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峰 徐慧敏 李海霞


摘要:目的:產科的護理中,開展母嬰床旁護理,對產婦護理滿意度評價,母乳喂養情況的影響進行研究分析。方法:時間范圍:2020年2月-20022年2月,收治產婦分娩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開展母嬰床旁護理;比較組間護理滿意度評價,產后泌乳時間,母乳量,及不同時間段母乳喂養率。結果:觀察組泌乳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24h、48h泌乳量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3個月、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產科的護理中,開展母嬰床旁護理,促進護患關系,依從性更好,母乳喂養率提高,對嬰兒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關鍵詞:母嬰床旁護理;產科護理;滿意度;母乳喂養成功率
分娩是育齡女性一個重要的階段,圍產期護理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母乳中的營養物質較為豐富,純母乳喂養可為6個月以內的嬰兒的生長發育提供必要的營養物質,提高嬰兒的免疫力,而由于現在社會女性工作因素,身體因素等造成母乳喂養率下降,產后母乳喂養情況也受到一定的影響。然而由于經驗與技術的缺少,以往僅能夠采用常規的產科護理管理模式,但卻無法獲得顯著的效果;隨著經驗的積累與技術的改進,對產婦、嬰兒多方面護理質量均在積極的提高。本文主要產科的護理中,開展母嬰床旁護理響進行研究分析,現整理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信息
時間范圍:2020年2月-20022年2月,收治產婦分娩92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每組46例;對照組年齡22-34歲,平均(29.11±2.31)歲;孕周37-42周,平均(39.12±0.14)周。觀察組年齡23-34歲,平均(29.31±2.04)歲;孕周37-42周,平均(39.12±0.14)周。對組間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做好產婦圍術期護理,指導產婦喂養技巧,做好宣教等,對產婦及家屬的疑問積極解答。
觀察組開展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具體操作如下:入院初期,對產婦和家屬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普及分娩知識,說明如何全面地進行分娩準備,指出需要注意的各方面事項,讓產婦了解不同分娩方式的配合要點,進行分娩相關宣教,讓產婦了解產前需要準備和注意的事項、不同分娩方式的過程和配合要點。加強病情管理,將嬰兒車、床旁護理車準備好并在病房擺放,向產婦說明母嬰床旁護理的意義和基本的流程,提高產婦的配合度。產后,早期指導產婦處于正確的臥床體位,為產婦講解產后的注意要點,早期加強生命體征和產后出血情況的觀察,多問詢產婦有無不適,調整飲食計劃,幫助家屬列出對康復有益的食物清單,說明產后飲食禁忌,保障產婦營養均衡攝取。開展母乳知識的宣教,對母乳喂養的重要性,對嬰兒的生長的重要作用等進行講解,加強產婦對母乳喂養的正確認知。護理人員完成新生兒在斷臍后的撫觸,并指導產婦讓新生兒及早的吸吮,幫助其做好開奶相關的護理。產婦和家屬進行詳盡的產后康復指導,示范哺乳新生兒的技巧,教會產婦如何喂養新生兒處于正確體位。關注產婦的心理狀態,貫徹人文關懷,多幫助產婦解決問題和需求,幫助產婦積極應對應激反應,和產婦家人相互配合,幫助產婦建設信心,減輕緊張情緒。產婦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幫助產婦在各個階段積極進行機體康復,提高康復效率。
1.3觀察指標
組間產后泌乳時間、產后24h、48h泌乳量對比。
產后不同時間段(產后1個月、產后3個月、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率比較。
組間護理滿意度評價比較。
1.4統計學處理
研究據資料輸入SPSS24.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實施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間產后泌乳時間、產后24h、48h泌乳量對比
觀察組泌乳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24h、48h泌乳量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產后不同時間段母乳喂養率比較
組間產后1個月母乳喂養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3個月、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
2.3組間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母乳喂養通過科學的指導,為母乳喂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高母乳喂養率促進嬰兒的生長發育,具有重要意義。母乳是其他乳制品無法取代的,其中含有多種免疫球蛋白、溶菌酶、乳鐵蛋白等其他乳制品無法替代的營養、微量元素等。母乳可以更好地更好地為嬰兒提供更豐富有力的營養,增強嬰兒抵抗力,促進嬰幼兒的智力發展等。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泌乳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后24h、48h泌乳量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評價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后3個月、產后6個月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計學意義。進一步分析,母嬰床旁護理的開展,產婦與新生兒有更多的互動,了解更多的知識,為了嬰兒的健康會盡量選擇進行母乳喂養。
綜上所述,產科的護理中,開展母嬰床旁護理,促進護患關系,依從性更好,母乳喂養率提高,對嬰兒日后健康成長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侯榮,王妙華,程亞平.母嬰床旁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知識的掌握及純母乳喂養率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2,46(01):148-149.
[2]承勝群.母嬰床旁護理對產科護理滿意度與母乳喂養成功率的影響[J].當代護士(中旬刊),2021,28(04):58-60.
[3]宋婷.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系統醫學,2019,4(13):182-184.
[4]張華平,邱霞,張萍.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母乳喂養與護理滿意度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8,15(21):72-73.
[5]趙靈,王麗莉,聞愛群.母嬰床旁護理對初產婦產后母乳喂養、康復及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05):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