同的典型案例為基礎, 運用扎根理論質性分析的方法,定量識別出驅動要素、執行要素、約束要素以及反饋要素4 個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產教協同關鍵要素,通過“故事線”的思想和層次分析對核心要素進行結構化處理, 構建了高校休閑體育專業人才產教協同培養模式。以此為基礎,本研究對我國高校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提出如下建議:(1)政府、行業協會等組織優化政策體系和法律法規,形成完善的頂層設計;(2)重視并強化約束要素和反饋要素在休閑體育專業人才培養中的作用, 促進休閑體育專業產教協同育人的良性循環;(3)設計個性化的實施路徑,實現校企雙方的優勢互補和利益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