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文輝
摘要:道德觀念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道德和高尚品質以及崇高理想的尺度,因此,在高中開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同時,也是一項長期艱苦而細致的教育工作。德育教育要適應新時期的要求,即高中德育教育要與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緊密相連。
關鍵詞:高中階段;德育;難點探析;創新方法
前言
高中是學生成長發育步入尾聲的階段,心理上幾乎與成人相同,但是精神發展和個性塑造的空間依然巨大。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幾年網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的時期,形形色色的意識形態充斥著每個人,默默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基于這種社會基礎的唯利是圖與享樂主義的墮落思想對缺乏價值觀以及是非觀的高中生有著非常不好的影響,使學校德育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教師必須及時轉變其道德觀,加強對高中生德育教育的指導,遵循新的德育模式,切實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提出了高中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創新辦法,才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道路上全方面發展,從而達成教育體系下人才培養的長遠目標[1]。
一、高中德育難點探析
1.內容枯燥,脫離生活
德育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內容與生活實踐無關,相對空虛而乏味。因為德育內容與生活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高中生在生活中很難找到與德育內容相匹配的內容,部分學生會認為德育涉及面太廣、比較空泛,這些都會導致學生喪失學習熱情。同時,德育教育越來越多地關注形式主義,這對學生的德育水平有很大影響。原因在于,德育的內容和形式與高中生的現實生活并不密切相關,這就導致高中德育相對較差
2.教育方法過于單一
高中德育教育方法單一是德育低效的重要原因。高中德育開展到今天,仍有不少教師采用填鴨式教學方法,缺少感情教學。同時,德育教育的渠道只限于課本和視聽資料。這里的班比較有限,時間比較有限。還有就是教師常常在講臺上講授德育教育,而學生相對沉默而一言不發。學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德育的參與程度較低,師生間的交往效果不明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溝通,德育教育通過有效的溝通,能對學生產生微妙的影響,并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2]。
3.德育內容時代感不強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應結合時代發展,并豐富其中的內涵。但就目前來看,仍存在大部分高中班主任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使用與十幾年前的區別不大的德育方式,而這些方式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大大影響教育效果。甚至,德育工作的內容都是服務于智育教育,使得脫離德育工作的宗旨。
二、高中德育教育的創新策略
1.完善高中德育目標
完善德育目標體系即要關注德育目標的本質與層次。德育的目的在于以普通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社會關系為基礎,比如:通過教育,培養學生對現代法律的理解與法制意識,學生必須懂得基本的社會生活規則和行為準則;學生應具備社會責任感;培養無私精神。它是內化的規范和行為,是德育教育的核心。這一層次的學校教育是一種德育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要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標,有追求的人生方向。
2.加強情感交流
今天的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有一種精神上的敏銳和對學習的追求。所以,高中老師要正確認識和引導他們,在他們成長的同時,也要對他們進行德育教育,真正體會他們的情感和想法。從情感的角度探討德育的問題。高中老師要有一個清晰的發展方向。德育教育并非盲目地傳授知識,它主要是以交流為手段,以了解學生的思維、觀念以及他們的領袖才能。比如,在實施德育教育的同時,一些學校還會設置專門的德育教育課。在課堂上,教師能和同學們溝通,就像是他們的好伙伴。當同學為教師辯解時,他們會主動地表示出他們的憂慮。如果是這樣的話,教師可以幫他們解答或者讓另一個人去考慮。在此背景下,既能提高德育教育在高中階段的成效,又能提高學生的類別關聯度。
3.重視發揮高中德育各方面的聯合功能
德育是不只是一個人單方面的事,需要各方的有效合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德育教育的作用。學校要充分發揮主體地位和主渠道的作用,如利用教學滲透學科、利用不同的教育活動等方式進行滲透。父母還應配合學校教育。俗話說根植于家庭,表現于學校,家庭環境包括主觀與客觀因素。從社會層面上來說,我們需要凈化社會環境。因此,在加強學校德育的同時,應重視社會環境對學生的影響。
4.打破教室就是課堂的觀念
課堂是什么?在以往的傳統教學觀念里,課堂和教室和實驗室是一個意思,現在的人基本認知里教室就是課堂,課堂就是教室。很多人傾向于把課堂上不教的課程當作課外活動。這種錯誤思想根深蒂固。這一狹隘的課程觀嚴重扭曲了課堂的價值和意義,使課堂教學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此外,它限制了學生發展自我和創造力的潛能。新的課堂教學理念截然不同。教室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選擇性,其不固定在某個時空上,具有很強的隨機性和靈活性。可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和需要,隨意選擇教室的位置和場所。餐廳,茶館,購物中心,碼頭,圖書館,運動場,電影院等等,都可以是一門課程。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發揮其作用,而要與現實融為一體,就能獲得一種內在的、有生命價值的德育體驗[3]。
5.教師與學生共同開設德育教育課程
要改變單一的德育教學模式,必須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師生平等互動、平等交流對話關系;一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兩者相輔相成。教師與學生關系的重構是改變傳統單一教學法的重要途徑,重新塑造師生關系的一個基本聯系是,在傳統教學中,師生間的單向溝通變成了雙向或多維的開放交流,打破傳統教學誤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與互動。為此,教師必須主動地取消其權威,改變其身份,將自身置于學生的地位。近代教育理論認為,每個生命都有其價值,每個生命都是獨特的,所以在教學中,存在著中心與邊緣的前提,也不能確定某種生命活動是否會取代另一種生命活動。老師的人生經驗可以用來替代教學中的學生生活體驗,雖然他們都是學生,但體驗卻大不相同。但生活可以相互滋養,互相激勵,互相補償,互相補充[4]。
結語:總而言之,在新的教育形勢下,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所以,在高中教育中,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充分關注高中生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教學模式與方法,提高高中德育教育實效,要認清高中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5]。唯有改善社會、家庭、學校環境,才能通過環境的滲透和良好的教育,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李守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的高中德育工作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18(49).
[2]秦朝倫.淺析當前高中德育困境及其解決方案——兼論如何豐厚高中德育教育土壤[J].學理論,2013,05:245-246.
[3]徐陳璧,劉加勇.高中德育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5,30:223-224+247.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個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4(1).
[5]朱小蔓.當前中國高中德育教育課程標準及其創新方式[J].個球教育展望,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