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燕飛 李璇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與世界各國在不同領域的合作交流增加,漢語推廣也呈現出越來越活躍的景象。英國作為歐洲各國中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數量最多的國家,對于漢語教育的重視程度也日益提升。本文從漢語教育地位、師資力量、漢語教育資源等層面深入淺出的分析英國的漢語教育現狀及面臨的問題,并對英國的漢語推廣提出了反思與建議。
關鍵詞:漢語教育;漢語教師;中文教材;文化活動
前言
隨著全球化不斷發展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與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合作交流不斷增加。同時,漢語熱也在全球各地持續升溫,漢語學習者數量成倍增長。在英國,漢語已被列為五大最重要的外語之一,自2005年第一家孔子學院成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全英已有孔子學院29所,孔子課堂148所,居歐洲各國之首。
除了中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外,英國政府也開始日益重視漢語教育的推廣和傳播。2015年,英國政府計劃投入1000萬英鎊支持英格蘭地區的中小學開展漢語培訓。2016年“中文培優項目”啟動,其目標是到2020年前在英國培養出5000名能夠熟練運用漢語的中學生。因此,越來越多的英國中小學開始開設漢語課程。一位小學校長在接受BBC采訪時說:“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巨大的推動體,毫無疑問,中國的影響力還會與日俱增。我們下一代應為中國的發展做好準備,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學習中文,這樣才能盡可能地抓住未來的機遇。我們學校現在做的,就是證明我們的孩子在未來的就業能力。”
從國家宏觀層面來說,中英兩國政府都高度重視語言教學和人文交流,為漢語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但是在漢語蓬勃發展的背后,挑戰和困境同樣不可忽視。從語言規劃和政策的角度出發,國家宏觀政策實施主要依賴于地區、學校、老師等各方面的努力,宏觀(國家和國際)-中觀(地域和領域)-微觀(個人)三個層面緊密聯系。因此,我們不能局限于對于國家政策和規劃的了解,還需深入了解真實的語言教學環境,由宏觀入中觀,乃至圍觀,從不同層面了解國際漢語教學問題。本文將結合筆者自身的經歷,探討漢語在英國推廣的過程中所面臨一些問題,并提出相關的發展建議。
一、漢語地位
雖然英國政府大力推廣中小學漢語教育,但是筆者發現大多數學校并未將漢語納入正式的外語課程。由于地緣、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認同等多方面因素,英國社會主流的外語教育仍是西班牙語和法語,漢語仍然屬于優先級不高的小語種之一。教授漢語課程的歷史短,經驗相對不足,關鍵是社會需求不是非常迫切。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學習漢語需求逐年增強。同時,伴隨著中英全方面合作的加強,英國教育部意識漢語的巨大潛力和在中小學教授漢語課程的重要性。目前,漢語課大多數都以課后興趣班的形式出現,學生自愿報名參加,既不占用正常的上課時間,也沒有課程學習的考核成績。盡管也有一些家長高度重視漢語學習,會在周末會把孩子送到當地的孔子學院或者其他漢語學校,但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華裔家庭,其他族裔家庭不多。因此,大部分孩子每周在校學習漢語的時間很短。以筆者所在的一所英國當地中學為例,每周僅一節60分鐘的漢語課,學生們在課堂上的練習時間極度缺乏。教師為了最大化地利用上課時間,一些基本的漢語知識如拼音、筆畫、筆順等都會被忽視,這也導致學生雖然會用漢語說和寫一些詞語和句子,但是基礎知識并不扎實。甚至一些學生的漢語學習僅僅停留在機械模仿的層面,對于語言內部所蘊含的語音、詞匯、語法知識知之甚少,起碼沒有形成基本的語言知識構架。當然,這并非是教師教學方法不當或教學態度不夠積極,而是教學時長沒有充足保障所致,是教師在有限教學時間內被迫簡化教學內容的無奈之舉。
二、師資力量
從筆者所接觸到的教學環境(主要是孔子學院和英國本地中小學)來看,英國對外漢語教師主要有兩類:一是國家選派的“公派漢語教師”和“國際漢語教師志愿者”;二是學校自主招聘的本土教師。前一類教師基本是來自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漢語言文學專業或者其他外語專業,出國前接受過一系列的選拔和培訓。相比之下,第二類教師的來源就更加多元化,有英國當地學校的教師,有在讀博士生,也有從事其他行業的教師。兩類教師各有利弊,前者大都屬于科班出身,且經過了比較專業的培訓,師資水平相對穩定;而后者更了解當地的教學環境、教育體系、學生情況、文化背景等,也有著豐富的本國教育實踐經驗。這兩類教師在某種程度上相互彌補、相輔相成的,但目前這兩類教師并沒有統一的考核標準。此外,由于目前英國專職漢語教師較少,很多本土漢語教師都是兼職;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選派過來的漢語志愿者和教師雖然是全職,但他們的任期一般只有一到兩年,這樣,就不可避免地會造成師資的流動性和不穩定性。這對于語言教學這一長期工作來講,并非益事。同時,外派漢語教師的身份認同、自身價值的認可等現實問題也是海外中文教育事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應聚焦于擴寬師資渠道、開辟身份認證及適當調整任期等,以確保漢語教師的穩定性。
同時,漢語教師的教學水平、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也是海外漢語教育的核心。在這方面,UCL IOE孔子學院做了許多實踐。孔子學院每年定期組織漢語教師培訓的論壇,workshop多次。受益群體涵蓋英格蘭多地學校,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漢語教學機構。
三、教學資源
現在引入英國的中文教材名目繁多,如《幼兒漢語》、《中文》、《進步》等,語氣配套的教學資源、教輔材料也很多,如《中文》有一套完整的網絡課件。但這些教材并非單獨針對英國學生編寫的,因此有些內容會和英國的實際環境、現實國情及文化背景相脫節,使得英國師生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常常感到一些困惑。比如,筆者在課堂上曾根據教材內容講解“空調”一詞,但即便翻譯成英文,反復解釋,發現仍有部分學生不太清楚這是什么。這與其他國家的學生非常熟悉這一事物相比,差別甚大。這背后隱藏的便是地理環境的因素,因為英國冬季流行暖氣,夏季溫度適中,空調的普及率很低,因此學生們不太熟悉這一家電。
此外,大多數教材并不能和英國的實際教學情況相匹配。以筆者所在的一家當地中學為例,一學期只有12節中文課,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找到一本完全和課程安排及學生水平向匹配的教材。因此,教師就需要全程自行設計課件和教學資料。這不僅僅會增大教師的工作量,還會影響教學的連續性。如前所述,很多漢語教師都是兼職,或者只在國外待一段時間。因此,從教師角度看,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自編恰當的教材。從學生的角度看,也會面臨教師頻繁更換的困擾,常常需要適應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從師生關系的角度看,常常出現這樣一種尷尬情況,即教師剛剛了解清楚每位學生的性格特點,并與之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后不久,就要彼此告別。而且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前后任教師之間沒有及時充分地交接工作,也會出現新任教師不清楚之前教學內容,以至于有些教學內容銜接不當的問題。還可能出現新任教師未能全面客觀地了解學生的漢語水平,以至于有些新課程過難或者過簡的問題。以上這些都有礙于教學的統一性和連續性。在這方面,英國UCL IOE 孔子學院做了有益的嘗試,結合多年漢語教學經驗,漢語教師在孔子學院決策層的支持下,先后編輯適合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漢語水平的教材。此類系列教材實用性很強,受到倫敦地區開設漢語課程學校的高度評價。同時也盡量爭取教師續任,以保證充足的教學年限,降低教師更換頻率,增強教學連續性。
四、討論和總結
本文從師資、教學資源和漢語地位三個方面討論了英國漢語教育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主要包括漢語教師背景多元化,流動性大;適合英國學生的教材匱乏;漢語教學時間短,未納入主流課程等。雖然中英兩國的宏觀政策都在積極推進漢語教學在英的發展,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必須要共同努力,一起推進漢語的傳播和發展。趙曉輝(2012)就曾指出,針對海外漢語教師的師資情況,要從這三個層面去考慮;在國家層面,可以進一步提高漢語老師的師資待遇,規范師資市場,建立一套完整的評級體系;在學校層面,那些設有“對外漢語”課程的高校要針對不同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隨機應變,融入當地環境的能力;在個人層面,要從內心認同這份職業,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合理規劃自己的人生。
這三個層面主要是針對國內的培養計劃,現筆者依據自己的經驗,針對英國的漢語教育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加強政府協作
首先,從國家宏觀層次來說,兩國政府可以相互協作,進一步鼓勵中小學將漢語納入主流外語課程體系,并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豐富教學資源,完善師資培訓,為教學資源和教師本土化創造有利的條件。
增加文化活動
從地區和學校角度出發,可以通過舉辦各種漢語文化活動,增加漢語的親和力,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激發大家學習漢語的熱情。學校可以聘用專職漢語老師,提高老師的待遇,確保師資的穩定性,同時也要完善老師和學生的考核制度。
加強教學互動與交流
從個人學習漢語的角度出發,漢語老師要和同行多交流,多參加培訓活動,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職業認同感。同時,老師也要和家長、學生及時溝通,了解他們的想法和興趣,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優化教學設計。宏觀-中觀-微觀這三個層面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影響,相互貫通,協同合作的。在當前環境下,教育工作者們不僅要關注國家宏觀層面的舉措,還要了解地區、學校以及個人的具體情況。政策的制定要落入實際,學校、個人的意見要可以反饋到上層,這樣,漢語教育才能得到更長遠更穩定的發展。
總而言之,英國的中文教育歷經數十載風雨洗禮,方有今天的輝煌成就。據統計,截至2018年,英國有中文學校130多所,中文教師3000余人,在中文學校就讀的華裔和非華裔學生3萬多人。英國漢語教育的傳播和推廣,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中英兩國各層級的相關人士需要協同一致,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和條件,逐步攻克現階段所存在的問題,同心協力,精誠合作,共同推動海外漢語教育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