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良 齊波 趙宏亮 黃志煒 牛遠
摘 要: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是國家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學位碩士點在新增碩士點中所占比例高,其培養質量仍有待提升。本文從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實施的“雙導師制”現狀入手,通過分析“雙導師制”存在的實際問題,引入PI制,探索建立以PI制為基礎的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模式,并以淮陰工學院為例分析了以PI制為基礎的“雙導師制”的成功實踐。
關鍵詞:專業學位研究生;PI;雙導師制;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7.041
0 引言
2021年8月27日,由科技部組織編寫的《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在京正式發布。該報告指出,“十三五”期間,我國R&D人員全時當量快速增長,年均增速超過7%,從2016年的387.8萬人年,增長到2020年的509.2萬人年,連續多年居世界第一。我國研究人員數量的增長,尤以研究生數量的增幅明顯。2021年7月26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2020年學位授權審核結果的公示,在新增1500多個碩士點中,專碩點占了1115個,比例高達70%以上。在教育部印發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中,提出到2025年,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數將達到碩士招生總人數的2/3左右專業。
發達國家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已有一百多年的時間,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培養的研究生能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才20多年的時間,尤其是開展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的時間不長,其人才培養框架和體系還不夠完善。根據教育部的專碩發展方案,碩士招生單位招收的專碩學生人數將會顯著增加,其培養質量需要提升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 雙導師制及其優缺點
由于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應用型定位,產學研緊密合作下的“雙導師制”是培養專碩人才的有效途徑。“雙導師制”是指培養單位遴選既有扎實的學術造詣又熟悉產業發展動態的教師擔任校內導師,聘請產業界中業務水平較高和有指導研究生意愿的副高級以上人員擔任校外導師,由校內、外導師聯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內導師側重指導專碩研究生個人培養方案的制定、碩士論文選題、開題報告、試驗研究、中期檢查、碩士論文撰寫等。校內導師對產業發展動態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其承擔的企業橫向課題、聯合技術攻關或工藝改進等項目以及工程實踐經歷等情況進行考查。校外導師協助進行碩士論文的應用型選題把關、試驗結果的中試放大等工作,重點負責專碩研究生的工程實踐。實行產學研合作下的“雙導師制”,使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能更好地滿足社會需要,有利于研究生貼近產業界和企業,通過專業實踐活動能培養研究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研究往往更“接地氣”。
建立校內、外導師指導工作互通和融合的機制,才能取得專碩研究生最佳的培養效果。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高校遴選校內導師和選聘校外導師的工作一般是分開進行的,校外導師大多是學校或二級學院推薦和選聘的,研究生的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研究方向或興趣往往不盡相同、甚至相差較大,他們之間甚至也不熟悉。這樣配置的雙導師不能很好地完成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目標,往往由校內導師主要完成指導研究生的工作。
2 PI制及其應用現狀
首席研究員PI(Principal Investigator,縮寫為PI)為外來名詞,起初出現在西方國家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實施中。比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認為PI是“由受讓入指定、該基金會同意的負責科技項目的人員”,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則認為是“由項目申請單位認定的有一定責權且指導基金支持的項目或計劃的個體”。首席研究員承擔著帶領科研團隊達到前期制定的科研目標、獲得更多的外部科研資源以及培養科研后起之秀等職責,國外PI可按照一定研究方向較為自主選用研究人員、配置資源,成員間的研究方向與專業特長往往具有互補性。
PI制(課題組長負責制)作為新興的一種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得到了我國很多科教單位的關注和重視。PI制就是以首席研究員PI為核心進行科研資源配置和人員配備,以課題組為科研基本單元、以課題組獲批的項目經費進行財力資源配置的一種科研組織和運行機制。每位PI根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實力組建課題組,其成員可以是研究方向相同或接近的教師、研究輔助人員、博士和碩士研究生,課題組人員可以來自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學科研單位,可以全社會招聘或解聘,不一定屬于正式職工。
中國科學院下屬的各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科研實力較強的高校,目前很多實行PI團隊承擔科研項目以及培養研究生,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但由于中科院和綜合性大學定位主要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純應用的研究偏少,培養的研究生以碩博連讀生、博士生為主,與產業界結合度并不高。
3 構建以PI制為基礎提高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模式及其實踐
近年來,很多高校在校級和二級學院層面分別開展了校地、校企、校校、院院合作,學校也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但由于合作偏宏觀層面,往往流于形式,對接活動舉辦過后的實際效果不甚理想,產學研合作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效果也未達到預期效果。目前不少高校的基本創新單元已經轉變為PI團隊,而系(教研室)主要從事教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PI制科研平臺具有較強的靈活性,突破了單一學科、專業的限制,能形成以某一學科為核心、其他關聯學科相協同的局面,實現學科交叉、知識共享、跨界合作,從而提高科研實績,也為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營造出良好的科研環境,有利于培養研究生跨學科的科技創新能力。
根據社會對專業學位碩士生的人才定位和需求,應用型高校建立了滿足社會對工作崗位職責需求為引領、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要義、產教融合為培養途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但在配置研究生導師時,常出現產業界的校外導師與校內導師沒有合作,校內、外導師在培養專業學位碩士生時未形成合力,還有提升空間。據此,有必要建立基于PI制的“創新需求牽動、科研項目驅動、產業崗位拉動、導師培養推動”碩士生創新實踐能力提升的“四輪聯動”融創機制。即分析“產業鏈-創新鏈”,凝練與耦合出對碩士生創新能力的需求——“訂單”,根據“訂單”以PI團隊為基礎,聯合緊密型創新資源制定碩士生個性化培養的方案——“菜單”。依據“菜單”,由PI團隊向學校提出建議選聘的校外導師,從而校內、外導師無縫對接、形成合力來提升碩士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
從實踐上來看,2011年江蘇省淮陰工學院獲批“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特需項目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屬于工程碩士。為了更好地培養研究生的實踐能力,在基于PI團隊選聘校內、外導師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該校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PI李伯奎教授團隊與江蘇科圣化工機械有限公司長期合作,選聘公司副總經理、正高級工程師王在良為校外碩導,共同培訓的研究生顏彬,以科圣化機研發的設備氟化氫解析器為依托,運用微波加熱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加熱方式存在的溫度梯度現象。產品技術含量高、結構獨特、受市場歡迎,通過江蘇省首臺(套)重大裝備產品認定。其本人也獲得研究生“國家獎學金”、江蘇省“機械工業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校內導師李伯奎教授也被評為江蘇省十佳研究生導師。該校生命科學與食品工程學院PI陳曉明教授團隊與主板上市公司江蘇今世緣酒業公司長期有項目合作,選聘了該公司副董事長、正高級工程師吳建峰為校外碩導,聯合培養了專業學位碩士生朱亞男,相繼開發了桃酒、棗酒等果酒新產品,“桃”離困境—蜜桃釀造技術項目獲中國國際大學生“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銅獎。經過時間和實踐的證明,以PI制為基礎的“雙導師制”能有效提高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科技部.中國科技人才發展報告(2020)[R].北京:科技部人才中心,2021.
[2]張有東,陸中會,王穎麗.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雙導師機制研究——以淮陰工學院“特需項目”的實踐為例[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3):1417.
[3]趙芷瑩.創新創業背景下高校創客教育的實踐與發展[J].現代商貿工業,2021,(31).
[4]翟瑞紅,張晶.教學科研型本科院校PI制團隊管理模式研究[J].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4,26(5):392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