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春夏季萬物復蘇,草木欣欣向榮,動物們外出覓食、尋偶等活動頻繁。而且“遛狗不拴繩”的犬主較多,動物致傷開始進入高峰期,其中以犬、貓致傷為最多。我國屬于狂犬病高風險地區,犬、貓雖然是人類忠誠的朋友,但也是距離人類最近的可能導致人類狂犬病的動物,被犬、貓咬傷、抓傷以后,對一些特殊人群可能會帶來極大的困擾。那么,對這些特殊人群如何進行有效的暴露后處置,方可有效防控狂犬病呢?
近期青島的李老太太帶著腦癱的孫子在公園里曬太陽,一只流浪犬突然沖過來,對李老太太和其孫子進行攻擊,導致兩人頭面部、上下肢嚴重咬傷。聽到呼救聲,路人急忙跑來幫忙趕走惡犬。隨后將李老太太祖孫二人緊急送到了附近的醫院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
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的醫生詢問病史,發現李老太太曾經在1年前做過肝臟移植手術,目前還在服用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孫子是腦癱患兒,經常有癲癇發作。李老太太心理壓力很大,不僅有沒照顧好孫子的愧疚,還有對狂犬病的恐懼,擔心狂犬病疫苗對其移植的肝臟有副作用,以及狂犬病疫苗會不會引發孫子癲癇發作的顧慮。
的確,目前臨床上尚沒有治療狂犬病的特效辦法,一旦罹患狂犬病,致死率幾乎是100%,所以人類一直被其死亡陰影籠罩。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導致的一種人獸共患的中樞神經系統急性傳染病,狂犬病病毒屬于核糖核酸型彈狀嗜神經病毒,主要通過動物的唾液傳播,臨床表現主要是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患者恐水癥狀比較突出,所以本病又俗稱為恐水癥。狂犬病的潛伏期通常為1~3個月,最短的在7天之內發病。李老太太祖孫二人不僅被具有狂犬病高風險的流浪犬咬傷頭面部、上下肢等多處部位,而且李老太太還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類藥物,狂犬病的暴露風險極高,潛伏期可能會非常短。規范有效的暴露后處置幾乎可以預防100%的狂犬病發生。但是李老太太對接種狂犬病疫苗失敗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
狂犬病疫苗是通過誘導機體產生保護性的中和抗體,消殺狂犬病病毒而達到免于發生狂犬病的目的,但是在注射狂犬病疫苗7天后機體方可以產生足量、有效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體。針對李老太太祖孫二人的情況,需要在狂犬病病毒侵入中樞神經系統前,盡快尋求有效的醫療救治來對抗狂犬病發生。為此,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醫生對祖孫二人進行了如下暴露后處置,并對二人進行了心理疏導。
首先,立即采用肥皂水以及流動的清水輪換著沖洗傷口,時間不得低于15分鐘,隨后消毒、清創,這樣可以幫助沖掉大部分狂犬病病毒。
其次,及時采用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對所有傷口進行浸潤注射,此時浸潤注射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可以幫助機體在狂犬病疫苗產生有效狂犬病病毒中和抗體之前,幫助機體消滅殘留在傷口周圍的狂犬病病毒,延長潛伏期,為狂犬病疫苗發揮作用取得寶貴的時間。
最后是注射狂犬病疫苗,由于李老太太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孫子患有腦癱及癲癇,為此采用了人二倍體細胞狂犬病疫苗。該疫苗安全性更高,抗體應答率更高,可以幫助機體更快產生狂犬病病毒中和抗體。
李老太太祖孫二人按照免疫程序,在0(注射當天)、3、7、14和28天各注射1劑量狂犬病疫苗。首次注射后二人均無異常情況發生。在隨后的注射過程中,對其進行狂犬病病毒和抗體檢測發現均呈陽性,達到了有效免疫。
專家提醒,一旦被動物致傷以后,無須恐慌,一定及時到狂犬病暴露處置門診進行暴露后處置。醫生會根據你的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處置方案。狂犬病疫苗接種沒有任何禁忌,及時規范的暴露后處置,可以有效防止狂犬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