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曼曼 孫媛 秦瓊
摘要:頭花蓼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常用藥,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痛、活血散瘀和利尿通淋的功能。為了深入研究開發該植物,通過查閱近幾年相關文獻,本文對其分析方法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頭花蓼;分析方法
頭花蓼(Polygonum capitatatum) 又名太陽草、石莽草、水繡球等,為蓼科植物頭花蓼的干燥全草或地上部分,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常用藥。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止痛、活血散瘀、利尿通淋的功效,收載于《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年版)。主要用于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腎盂腎炎、尿路結石、膀胱炎、風濕痛、跌打損傷、尿道感染、瘡瘍濕疹等癥。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對頭花蓼開展了大量研究,對其化學成分已有較多的文獻報道,現今頭花蓼及其制劑熱淋清顆粒主要應用于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等疾病。隨著分離技術和分析技術的進步,已有許多新的化學成分出現,為深入研究開發該植物,進一步闡明其藥效物質基礎,本文通過檢索近幾年的相關文獻,將頭花蓼的分析方法進行綜述。
目前,有關頭花蓼質量分析的研究主要包括藥材的定性鑒別,藥材中總黃酮的含量測定,藥材及其制劑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以及活性成分在動物模型中的代謝等。采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薄層色譜法、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譜法、核磁共振法、高效液相色譜-質譜聯用法、薄層掃描法和毛細管電泳法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譜法因具有分辨率高、重現性好、分析速度快、使用范圍廣等優點最為常用。
1定性鑒別
1.1 卿娟[人對頭花蓼藥材薄層色譜指紋圖譜進行了研究,精密吸取各樣品供試品溶液、對照品溶液各4ml,用半自動點樣儀成點狀點于距聚酰胺 薄層板底邊10mm處。展開系統: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酮-甲酸 (7:6.5:2.5:3) 。控制室內溫度20℃。預平衡15min后,上行展開8cm,取出薄層板,晾干,再用展開劑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酮-甲酸(7:6.5:2.5:3)二次展開,取出晾干。檢測條件:噴以AICI試液顯色,揮盡薄層板上的殘留溶劑后置紫外光燈(320nm)下檢視熒光薄層色譜,并將掃描圖導入Chromafinger2005色譜指紋圖譜解決方案軟件,生成灰度掃描圖并積分,驗對12批同一產地CAP種植頭花蓼和11批不同產地野生頭花蓼藥材進行了薄層色譜指紋圖譜研究,通過熒光斑點色譜圖,可快速、直觀地與偽品進行區分。將頭花蓼藥材的薄層色譜指紋圖譜運用于藥材的收集采購及質量監控,成本低廉,便于推廣,具有良好的實用價值及參考意義。
2 化學成分的制備、分析鑒定
2.1 周雯等應用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對苗藥頭花蓼醇提物與水提物的化學成分進行分析與鑒定。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 色譜柱(2.1mm×100mm,1.7m); 以0.10%甲酸水溶液(A)-0.10%甲酸乙腈溶液(B)為流動相梯度洗脫;流速為0.35mL/min;ESI-Ms檢測采用負離子模式。根據精確相對分子質量,結合數據庫匹配進行結構鑒定。結果顯示醇提物及水提物皆以黃酮類、多酚類及木脂素類成分為主,但醇提物與水提物化學成分具有明顯差異,具體為:醇提物中的可水解類鞣質成分明顯減少,鞣花酸的缺失,花青素類化合物的新增等。該研究為闡明頭花蓼醇提物與水提物中的藥效物質基礎提供了重要依據。而且可以為基于“有效組分”的中藥新藥研制提供基礎。
2.2 方煒等應用高速逆流色譜法對頭花蓼水提噴霧干燥粉末的乙酸乙酯粗提物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半制備性分離研究,通過對分離方法和溶劑系統的篩選,尋找到最佳的溶劑系統(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1:5:1:5),上相為固定相,轉速840r/min,流速2.0mL/min,進樣量756mg,檢測波長272nm。結果顯示,在該條件下經一步分離可同時得到質量為148.5mg和9.2mg的兩種產物,純度為99.8%和97.4%,經紫外、紅外、質譜及核磁共振等方法進行結構分析,確定分別為沒食子酸和原兒茶酸。
2.3 張麗娟等:應用硅膠、sephadex LH-20、MCI、RP-18及半制備HPLC等各種色譜技術對頭花蓼富含黃酮活性組分進行分離純化,根據化合物的理化常數和波譜數據鑒定其結構;廖高尚等通過各種柱色譜技術對頭花蓼進行分離純化,根據理化性質、色譜性質和波譜數據進行頭花蓼酚酸類化學成分研究。葉全知等采用硅膠柱層析、反相ODS柱色譜、SephadexLH20等分離手段對頭花蓼降糖活性部位進行分離純化,通過波譜數據分析進行結構鑒定。從頭花蓼中共分離出7個木脂素類成分,分別鑒定為:(+)-異落葉松脂醇(1)、(-)-南燭木樹脂酚-2a-O-[6-O-(4-羥基-3,5-二甲氧基)-苯甲酰基]-β-D-葡萄糖苷(2)、(-)-異落葉松脂素-2a-O-β-D-木吡喃糖苷(3)、(+)-5’-甲氧基異落葉松脂素9-O-β-D-木吡喃糖苷(4)、(-)-異落葉松脂素-3a-O-β-D-葡萄糖苷(5)、nudiposide(6)、lyoniside(7)。
3 有效成分的含量測定
3.1李雨生等HPLC法同時測定頭花蓼中槲皮素與山奈酚的含量,采用Alltima C18柱(5um,4.6mm×250mm),流動相為甲醇-0.4%磷酸(50:50),流速0.8mL/min,檢測波長360nm。結果:槲皮素在0.0216ug~0.389ug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0.9998。平均回收率為97.37%,RSD為1.88%;山奈酚在0.0051ug~0.0918ug濃度范圍內線性關系良好,r=0.9993,平均回收率為97.09%,RSD為1.19%。
3.2 劉躍等建立頭花蓼藥材中沒食子酸、原兒茶酸、陸地棉苷、槲皮苷、兒茶素、槲皮素3-O-(2”-沒食子酰基)-鼠李糖苷及槲皮素的UPLC-MRM-MS檢測方法。色譜采用WatersBEHC(2.1mm×50mm,1.7um)色譜柱,以0.1%甲酸乙腈0.1%甲酸水溶液為流動相,梯度洗脫,質譜采用多反應離子監測(MRM)檢測。沒食子酸、原兒茶酸、陸地棉苷、槲皮苷、兒茶素、槲皮素3-O-(2”-沒食子酰基)-鼠李糖苷及槲皮索分別在0.136-32.965、0.031-7.481、0.022-5.300、0.076-18.433、0.085-20.737、0.017-4.147、0.128-31.029ug/mL濃度范圍線性關系良好,平均回收率為91.23%~105.33%,RSD<3%,精密度、重復性和穩定性良好。此方法操作簡便,快速,靈敏度高,可用于頭花蓼藥材中主要活性成分的含量測定,并為頭花蓼藥材質量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3.3 曹芳等采用高效液相色譜(HPLC)法測定頭花蓼凍干粉中槲皮素、槲皮苷的含量,色譜柱條件:AgilentODSC18(250.0mm×4.6mm,5um);迪馬 DiamonsilODSC18(250.0mm×4.6mm,5um),流動相為0.3%醋酸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脫,0~5min,92%~90%A;5~20min,90%~75%A;2O~40min,75%~50%A,40~41min,50%~92%A,41~50min,92%A。檢測波長254nm,進樣量10ul,流速1.0ml/min,柱溫30℃。理論板數以槲皮苷峰計算應不低于5000,槲皮素在0. 209~0.1570ug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1.0000,平均回收率為101.49%,RSD為1.93%,槲皮苷在0. 368~2.760ug內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9,101.49%,平均回收率為98.87%,RSD為2.46%,該方法測定頭花蓼凍干粉中槲皮素、槲皮苷的含量,結果準確,重復性、穩定性較好。
3.4王愛民等2011年用80%甲醇超聲10min,制備供試品,并建立HPLC法測定了10批次四季草顆粒中頭花蓼藥材的槲皮苷含量,結果槲皮苷含量在0.9~I. 3 (mg/g)之間。劉程程等2012年比較了6種黔產中草藥(黃柏、射干、頭花蓼、板藍根、龍膽草、梔子)中總黃酮、多酚、多糖在水和乙醇提取液中的含量。結果顯示:頭花蓼水提取液黃酮含量高于乙醇提取液,故提取頭花蓼中的黃酮時宜用水作提取溶劑。
4 代謝方面
4.1 遲明艷等通過UPLCQ-TOF/MS鑒別大鼠口服頭花蓼提取物后尿液中的原型成分及代謝產物,以探索其體內代謝過程及直接作用物質。流動相0.1%甲酸水溶液(A)0. 1%甲酸乙腈溶液(B)梯度洗脫(0~10min,95%~55%A;10~14min,55%~5%A;14~15min,5%~0%A;15~16min,0%~95%A),柱溫45℃,流速0.3mL/min,進樣量2uL以電噴霧質譜檢測,掃描范圍m/z50~1000,在負離子模式下掃描,通過比較空白尿液、給藥尿液和兩者的差異圖譜確認灌胃后大鼠尿液中原型成分及其代謝產物。利用TOF/MS得到的準確相對分子質量,對尿液中頭花蓼原型成分及代謝物進行鑒別。結果:鑒別出尿液中3個原型成分及15個代謝產物,推測頭花蓼直接作用物質可能為原兒茶酸、槲皮素和沒食子酸,或其經肝臟代謝的產物。該方法可靠、有效,可用于口服頭花蓼提取物后尿液中化學成分鑒別,為該藥材后續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提供參考。
4.2 孫慧園等采用UHPLC-Q-TOF/M S聯用技術,結合MetaboliteTools?、質量虧損過濾(MDF)等代謝產物分析技術,對各成分暴露模式斑馬魚24h后的藥液以及模式斑馬魚體內的代謝產物進行篩查分析。結果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經斑馬魚作用后,主要以甲基化、硫酸化反應為主。在斑馬魚體內外藥液檢測到沒食子酸原形成分和2個甲基硫酸化產物,以及原兒茶酸原形成分、2個甲基硫酸化產物、2個硫酸化產物。頭花寥有效組分中沒食子酸、原兒茶酸經斑馬魚代謝后存在II相代謝產物,這與大鼠體內的代謝機制高度一致,提示斑馬魚對頭花寥有效組分的代謝具有合理性,為闡明該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提供了實驗依據。
結語
頭花蓼作為民族道地藥材,從20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研究,成方制劑有熱淋清顆粒和熱淋清膠囊,主要應用于尿頻、尿急、尿痛、腎盂腎炎等癥。主要有效成分有黃酮、酚酸(沒食子酸為主要有效成分),近幾年有文獻報道木脂素類成分在降糖方面有療效;現在HPLC-MS/TOF、HMR、HSCCC等儀器的應用也越來越成熟,在頭花蓼化學成分的制備、分離、鑒定、含量測定以及提取物在動物模型中代謝的研究應用廣泛,為更充分的研究開發該植物提供了有效支持。
參考文獻:
[1] WANG S,ZHANG LY,XIE Y,et a1.Determination of gallic acid in Polygonum capitatum and relinqing granules by HPLC [J].Chin J Exp Tradit Med From(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9):112-115.
[2] 卿娟,張麗艷,潘文婷,等.頭花蓼藥材薄層色譜指紋圖譜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4,31(2):62-63.
[3] 周雯,張麗艷,謝立敏,等.超高效液相色譜-飛行時間質譜聯用分析苗藥頭花蓼醇提物及水提物化學成分[J].中國中藥雜志,2017,42(18):3557—3563.
[4] 方煒,萬金志,張艷麗,等.高速逆流色譜法同時分離制備頭花蓼中沒食子酸和原兒茶酸[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1,23:299-303.
[5] 張麗娟,王永林,王珍,等.頭花蓼活性組分化學成分研究[J].中藥材,2012,35(9):1425-1428.
[6] 廖高尚,陳曉君,蘭燕宇,等.頭花蓼酚酸類化學成分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0,21(8):1946-1947.
[7] 葉全知,黃光輝,黃豆豆,等頭花蓼中木脂素類降糖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藥材,2017,40(2):107-110.
[8] 李雨生,王祥培,萬德光,等. HPLC法同時測定頭花蓼中槲皮素與山奈酚的含量[J].中藥與臨床,2011,3:24-26.
[9] 劉躍,胡杰,謝玉敏,等. UPLC—MRM—MS法測定頭花蓼藥材中7個指標成分[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5,27:73-76.88.
[10] 曹芳,段萍,王洪平,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頭花蓼凍干粉中槲皮素和槲皮苷的含量[J].重慶醫學,2017,46(14):1972-1973.
[11] 王愛民,鄢艷,譚安菊,等.四季草顆粒質量標準提升研究[J].貴陽醫學院學報,2011,36(5):455—459
[12] 劉程程,韋萬麗,廖莉玲,等.6種黔產清熱類中草藥主要抗氧化成分的含量[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 (2):41—43.
[13] 遲明艷,向文英,楊武,等. UPLC—Q—TOF/MS分析頭花蓼提取物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謝產物[J].中國實驗方劑雜志,2016,22(17):77-80.
[14] 孫慧園,覃小麗,梅朝葉,等.頭花蓼有效組分中沒食子酸、原兒茶酸在模式生物斑馬魚中的代謝研究[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7,,33(3):38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