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芾
摘要:目的:探討家庭醫生對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負性情緒團體心理治療干預的作用效果。 方法 家庭醫生團隊對30例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予以團體心理干預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SDS)、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調查的臨床資料。 結果 家庭醫生在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隨訪過程中,發現患者存在負性情緒,在對現有慢性病健康管理模式,加入團體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心理障礙癥狀。結論? 家庭醫生對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團體心理干預可以減輕患者心理障礙癥狀, 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 家庭醫生 團體心理干預
隨著新藥的不斷研制成功,使得許多惡性腫瘤的治療有效率不斷提高,更多的社區癌癥康復期病人留在社區。社區家庭醫生承擔癌癥康復期患者隨訪管理工作,同時在隨訪接觸工作中發現許多癌癥康復期患者存在負性情緒,基于現狀,,我們在以往健康管理模式即對其的生存情況、服藥情況、飲食調理等的隨訪和管理,對依從性好的30例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加以團體心理治療性干預,通過治療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問卷評分發現,予以加用團體心理干預治療后抑郁自評量表及焦慮自評量表評分均有所改善。
1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對象為依從性好的臨床治愈、病情穩定大于2年癌癥康復期患者30例,既往無精神病病史。男10例,女20例,年齡35-70歲,,乳腺癌8例,宮頸癌5例,鼻咽癌3例,前列腺癌3例,甲狀腺癌5例,其他癌6例。
1.2?????? 方法
對30例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予以團體心理干預治療,治療由專職二級心理治療師實施。團體治療形式為同質性開放式團體,每組10人,每周1次,每次90min,共12次。治療結構分四個階段:(1)團體治療前階段:治療師會單獨會見每一個病人,在會談中,治療師了解患者的負性情緒,向患者解釋團體治療如何運作,確定患者是否愿意加入團隊,請患者讀說明同意書,并簽名,注明日期。(2)團體治療第一階段(第1-3次治療):團體成員相互介紹,并使團體成員感到舒適,解釋團隊每個成員都患有癌癥并有負性情緒情緒,希望彼此能夠相互幫助。向患者解釋,由于疾病,他們感到不如以前,但當他們心情好些時,他們可以回到以前的狀態,向患者解釋團體治療的過程。(3)團體治療中間階段(第4-10次治療):繼續使團體隊員感到輕松舒適,幫助成員傾聽問題,并提供解決方法,幫助成員以一種關懷的態度對待彼此,根據不同的問題,幫助病人澄清不良的認知,另一方面幫助病人建立社會支持網絡。(4)團體治療終止階段:幫助每個成員談論生活中的變化以及對這些改變的看法,幫助患者談論負性情緒的什么癥狀消失,什么癥狀保留,幫助每個成員談論對未來擔憂的事情,幫助每個成員討論生活中還沒有改變的事及對此感受,幫助每個成員談論對結束團體治療的感受。,
1.3?????? 工具
患者治療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問卷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的調查
2結果
2.1問卷數據分析
患者予以團體心理干預治療前后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問卷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的調查發現,30例中除2例治療前后量表評分無明顯變化,其他28例病例的抑郁自評量表(SDS)問卷及焦慮自評量表(SAS)問卷治療前后抑郁及焦慮水平的分值均有下降。
3.討論:
我們發現,在團體心理治療12周后28例社區癌癥康復期患者在抑郁及焦慮均有改善,其作用機制可能在于團體心理治療借助于團體這種形式,為社區癌癥負性情緒康復期患者創造了一個人際學習的微型社會系統。團體心理治療最初由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師提出,著名團體治療師歐文亞隆認為[1] :團體心理干預(grouppsychoherapy)被定義為一種建立于特殊關系的談話治療,是一種為了某些共同目的將成員集中起來進行心理干預的方法。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分析自我、接納自我,改善和調整人際關系,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供依從性。在這個同質性團體中成員發現所有的成員都有著和自身類似的疾病和負性情緒,癌癥患者團體心理干預不但試圖通過患者之間同病相憐的理解與互動緩解對疾病的恐懼和擔憂, 更試圖通過團體成員間對抗疾病的心得和方法交流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和戰勝心理和身體的病患。
我們認為,惡性腫瘤患者的治療應該是專科-社區之間可及性、綜合性、持續性地不間斷治療,在不同的階段上相互配合。我們應該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六位一體”的功能,結合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新模式,在社區對癌癥病人開展團隊心理治療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而非停留在相對表淺、機械的隨訪工作。針對惡性腫瘤病人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礙等問題,充分發揮本身特點,通過積極的心理干預,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能樂觀地對待生活,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在提高生活質量的同時延長存活期。
參考文獻:
[1]Acierno R,Ruggiero K,Kilpatrick D,et al.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for psychopathology among older versus younger adults after the 2005 Florida hurricanes[J].Am J Geriatr Psychiat,2006,14(12):1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