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瑤娟,蔡 敏,周紅蔚,曹程飛,張明潔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080)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骨科的常見病,多發生于中老年人。但近年來,由于人們工作及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發生較大變化,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已達15.2%,且發病年齡日趨低齡化[1]。腰椎間盤突出癥以腰痛、下肢放射痛、行走困難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2]。因此,如何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已經成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治療和研究的重點。有研究[3]顯示,有效的中醫護理措施可使80%~90%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癥狀得到改善。其中,耳穴貼壓作為臨床治療腰痛的常用手段之一,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也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子午流注納子法是指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時刻在相應經脈上選穴施治的一種中醫理論,當其時瀉其子,過其時補其母,結合子母補瀉以調和陰陽營衛。本研究主要探討子午流注納子法指導下的耳穴貼壓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旨在為中醫臨床護理實踐提供參考。
1.1 對象選取2020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收治于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4];②有明顯的腰腿痛癥狀(腰腿疼痛,痛有定處,俯仰旋轉受限,痛處拒按),且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5]≥4 分;③年齡21~65 歲;④之前未進行過腰椎相關手術。排除標準:①合并腰椎腫瘤、結核、骨折、腰椎管狹窄及嚴重的腰椎骨質疏松癥及椎弓根裂者;②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疾病及嚴重器質性病變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存在認知障礙或精神障礙等,難以對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正確評價者;⑤過敏體質患者;⑥有手術指征者;⑦近3 個月內參加或正參加其他研究者;⑧有耳部畸形或感染者;⑨有阿片類鎮痛藥或鎮靜藥濫用史者。脫落標準:未按照規定的治療方案完成整個療程的治療;失訪;發生嚴重不良反應或并發癥需中斷治療者。本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202007-002)。最終納入患者66 例。所有入組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對所有入組患者按入院時間進行編號,并利用計算機軟件生成的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組。首先定義變量、設置隨機種子,然后產生隨機數字并使用可視化分箱進行分組,其中分組比例設定為1:1。最終得到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3 例。兩組患者分別收治于我院骨傷科環境相似的兩個病區。觀察組患者年齡21~65 歲,病程4 個月至5年;對照組患者年齡20~63歲,病程3個月至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
?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護理及耳穴貼壓。①用藥護理:遵醫囑給予活血化瘀類藥物治療,包括內服中成藥及外用中藥。內服中藥湯劑宜溫服,外用中藥需注意觀察用藥后局部及全身反應。②生活起居護理:急性期以臥床休息為主,指導患者采取舒適體位,下床活動時佩戴腰托對腰部加以保護和支撐,不宜久坐。恢復期做好腰部保護,避免外傷,加強腰背肌功能鍛煉。③情志護理:對患者進行情志疏導,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可采用移情療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改善疼痛時的煩躁情緒。④耳穴貼壓:參照《刺法灸法學》[6]選取肝、腎、神門、腰骶椎,輔以皮質下、三焦等耳穴。兩組均采用磁珠耳穴貼(山東世紀通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湘岳械備20190035 號)(0.4 cm×0.4 cm的膠布中間粘貼有直徑2 mm左右的磁珠)。耳穴貼壓時,先使用75%乙醇消毒耳廓皮膚,然后一手固定患者耳廓,另一手用鑷子夾取耳穴貼貼于耳部相應穴位,并用手按壓使之固定。相關操作由我院已獲得護士執業證書及100 學時中醫護理培訓證書的專業護理人員進行。按壓時,用拇指和食指指腹對壓耳穴,手法由輕到重,以耳穴部位有酸、痛、脹、熱感表示取穴準確。兩組患者每日均接受雙耳交替按壓,每側均對6 個耳穴進行按壓,以耳廓潮紅為度。每日至少按壓3 回,每回每穴按壓約15 次,每次約4 s,累計每穴約按壓1 min,干預時間為8周。每72 h更換1次磁珠膠布,其間若發生膠布脫落等現象,則及時更換。針對出院患者做好宣教,未能及時門診隨訪者通過電話或微信定期進行提醒指導。對照組患者穴位按壓時間為9:00-18:00。觀察組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進行耳穴貼壓,即根據《子午流注環周圖》[7]對開穴時間進行計算,并選取午時(11:00-13:00)、申時(15:00-17:00)和酉時(17:00-19:00)進行耳穴按壓。每個穴位按壓時間及方法與對照組同,每次進行單耳操作,雙耳交替,共按壓8周。
1.2.2 觀察指標
1.2.2.1 腰痛評分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8周后,采用日本骨科協會(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評分量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JOA 評分量表共有14 個問題,涉及主觀癥狀3 項(每項按程度計0~3 分)、客觀體征3 項(每項按程度計0~2 分)、日常活動限制情況7項(每項按限制嚴重程度計0~2分)及膀胱功能1項(為減分項,計分0、-3、-6分)。主觀癥狀包括腰背痛、腿痛和(或)麻木感、步態;客觀體征包括直腿抬高試驗、感覺障礙、運動障礙(肌力)情況;日常活動限制涉及臥位翻身、站立、洗衣服、向前俯身、坐1 h、舉或手持重物、步行7 種情況;膀胱功能主要評估排尿困難的情況。JOA 量表滿分29 分,分數越低代表功能障礙越嚴重。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51[8]。
1.2.2.2 臨床療效根據JOA評分進行臨床療效評價。治愈:JOA評分改善率100%;顯效:JOA評分改善率≥60%且<100%;有效:JOA 評分改善率≥25%且<60%;無效:JOA 評分改善率<25%。JOA 評分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滿分29分-治療前評分)]×100.00%。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1.2.2.3 腰椎功能障礙程度分別于干預前及干預2周、4 周、8 周時,采用腰椎功能障礙指數(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價。ODI 評分由10 個條目組成,評價患者腰腿痛強度、生活自理能力、提物、步行、坐位、站立、睡眠、性生活、社會活動、旅游等10 個方面情況。每個條目6 個選項,計0~5 分,總分0~50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礙越嚴重。相關報道顯示,該評分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49[9]。
1.2.2.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局部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耳廓皮膚腫脹及過敏,由研究者參照不良事件通用術語標準(CTCAE)V4.0[10]進行判定。不良反應發生率=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00%。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以均數±標準差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重復測量的計量資料采用重復測量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用LSD-t檢驗;計數數據以例數、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JOA 評分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JO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8周后兩組JOA評分均高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JOA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JOA評分比較(分,±s)
?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均全部按規定完成整個療程,無失訪、中斷治療者。且兩組患者干預期間均未發生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干預8 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94%,高于對照組的75.76%(P<0.05)。兩組患者療效比較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2.3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 評分比較重復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隨著時間的變化兩組患者的ODI 評分均呈現降低趨勢(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同時,兩組患者干預2周、4周及8周后的OD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兩組患者干預4周及8 周后的ODI 評分均低于干預2 周后(P<0.05)。此外,觀察組患者干預后3 個時間點的ODI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評分比較(分,±s)

表4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ODI評分比較(分,±s)
注:F組間=7.932,P=0.001;F時間=13.286,P<0.001;F交互=10.215,P<0.001
?
3.1 耳穴貼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理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由于腰椎間盤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等部位發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單側或雙側下肢麻木及疼痛等臨床癥狀[11]。中醫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肝腎虧虛、腎氣不足導致衛外不固,加之外感風邪,致使筋骨、肌肉、關節、經絡痹阻,氣血運行不暢,故令筋脈攣急、腰腿疼痛,應以通絡止痛為治則。手術治療雖能有效減輕患者疼痛,但具有經濟負擔重、遠期療效不理想、適應證局限等缺點。因此,非手術治療仍是幫助腰椎間盤患者改善臨床癥狀的重要方法。目前已有較多研究證實了中醫治療方法在腰椎間盤突出癥中的療效。耳與經絡、臟腑均有密切聯系,人體五臟六腑在耳部均有對應位置,即耳穴。耳穴貼壓是一種將丸狀物準確粘貼于耳穴處并予以適度的按、壓、揉、捏,使患者產生酸、痛、脹、熱等刺激感應的中醫護理技術。現代研究顯示,刺激耳穴可通過升高血清中內啡肽含量以調節中樞系統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起到鎮痛作用[12]。刺激耳穴還能夠激發患者機體的特異性免疫防衛反應,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以提高患者疼痛閥值,減輕患者的疼痛[13]。本研究選取耳穴中的肝、腎、神門、腰骶椎并輔以三焦、皮質下進行按壓。其中,肝、腎二穴有補肝養腎、強筋壯骨的作用;神門穴有解痙止痛、寧心安神的作用;腰骶椎是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病變部位取穴,可使氣至病所、經絡疏通;皮質下用于治療大腦皮質興奮與抑制功能失調,且具有止痛功效;三焦具有理氣止痛、補腎利水、通利關節的作用。輔以諸穴合用,可最大程度疏通經絡、通利關節、理氣止痛、強筋健骨。
3.2 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機理子午流注納子法是根據十二地支時間的推移配合十二經脈的氣血運行順序進行取穴施治的方法,可作為中醫理論應用于穴位敷貼、針刺等中醫護理技術中[14]。20 世紀90 年代,郭守毅將明代楊繼州《針灸大成》十二經脈地支歌的相關內容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將子午流注開穴法結合耳穴貼壓用于治療痛證等,且療程短、見效快。十二經脈地支歌中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提示臟腑功能、經脈流注與十二時辰相通。相關研究也證實了耳穴埋豆結合子午流注納子法在治療慢性心衰患者便秘、顱腦損傷后頑固性呃逆[15]、改善不同疾病患者的疼痛[16-18]等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療效。本研究耳穴按壓時間選擇氣血流注心經、膀胱經、腎經的時辰。其中,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調節血液循行于脈中,心氣充足則氣血通暢,氣血循行暢通則腰腿不痛。午時是心經當令,在此時對患者實施耳穴貼壓治療,可促使心氣充盈,有利于其推動與調控血液在脈管內的運行,進而調暢氣機,促進疼痛緩解。腰腿部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循行之路,而膀胱與腎相表里,腰為腎之府,腎精充沛則腰脊不痛。申時是膀胱經氣血旺之時,酉時為腎經氣血循行最旺之時。在申時、酉時對患者進行耳穴貼壓治療,能夠使膀胱經、腎經的經氣更加旺盛,從而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更好地發揮疏通經氣的功效。子午流注納子法結合耳穴貼壓,立足傳統醫學辨證施治的根本,很好地遵循了氣血流注的時間規律,將時間、經絡穴位、病癥有機結合在一起[19],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療效。
3.3 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分析表2 顯示,干預8 周后,兩組患者的JOA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能夠明顯減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等相關癥狀,臨床效果顯著。表4 顯示,干預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的ODI 評分均優于干預前;且隨著時間推移評分逐漸降低,觀察組患者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能有效改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腰椎功能。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由于腰腿疼痛導致下肢活動受限和腰椎功能障礙[20]。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選取具有疏通經絡、通利關節、理氣止痛功效的相關耳穴,并在氣血流注心經、膀胱經、腎經的對應時辰進行耳穴按壓,契合經絡的循行規律,進而達到緩解疼痛、改善癥狀的效果。8周干預過程中,兩組患者均未發生相關不良反應發生。可見,耳穴貼壓技術安全可靠,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依從性。
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疼痛癥狀、改善其腰椎功能,且相關操作安全可靠、患者依從性良好,具有較好的臨床推廣應用價值。但本研究尚未能探討基于子午流注納子法的耳穴貼壓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遠期療效的影響,后續研究有待進一步優化方案進行深入探討,以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其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