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寶慶翻簧竹刻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旸沛筠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近年來,我國逐漸加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力度,隨著政府工作的展開,一條地方高校參與非遺保護的新途徑也逐漸明晰起來。地方高校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豐富的學術資源、廣闊的科研平臺、大量的高素質人才都是當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急需的。寶慶竹刻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獨特的工藝成就了一段竹刻藝術史的發展巔峰,現如今卻面臨高端人才缺失、創新能力不足等種種問題。
中國竹刻歷史悠久,提到竹刻就不得不提寶慶竹刻,據傳寶慶竹刻最為突出的翻簧工藝始創于清代康熙年間,由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翻簧竹刻中別具一格的工藝流程與高超巧妙的雕刻技法為寶慶竹刻廣泛地博得了海內外人民群眾的關注與追捧。
1.1.1 工藝美
寶慶竹刻能在中國竹刻界中憑一己之力沖出重圍,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它極具特色的工藝與原料。寶慶竹刻的翻簧工藝包括取簧、制器、畫稿、雕刻等多道工序。首先需要取簧,光是取簧的流程便十分講求天時地利,需要選擇3-5年的楠竹[1],且伐竹當日必須取簧。其次是制器,這是整個翻簧工藝中最為關鍵的一步,其中的制模、貼簧、拓樣、裁片等步驟都講求一個“細”,手工藝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慢工出細活,唯有充分運用自身經驗將手中之物一遍遍的打磨,才能得到最完美的成品。最后經過幾十道工序的錘煉將竹胚制成,再在竹胚上雕刻花鳥魚蟲等圖案,整個流程十分繁瑣復雜,就連許多從業幾十年的老藝人在制作完一件竹簧器時都會感到筋疲力盡。
1.1.2 題材美
每一件藝術作品的完美呈現都是由藝術家嘔心瀝血的創作而得來的,他們無一不投入了豐富的個人情感,將個人的生活體驗,運用高超的技藝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寶慶竹刻的題材豐富,涉及范圍十分廣闊,大致可分為山水風光類、花鳥魚蟲類、人物場景類、吉祥紋樣類等[2],但其中數量最多的要屬山水風光類,這一類題材大多取材于湘西南的獨特景色。湖湘大地到處是好風光,且極具江南地域特色,當地的大好河山在匠人們的一鑿一刻之間生動體現。寶慶竹刻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宗凡雕刻的竹簧座屏《春山翠靄圖》(圖1)采用陰刻技法,運用全景式構圖高度提煉概括了湘西南地區的山林景色。放眼望去,畫面主體為一座巍峨大山,上留天下余地,氣勢雄渾,主峰似一雙張開的大手由溪流間聳峙而出、連綿起伏,向擎天無限延伸而去,周邊各色林木覆蓋茂密,細膩有致的刀法刻畫出山石的奇絕俏麗。前景幾顆高松點綴,掩山間農舍于無形,頗具“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嬌態。畫面左右兩分,由一半月彎狀小橋連接,橋上僧人一老一少向小屋的方向望去,似要到達心中歸處。
1.1.3 器型美
寶慶翻簧竹刻與其他類型竹刻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器型基本不受原材料的限制。傳統的竹青雕器型大多為筒形,而翻簧竹刻利用木模具與竹簧片相互配合,可任意加工成各種形狀。翻簧竹刻器型種類繁多,主要有茶葉罐、煙盒、花瓶、首飾盒、筆筒、屏風等,這使得竹器的實用性大大提升。張宗凡創作的竹簧花瓶《古韻》(圖2),其中的每個塊面都是單獨制模再利用拼貼工藝將各個部位連接。這件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瓶身部分采用雙層設計,外部的一層竹簧片猶如花萼般包裹著內里的嫩芯,整件作品仿佛一朵綻放的鮮花。

圖2 竹簧正圓花瓶《古韻》(38×23cm)(圖片來源:張宗凡)
寶慶竹刻于2006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一項民間傳統工藝,寶慶竹刻于明代問世于邵陽武岡,至今已有幾百年的悠久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寶慶竹刻吸收嘉定、金陵兩派的竹刻藝術風格,順應潮流發展成集實用性與觀賞性于一身的民間工藝,主要雕刻手法包括浮雕、圓雕、留青雕、透雕等。明末清初,竹刻藝人王尚智發明翻簧工藝,寶慶竹刻在行業內的地位也隨之提升。因此,雖然囊括了竹青雕、竹根雕與竹簧雕三種竹刻類別,但說到寶慶竹刻人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工藝流程最為繁瑣、技術含量極度復雜的翻簧竹刻,是寶慶竹刻最高技藝成就的代表性技藝。
目前寶慶竹刻僅有張宗凡一位國家級傳承人,翻簧工藝直至目前為止都尚未認定一位代表性傳承人,熟練掌握翻簧工藝詳細流程的也只有胡光榮、楊屹樓、姚中發等幾位老藝人,技術人才稀缺且年齡普遍偏大是翻簧技藝最主要的現實困境[3],技藝傳承面臨著斷代失傳的危險。翻簧工藝無疑是一項極為珍貴的傳統手工技藝,隨著社會發展進程加快,現代人的視野逐漸開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已鮮少有人愿意去發掘與探索這些被時代洪流掩埋的寶藏。與此同時,身懷技藝的老一代手工藝人正在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衰老,但年輕一代卻尚未掌握足夠的經驗技巧,如何使下一代接班人迅速成長成了眾多工匠面臨的最大難題。
由于寶慶翻簧竹刻在器型上幾乎不受限制,藝人們的雕刻技藝也十分成熟,裝飾題材涵蓋范圍甚廣,大體可以分為花鳥魚蟲類、山水風光類、人物故事類、幾何裝飾紋樣類等。雖然寶慶竹刻的裝飾題材頗為豐富,但由于近年來竹刻行業競爭力加大,竹制品裝飾圖案出現同質化的趨勢,且形式偏向于保守,缺乏新穎性。而一些創新設計也并未經過認真考量,只是將其他類目的裝飾圖案拿來直接用于寶慶竹刻的圖案設計中,這就會造成生產出來的竹器失去了寶慶竹刻的原真性。要實現真正的創新必須在符合當地人文風俗的情況下結合時代背景,創作現代審美觀念的作品。
而且傳統民間工藝品普遍存在沒有包裝或者包裝毫無特色的情況,這不僅不能為傳統工藝起到正向宣傳的作用,也讓原本個性化十足的工藝品變得千篇一律。寶慶翻簧竹刻工藝品的包裝需要在兼備功能性與審美性的情況下,起到宣傳竹刻產品,推廣寶慶竹刻的目的。
目前來看,各級政府與傳承人在寶慶竹刻的傳承與保護中起到了主導作用。2006年將寶慶竹刻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在傳承人張宗凡與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成立了邵陽市寶慶竹刻研究所;2018年于邵陽綏寧舉辦苗族四月八姑娘節暨竹文化旅游節,宣傳本土竹工藝,推廣竹產品;2018年8月,綏寧木竹產業園區獲認國家林業產業示范區;2020年湖南省成立竹產業協會,建立“瀟湘竹品”公共品牌助力竹工藝品發展。在這種政府與傳承人主導的情況下,社會群體參與度不高,非遺離民眾生活越來越遠,這將使人們對其產生疏離感,寶慶竹刻的社會性也將持續降低,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社會性,當失去這一特性,非遺也將變得不再完整。
寶慶竹刻目前從業人員整體文化素質偏低,這無疑為寶慶竹刻今后的機械化生產與創新發展造成一定阻礙。與地方相比,高校在高端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廣闊的平臺與豐富的資源優勢。同時作為傳播知識、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其具有的多學科優勢、現代科研技術與高素質研究人才都是其他地方保護機構所無法比擬的。對寶慶竹刻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不僅需要在技術層面習得其技藝精髓,更應該在理論層面進行深入研究,掌握其歷史發展規律與文化審美意境,探索其保護與傳承方法。因此,高校在非遺保護中扮演著異常重要的角色,科學研究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既可以使相關理論知識在更深層面推進,與政府聯合解決文獻挖掘整理等基礎性工作,也可以推動產品創新研發,向企業輸送高精尖人才與技術支撐,如此一來,高校、政府與企業三者之間便圍繞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相互連通的良性循環。
高校學生不同于社會在職工作者,他們有著極其充裕的課余時間、掌握著一定的專業知識,具備強大的創新思維,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懷揣著極大的熱忱。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與唯一性,地方高校可以通過政府牽線搭橋,組織一批對非遺技藝感興趣的學生利用寒暑假期深入當地進行考察、采風,與當地手工藝人面對面,了解寶慶竹刻的相關技藝,觀摩大師的雕刻手法,記錄相關的人文影像,探索當地民俗風情、人文情懷。通過這些方式既鍛煉了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又能讓大部分人在參與過程中親身感受到了非遺技藝的魅力,接觸到最真實的非遺文化,達到宣傳推廣的目的。同時,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資料的挖掘與整理也起到了一定的幫助。在每次創新活動結束后,安排學生分組匯報活動成果并進行評估,驗收活動目的是否達成,為創新活動的再次開展提供整改思路。
高校圖書館是校園文化傳播與建設的重要陣地,充足的館藏空間與豐富的館藏手段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技術支撐。在參與寶慶竹刻的保護工作中,地方高校圖書館可以在各個方面體現其價值。例如為保護寶慶竹刻的相關史料,可以在館內單獨設冊建檔,通過專業人員的科學分類,整理與寶慶竹刻相關的文檔、書籍以及地方史料,資料收集務須詳盡有序,便于日后的更新。在現有紙本資料基礎上,還可以建立現代化信息數據庫,錄入非遺檔案、音頻、圖像、視頻等資料,記錄原汁原味的非遺文化,方便非遺研究人員進行快速查詢,對非遺文化保護與傳承起到支撐作用。
在建立非遺數據庫的基礎上與政府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文獻資源共享,利用高校人才優勢開展傳習活動,邀請民間藝人到校進行展演講解,將寶慶竹刻的藝術魅力,鮮活、立體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吸引更多年輕群體關注、學習、傳承寶慶竹刻。
校園文化是高等院校辦學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獨有的精神氣質,是校園建設中極其重要的一環,將非遺保護、傳承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又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宣傳作用。推進寶慶翻簧竹刻技藝進入地方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專題展覽、校園文化藝術節等多種活動形式進行,也可以邀請民間藝人與專家到校開展講座、舉辦學術論壇,使師生更加了解翻簧竹刻技藝,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注。在這些校園文化活動的不斷加持下,高校學生能設身處地的融入到非遺保護的情境中,深刻感受到非遺文化的珍貴并主動參與其中,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激發學生對非遺的熱愛,提升民族情懷,同時非遺技藝也得到了推廣與傳承,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發展。
地方高校參與非遺保護,非遺資源融入高校教育,二者完成能夠在有意識地引導下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寶慶翻簧竹刻技藝是我國竹刻界的重大發明,其中蘊含著極高的科學與歷史文化價值。近年來所顯現出的各種問題,如創新研發動力不足,高水平人才缺失,社會參與度降低等都可以通過地方高校的參與得到顯著改善。高校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培育人才的一方沃土,對保護與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運用恰當的策略方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合理融入到高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便能讓這二者和諧共融,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