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杰

腎臟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尿毒癥期)的共同的病理基礎。處于尿毒癥期的患者,生存質量將受到嚴重影響,而且往往合并多種并發癥,更是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定期的透析和其他治療,又加大了醫療負擔,成為“因病致貧”的重要因素。控制和延緩腎臟纖維化,才能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
那么,生活中哪些人容易發生腎臟纖維化?又該如何預防呢?
導致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腎臟自身的疾病,比如各種類型的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性疾病、腎結石、先天性或遺傳性腎臟病等;二是其他疾病間接地導致了腎臟的損傷,進而發生腎臟纖維化。
容易發生腎臟纖維化的高危人群,主要有以下幾類。
1.糖尿病患者。高血糖本身就可以損傷我們的腎臟組織,特別是那些糖尿病病史大于10年以上,平時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糖尿病導致的腎臟病是糖尿病的第二大并發癥,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發癥之一,也是終末期腎臟疾病的主要原因。
2.高血壓患者。美國健康和營養調查的數據顯示,高血壓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我國的流行病學資料證明,從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初,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率從5.11%上升至18.8%。腎臟是高血壓最常損害的靶器官之一。國內外資料顯示,高血壓腎損害已經成為終末期腎病的第二位病因。高血壓是高血壓腎損害的啟動因素,腎小球硬化和間質纖維化在高血壓腎損害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目前,現代醫學對高血壓腎損害的治療還僅限于降壓及對癥治療,這是遠遠不夠的。臨床資料顯示,近年來盡管隨著高血壓藥物的廣泛應用,但高血壓所導致的終末期腎病發生率卻呈上升趨勢。
3.高尿酸血癥患者。近年,我國人群中高尿酸血癥發病率顯著增加,隨著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居民飲食結構的改變,富有嘌呤食物和富含果糖的飲食擺滿餐桌,飲酒特別是啤酒量大增,使得高尿酸血癥正在成為我國居民健康的“新危險因素”。高尿酸血癥造成的腎損害,稱之為高尿酸腎損傷,主要包括急性尿酸鹽腎病、慢性尿酸鹽腎病、尿酸結石等。高尿酸血癥可直接或間接導致多種細胞、組織和器官的損傷,還可與胰島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損、肥胖、高脂血癥等因素發揮協同作用,促進、加重動脈粥樣硬化,促進高血壓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4.肥胖患者。如果將體重指數≥28.0千克/平方米定義為肥胖的話,目前我國的肥胖患者多達3億人。不同地域的肥胖發生率存在有明顯差異,北方多于南方,城市多于農村。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性的變更,肥胖的發生率還將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隨著我國肥胖人群的增加,肥胖相關性腎病的發病率必將逐年增多。因為體型肥胖、特殊腹型肥胖導致的腎臟疾病,多發生在30~40歲的青壯年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大約為2.1:1。
5.長期服用藥物的慢性病患者。腎臟作為人體最重要的代謝器官,人們服用的很多藥物的排泄和代謝都要經過腎臟,所以很容易被藥物所傷。長期服用各種藥物的患者,服藥過多會引起腎損害、腎毒性反應,還有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正常的腎臟血流比較豐富,大量的藥物都會進入到腎臟,而且腎小球的毛細血管網的表面積比較大,很容易發生抗原一抗體復合物的沉積。一些藥物作用于腎小管,然后重吸收。腎臟在排泄藥物的時候,往往濃度很高,這就可能會影響腎臟功能,導致腎損害。而腎臟的耗氧量比較大,腎臟本身對缺血、缺氧都比較敏感,所以對影響有效血流的藥物也都比較敏感,會導致腎臟的損害。臨床中常見的導致腎臟損傷的藥物主要就是抗生素,特別是氨基糖苷類或者四環素類、萬古霉素,這些抗生素對腎損害都比較大;還有需要長期服用止痛藥的患者,非甾體類止痛藥對腎臟的影響也比較大;還有一些特殊檢查需要用到的造影劑以及抗腫瘤藥物等。當然,還有一些中藥,特別是馬兜鈴類的中藥,對腎臟的損害也是比較嚴重的。
6.長期重口味的人群。長期高鹽飲食的人群容易引起腎臟疾病。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而腎臟是鈉排出體內的必經通道。鹽分攝入過量不但會加重腎臟的負擔,而且會升高血壓。每日鹽的攝入量與慢性腎臟疾病的進展息息相關。高鹽因素會導致尿蛋白的排泄增多,進而造成腎臟損傷的加重。
7.有家族腎臟病病史的人群。腎臟病主要分為原發性腎臟病和繼發性腎臟病,種類繁多,特別是一些腎臟病具有遺傳的特性,患者常常有家族史。如果在直系親屬里有患遺傳性腎臟病的,那么后代患病風險也會增加。
早發現,早治療腎纖維化是各種慢性腎臟病進展至終末期腎病(尿毒癥期)的共同途徑。慢性腎臟病的早期往往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癥狀,體檢篩查對發現慢性腎臟病的早期階段尤為重要。慢性腎臟病早期階段啟動干預治療,可帶來較高的臨床獲益。
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合理的治療高血糖、高血壓、高血尿酸都可以是腎臟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慢性病患者需要認真管理控制好自身的血糖、血壓、血脂、尿酸等各項指標,從而預防慢性腎臟病的發生。
不要濫用藥特別是不要隨意使用抗生素,減少或者避免使用止痛藥以及治胃病的一些藥等,很多藥物都有可能引起腎小管間質纖維化。
低鹽低脂低嘌呤優質低蛋白飲食蛋白質攝入量為每天每公斤體重0.8克,優質蛋白質食品盡量均勻分配在三餐,既能減輕腎臟負擔,又能更好地被身體吸收利用。此外還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減少全脂奶類攝入,減少油脂類攝入,控制膽固醇攝入。保持體重,不必嚴格限制蔬菜,避免飲啤酒及酸奶,避免高嘌呤飲食(如海鮮、動物內臟、肉湯、火鍋湯、蘑菇等)。
另外,也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選用一些對腎小管間質損害有一定保護作用、抗腎纖維化、延緩腎臟病進展的中藥,比如一些蟲草類制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