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強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我國絕大部分地區,它給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使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正常秩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所以,必須從總體上增強社會的韌性,健全公共健康管理制度,構建有效的防范風險屏障,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本文主要對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進行研究,分析了目前我國新冠疫情背景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提出了我國公共衛生治理優化的建議。
關鍵詞:新冠疫情;公共衛生;治理體系
1引言
在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日益增多,公共衛生管理的不確定性也隨之增大。一方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具有突發性、復雜性、破壞性和不可預知性等特征,使得其難以應對;另一方面,由于擴散性蔓延,空間與環境之間的關聯度大大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常常會超出特定的區域,從而對社會的整體運作產生重大的影響。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是一次極其嚴峻的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其影響范圍和破壞程度都很大。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已經席卷全國,給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了極大的危害,使我國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的正常秩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當前,我國的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防控工作仍然任重道遠。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雖然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也嚴重暴露了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短板和不足,我國各省各地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所以,必須從總體上增強社會的韌性,健全公共健康管理制度,構建有效的防范風險屏障,增強防范風險的能力。
2公共衛生治理概述
2.1公共衛生
公共衛生是整個社會全體成員預防疾病、促進身體健康、關乎民生福祉的公共服務事業,其目的是透過多部門合作及社區參與,提升公共健康狀況、提供醫療保健、維護健康及長壽,從而達到保障公眾健康的目的。
2.2公共衛生防控
公共衛生防控是指在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前,對公眾進行持續、有效的公共衛生工作,以降低公眾的健康風險,保持和提高公眾健康水平。重點是加強對突發事件的預防和應對能力,加強對突發事件的應對和防護。其主要目標是盡量減少各類災害因素的產生,盡量避免或降低其危害,力求在第一時間和第二次事故發生前,為民眾的生命和健康筑起一道堅實的防線,達到衛生防控的效果。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的公共衛生防治工作主要是對各種傳染性疾病、慢性疾病、重大職業中毒、重大傳染病的防治工作,并對接種免疫、公共衛生環境、藥品食品安全、衛生健康宣傳教育等方面進行監管,目的是為了保護公眾的健康,維護公共利益。
2.3公共衛生治理
公共衛生治理是指在公共衛生領域,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利用特定的技術手段,使公共衛生的各個方面發揮各自的作用,達到預防和控制傳染病和慢性病的目的。2003年 SARS事件后,我國逐漸建立起一套比較完善的公共衛生管理體系,它涵蓋了重大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14項公共衛生服務等內容,在傳染病、慢性病防治以及各類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充分彰顯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至少在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我們的公共衛生治理體系還不完善。此次疫情的爆發,需要我們把對這類突發事件的處理納入到整個系統的思考之中。另外,我們還應該更加重視突發事件,把突發事件與常規管理等同起來,以增強我國公共衛生治理體系的彈性,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以更好地處理各類傳統和非傳統的風險。
3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公共衛生治理
3.1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新冠肺炎爆發后,國家衛健委聯合有關部門在很多方面做出了人性化的調整,將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在政策制定上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從中央到地方,一絲不茍地貫徹落實了疫情防控的各項決策部署,把“以人為本”的思想付諸實踐。全國各地的抗擊疫情部隊,本著“不放棄”的精神,竭盡所能地為每個被感染的病人提供治療。
3.2多元化的治理體系
傳統的政府都是按照部門的功能來劃分,比如衛生、規劃、交通等,只需要按照流程來做。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按功能分工的模式被打破,逐步轉向了多元化的協調管理模式。在這場新冠肺炎的緊急應對中,我們迅速建立起了由黨、政府、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組成的抗疫力量。在此過程中,政府統籌全局,精準施策,社會力量規范有序地參與,充分發揮社會資源的作用。
3.3“常態化”的治理方式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過程中,公共衛生管理的核心是如何提高抵御風險的能力,并通過適當的方法來加強社會的韌性。由于疫情的重復性、不確定性,使其在“應急治理”與“常態化治理”之間徘徊。要做好日常工作,做好各種突發事件的準備,準確地控制和處置零星疫情,采取平戰結合的方法鞏固防線,建立具有韌性的公共衛生治理體系。如果疫情再發生,必須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盡快進入戰斗狀態,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疫情。
3.4三位一體聯防聯控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全國已形成“衛生服務體系+疾控中心+社區防控”三位一體聯防聯控的治理體系。一方面,在黨中央的統籌安排下,各醫療機構、疾控中心、社區機構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在保障居民的生命和身體健康的同時,能夠積極地參與和配合。三位一體的聯防聯控機制,構成了以“嚴”字為核心的疫情防控重點防線,織密織牢的疫情防控立體網格,保證了疫情防控過程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4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國公共衛生治理優化建議
4.1提高政府的協調能力
突發公共事件的成因多種多樣,其發生的過程并非孤立的,它的處理要求各部門、各區域之間的緊密合作。因此,作為協調資源分配的主體,政府必須協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特別是要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中,強化政府的協調能力,構建統一、有效的應急協調機制。在此基礎上,首先要協調好各部門間的關系,二是要合理配置緊急情況下的人員、物資、資金等,尤其是發生在不同行業、不同領域、不同地域的重大事故。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保證生活、醫療物資的穩定供應,特別是要協調地方之間的資源分配,以防止各種突發公共事件的發生。
4.2完善基層社區衛生防控組織架構
社區組織結構的健全是社區治理的關鍵,它的組織結構、人員配備、運行機制等都將對社區治理的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首先,要加強對基層組織的資金投入,從政策上進行扶持,提高工作條件。第二,要穩定地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使逐步發展起來的年輕干部能夠留住,并降低他們的流失率。第三,要建立相應的人才培訓與提升機制,充分挖掘現有人才的潛能,并通過各種渠道、場合、媒介,向社會廣泛宣傳基層發展的機會,吸引有志有才的青年加入到基層建設的大軍中。第四,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鋒模范作用,使其在基層治理中始終貫穿其領導地位。要動員廣大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基層建設,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年輕黨員的作用,把他們充實到基層組織結構中來。
4.3提高常態化防控水平
要強化基層衛生機構的規范化防控能力。一般情況下,公共衛生應急處置過程分為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后復原三個階段,要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機構的日常預防能力,必須要有預防風險的預案,注重事前預防。首先,要在基層建立常態防控意識,增強基層組織的韌性。其次,要加強對突發事件的預防和自救相關知識的宣傳,提高公眾對危機事件的認識和防范能力。加強基層干部的職業道德修養,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們在工作中的自我要求,樹立高尚的道德觀、倫理觀、專業觀,為社區居民的利益著想,敢于吃苦,不怕吃苦,為群眾提供更加優質便捷的服務。
4.4促進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信息共享
建立公共衛生防治與衛生服務系統的信息協同平臺,加快公共衛生防治與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信息互聯,對于公共衛生治理體系整體效能的提升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要構建區域公共健康風險防控與醫療服務的信息共享平臺,信息協同平臺能夠將城鄉醫療衛生信息與衛生防治信息進行連接。首先,要加快衛生防治、醫療服務系統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各級疾控機構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建設,并建立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信息數據庫,為信息協作平臺的順利建設做好相關數據存儲準備。其次,要不斷加強基層衛生防控和衛生保健機構之間的聯系,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換,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第三,通過技術手段不斷更新協同信息平臺,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全國人口信息數據庫,它包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數據,真正做到了區域信息的智能化。
5結論
目前,由于傳統風險和非傳統風險因素不斷累積,導致重大傳染病爆發、各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頻發,如何降低風險、規避風險,全面增強公共衛生治理系統的韌性,就顯得十分必要。特別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使我國的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和公共衛生治理體制的構建再度受到重視。從當前疫情控制的結果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的穩定控制充分彰顯了我國強大的制度優勢,公共衛生治理在本次疫情防控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公共衛生治理效能被充分釋放。
參考文獻:
[1]楊春蕾,張二震.疫情沖擊下全球經濟治理的挑戰與中國應對[J].南京社會科學,2021(02):36-42.
[2]黃宏,劉曉冬.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對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再思考[J].溫州醫科大學學報,2020,50(04):268-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