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雁翎
(山西省太原幼兒師范高等??茖W?;A教學部,山西太原 0304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閱讀教學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我校的情況來看,2018 年5 月之前,中職學生的來源以應屆中考生為主,他們除了就業,還有再次升學的機會。而現階段學生是由高考生和對口升學的考生組成。大專三年不僅是學生增長知識的階段,也是全面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的階段,更是形成個人世界觀、價值觀的時期。閱讀作為一種精神活動,對學生的意義非同尋常,但是在我校升格為大專后,語文課由中職的重點課程變為公共課,學生的心理也有了變化,重視程度有所減弱。在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了一年時間的調查研究后,我們可以窺見本校在讀大專學生閱讀狀況的一些問題。
在升格為大專后,我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有所提升,閱讀的自覺性也較中職高一些,鑒賞能力也比較強,但是與一般院校大學語文的閱讀要求的審美性、人文性等還有一定的距離,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分析學生的“名著摘錄”情況,我們發現學生的閱讀已擺脫了隨意性,而有了挑選的意識,同時超過半數的學生能夠選取經典著作進行閱讀,而經典在語言方面、結構邏輯方面、情感價值觀方面都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独先伺c海》《紅樓夢》《簡·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經典作品中的經典語句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學生的具體摘錄內容來看,那些態度更鮮明、更能夠傳遞正面價值的句子引起了學生的共鳴。例如,《老人與?!分小耙粋€人并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你盡可能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一句入選了多位學生的語錄。
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學生選擇書籍的范圍比較窄,集中于網絡文學,經典僅為課本的延伸。其中網絡文學對學生的吸引力又遠不如綜藝娛樂和游戲,加之缺少優秀經典作品的閱讀,鑒別良莠的能力不足,使得很多學生更喜歡快餐式的電子書,同時一些好的網絡作品反而是學生通過其改編而成的影視劇才了解的。盡管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閱讀經典作品,體會其語言的精妙、思想的深邃、文化的特點,但是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缺少學習的主動性、持久性。學生也很喜歡《經典永流傳》這樣優秀的節目,但只限于單個的作品,而未形成興趣與習慣。由此可見,許多學生在閱讀網絡文學或者經典作品的過程中都沒有提高閱讀的質量和數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參與文化傳承并非遙不可及,這份使命感甚至是與生俱來的。通過比較學生的閱讀類型,我們發現中國古代詩歌所占比重比較大,先秦諸子百家的作品在思想上的影響是最為深遠的,其次是唐宋詩詞,再次是元曲及近現代作品。而外國作品的影響更多存在于流派的了解、寫作的技巧。因此,中國經典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筆巨大的財富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得的,這是多年來從優秀作品中獲得的認知,是從教師一次次引經據典的講解中獲得的,是在常規教學中建立的高度文化自信。
但同樣我們還能夠看到,學生閱讀經典文化作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存在不足。通過對500 份問卷星“經典與暢銷”進行數據分析,我們可以了解到盡管學生對諸子百家的作品、對中國歷代的名家名作如數家珍,但整體來看這只是課本的有限拓展。因此,教材的設置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但基于閱讀初期的習慣、自主閱讀的困難,學生對中國經典原著的閱讀量和閱讀興趣遠遠低于類似“某某品《**》”這樣當代品讀經典的作品。對經典原著的鑒賞不足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情感的深刻表達,也影響了思想的準確有效傳承。
現階段閱讀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過增強語言理解與運用能力達到思維的發展與提升。學生思維發展與提升的水平可以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習作來了解。分析學生上學期的習作可以看出,學生的關注點比較個性化,日常生活、熱點新聞等都會成為寫作素材。語言的理解與運用是提升與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從教師的評語可以看出對學生語言方面的要求與引導的成效逐步顯現。通過分析近期學生的習作,我們能夠了解學生在特殊時期的心理狀態。具體來說,在學生近期的習作中有這樣的句子:我們一定會挺過去,繼續熱愛熱干面。這樣質樸生動的語言透露出學生簡單而純粹的愿望;一種團結互助、不離不棄的相守。還有“向所有的白衣天使和志愿者致敬,向那些為了避免擴散而退票的人們致敬”,表現出學生對疫情防控的認知及高度的責任感。
而在分析和對比學生習作的過程中,我們依然能夠看到由于閱讀面窄導致的后果,如文體有局限,散文與記敘文占比較大而詩歌等其他文體比較少等。另外,學生的習作大多是比較質樸的語言,主要呈現的是情感,缺少凝練的表達和總結。因此,閱讀對思維的作用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對數量不多的作品的理解無法呈現質的改變,閱讀仍停留在表層,而沒有內化為創作思維。
通過分析大專學生閱讀的現狀和問題,我將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盡管很多學生已形成了有意識讀書的習慣,但我們仍能夠感受到“閱讀無用論”的影響。語文在綜合類院校里是一門基礎課,在學生的心里“分量不夠”,而語文教學中的隱性任務——閱讀更是被排在了各類考試內容的后面。不了解閱讀的重要性,缺少選擇書籍的主動性,導致學生認為廣泛大量有質量的閱讀并不能在短時間內帶來成績的變化,也不會在今后的工作中發揮直接作用。高職三年的學習任務繁重,學生自然會將精力放在更容易出成績、更能體現直接價值的地方,這是導致很多學生輕視閱讀,無法提高鑒賞能力的重要原因。
很多學生將背誦與解決知識點當作最終目標,這便使得這些經典作品的思想傳遞變得不夠充分。學生僅僅依靠文化氛圍和教師的總結來了解作品厚重的文化意義,卻沒有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對中國傳統經典作品的學習,學生仍然停留在應付考試、獲取常識的層面。此外,學生熱衷于從當代名人對經典的解讀中獲取對經典作品的深層理解。這種方式影響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甚至會因為某些不嚴謹的公開表述而將一些錯誤的認知深植于腦中。
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不足與學生閱讀內容的選擇和閱讀方法有關。對于描寫歷史、思考個人命運、關注當代社會現象的作品,學生需要在閱讀的過程中了解更多背景,這便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學生總是下意識地避開這些作品或者在閱讀此類作品時只關注情節不深挖主題,只了解人物不探究背景。如此在學生的思想意識中能夠引發思考的作品越讀越少,導致他們的思考能力越來越弱。由此可見,淺讀或不讀有難度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
找到原因就要對癥下藥,教師要從教學大綱和指導思想入手認識閱讀的意義、反思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形成個性化的讀書觀,進而使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逐步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本校最新的教學大綱中明確說到,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是讓已經具備高中語文程度的學生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審美能力,提升文化素養,為學習高等教育各類專業課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學生要了解和學習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接受現代人文意識,培養高尚的思想品質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愛國主義精神的熏陶,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閱讀水平,能順利準確地閱讀理解一般文章、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讀懂難度適中的文言文,具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學基礎知識,具有一定的分析、評價文學作品的能力。從上述表述可見,閱讀在整個語文課程中的重要性與習近平總書記對閱讀的理解高度吻合。習近平總書記曾說:“讀書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有不移的恒心,還要提高讀書效率和質量,講求讀書方法和技巧,在愛讀書、勤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中提高思想水平、解決實際問題、實現自我超越?!庇辛嗣鞔_的指導思想,我們在解決上述問題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措施。
長期以來,閱讀的意義僅僅停留在瀏覽層面,沒有成為認知,更沒有落實到行動上。學生不愛讀書,沒有真正認識到讀書的意義,也沒有從中得到滿足和快樂。例如,在教學叔本華的《讀書與書籍》這篇文章時,我播放了一個有關白巖松的短片,他在回答現場觀眾“我們為什么要讀書”時反問道“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不讀書?”現場沉默了,沉默就是最好的答案。在白巖松看來,讀書不僅能讓個人變得更加優秀,也能讓我們的民族更加理性。對個體來說,讀書讓我們得到了樂趣和進步,但最重要的是讀書還教給了我們面對世界的正確態度。
深層次閱讀需要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在閱讀前,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選擇;在閱讀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在閱讀后,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思考。通過閱讀,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選擇與鑒賞能力,從而形成會選、會讀、會鑒賞、會寫的良性循環。同時,學生能夠自覺地品鑒作品的價值,自覺地閱讀文學性更高的作品,進而逐漸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教師對學生引導的作用是雙向的。分析學生的摘錄和寫作情況能夠有效激發教師反思,進而能夠具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首先,閱讀書目的選擇不是列書單那么簡單。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文字很多,但其中不乏無益而有害的書,也不乏能夠從文學素養和人文精神方面給予營養的書。因此,教師可以多做一些引導,不僅在課堂上講作品,還可以通過作品教學生辨別優劣,指導學生選擇,提高閱讀質量。其次,對于經典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知識點上,要深入到思想。經典,尤其是中華文化的經典之作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與傳承。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備課階段就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層面,而要將范圍擴大到一個專題、一種現象,要深挖根本,將更多的思考留給學生,幫助其精神成長。這樣,學生有了文化自信才能有更堅固的精神家園,創作才能有根基。最后,要想在寫作上將大量閱讀的成果用文字表現出來,不僅對教師有要求,對學生的要求也更高。針對平時的寫作任務,教師引導得少、學生用時長,盡管課下教師批改作文很用心,但與學生缺少交流,效果并不好。從這次的習作來看,師生之間能夠做到有效溝通,學生對材料感興趣并且能夠長期關注,下筆就容易多了。所以,寫作不僅要求學生在語言上下功夫,還要求學生將功夫用在平時??傊?,只有主動地積累素材,積極地思考和練習,學生的寫作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2009 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暨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的講話中提到,讀書學習客觀上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必須聯系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利用知識的積累,來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這段話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讀書觀,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實踐。學生正處于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時期,怎樣選擇書籍、閱讀書籍,決定其思考的內容與方式。惟“躬行”方得以“目見”“足踐”,才不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因此,形成科學的讀書觀是非常有必要的。
總的來說,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學生的審美意識仍停留在初級階段,表現在行為上則是對背誦過的內容更感興趣,而缺少主動探求?;诖?,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入感受語言的魅力,尤其是感受語言的獨特美,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其次,學生的閱讀質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同時還要增加閱讀中國傳統經典作品的比例和深度。學生要做到有所選擇地閱讀經典,并從中著重吸收中國語言文字的精髓。教師只有將經典著作語言的魅力、思想內核、重要精神進行準確傳遞,才能提高學生的鑒別鑒賞能力。最后,鑒賞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寫作能力的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表現在語言的運用,還體現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要在讀與寫反復練習的過程中將語文課堂上習得的語文學科知識與能力轉化為個人素養,塑造完美的人格,提升精神品位,提高審美能力,豐富精神世界,完成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