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鮮艾伶

摘要:目的:探討在小兒接受外科手術治療中輔以安全管理干預的作用。方法:試驗者是2022.3至2022.04在醫院行外科手術治療的患兒人數共10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均分2組,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觀察組采取安全管理,比對組間管理質量差異。結果:觀察組患兒發生不良事件率比對照組患兒低,P<0.05。結論:以安全管理進行干預,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確保患兒治療安全性,適宜推廣。
關鍵詞:外科手術;小兒;管理效果;安全管理;不良事件
手術室作為醫院重要科室之一,同時也是發生醫患糾紛及醫療事故高發科室,特別是對于小兒群體而言,家屬對于病情變化較為敏感,且治療期望值較高,一旦出現護理問題,不僅會引發醫患糾紛發生,對醫院治療工作開展造成影響,甚至還會影響到患兒治療及康復。本次研究目的是為了分析以安全管理對患兒實施干預的意義,現作出如下匯總: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
病例對象是100例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兒,分組方式為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最高年齡在10歲,最低年齡為2歲,均齡6.04±0.89歲,有28例為男患兒,有22例為女患兒;觀察組:年齡及均齡在2歲至11歲(6.28±0.95歲),男女患兒數量各25例。對組間基礎資料展開分析后發現,P>0.05,證實試驗可對比,符合醫學倫理學要求。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遵照科室排班制度及按照醫囑對患兒展開必要檢查及輸液護理;觀察組采用安全管理,措施為:(1)不斷對排班制度進行優化,保證護理人員有充足休息時間,以彈性化排班制度為主,以此來降低護理人員工作疲倦感;(2)按照手術室流程對患兒進行訪視,以三查七對為原則,詳細核對好手術通知單,確保患兒身份正確,為其建立信息卡或腕帶;麻醉前與麻醉師、手術醫師等共同核對患兒資料,待核對無誤后予以相應治療操作;(3)按照手術方式、手術部位對患兒體位進行合理擺放,確保患兒呼吸功能、循環功能處于通暢狀態;術前對手術部位皮膚實施清潔、消毒處理,防止皮膚受損;(4)確保手術于無菌環境下開展,嚴禁與手術無關人員隨意進出手術室,減少細菌感染;對于藥物準備,以三查七對為原則;在應用藥物時需仔細對標簽進行核對,在采血及輸血過程中,以三查七對為原則;(5)待患兒返回至病房后,按醫囑予以抗生素來預防感染;關注體征、切口情況,定期對敷料及紗布進行更換;在術后恢復過程中,密切關注患兒體征病患,可借助約束帶對其肢體進行固定,防止患兒發生躁動,需合理對約束帶松緊度進行控制,防止對其皮膚造成損傷;強化各類管道固定工作,減少意外拔管事件發生。
1.3指標觀察及判定標準
不良事件,對比指標:a.墜床;b.感染;c.壓瘡;d.藥物外滲。
1.4數據處理
試驗數據的分析選以統計學軟件(版本為SPSS22.0),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數/%表示,以卡方值/x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以t值檢驗,分析后顯示組間和(或)組內數據值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表1中數據所示,觀察組發生不良事件例數低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在小兒群體接受外科手術治療及恢復過程中均存在著一定風險因素,這主要是由于小兒身心狀態較為特殊,生理機能尚未完全發育,且對于手術創傷耐受性比較差,均會增加手術風險,再加上大多數患兒畏懼手術治療,難以主動、自覺配合治療開展,因此在治療期間需考慮患兒身心特征,提供精細、嚴謹的手術管理及護理服務,以此來減少治療風險發生個,確保患兒健康。在本次研究中,經比對常規管理及安全管理在外科手術患兒治療中的管理效果,發現與對照組患兒相比,觀察組患兒發生不良事件率較低,通過有效開展安全管理,術前做好充分準備工作,利于提升患兒身心舒適度同時,還能減少出現躁動、哭鬧情緒,可確保手術治療順利開展;術后持續予以安全性管理,可減少并發癥等風險事件發生,利于促進患兒病情康復及維護其身心健康,應用意義較高。
綜上所述,將安全管理應用在外科手術患兒治療中,所得到的管理效果較為理想,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張小蘭,陳秋華,陳曉娟. 安全管理在小兒外科手術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福建醫藥雜志,2021,43(06):173-174.
[2]麥惠珍. 安全護理在小兒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 中國當代醫藥,2019,26(23):231-233.
[3]孫洋. 安全管理在小兒外科手術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 臨床研究,2019,27(01):173-175.
[4]徐華. 安全護理在小兒手術中的應用效果[J]. 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3):2456-2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