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
摘要:當前,教育領域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育人的現象仍比較普遍。克服這些弊端,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進一步明確教育改革方向,在立德樹人中回歸教育本真,實現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在糾結于教育的理想和現實之時,立德樹人,將是我們實現教育理想之基礎。
關鍵字:立德樹人;育人;教育
一、堅持德育為先
教育的本質就是育人,簡而言之就是培養擁有健全人格的人。無論是高尚品德、善于學習、勇于創新等優良品質的培養,道德教育都是基礎,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愛因斯坦在《教育聲明》中指出:“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的情感,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
立德是樹人的前提和基礎。堅持德育為先,需要構建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教育學生“記住要求、心有榜樣、從小做起、接受幫助”,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培育優良校風和校園文化,利用重要儀式、重要節慶日等契機,開展愛國主義、民族傳統、禮儀禮節等特色主題活動,積極營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
在我們學校院子里,有這樣的八個大字:崇德立人,瀹志育才。這簡潔明了的八個大字,就是我們對青一中學校的辦學理念,它代表著我校學校文化和教育理念,不僅激勵和勸勉著全校師生,也是廣大師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與道德規范,希望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要努力做一個行為端正、品德高尚、身心健康、學習能力優秀的人。
二、堅持育人為本
尊重教育規律、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是教育的神圣使命,也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讓每一個學生積極參與,激勵每一個學生奮發上進,期待每一個學生獲得成功,使學校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學習樂園,讓學生在校園享受快樂、展現潛能、放飛夢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倡導啟發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注重增強學生的個人修養、社會擔當、家國情懷,強調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思維,推動學生積極主動追求新知、提升品格、參與實踐、全面發展。遵循現代教育規律,注重科學育人與教育治理有機結合。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和校風校紀建設都要堅持正確價值導向,融入道德教化,讓真善美得到鼓勵和表彰,使假惡丑受到制約和懲處,引導廣大青少年學生既豐富知識、提升能力,又修好公德、私德。
三、堅持提升師德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教師的素質有多高,學生就能飛多遠。教師為燭,師德為光,將會點亮一代又一代學子通往未來、實現夢想的希望之路。因此,不斷提高師德水平,是“立德樹人”的關鍵。崇高的師德,源于大愛情懷。熱愛教育、珍愛教師這一神圣職業和光榮稱號,把個人理想、本職工作與國家富強、 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甘為人梯、樂于奉獻;愛生如子、以學生的成長進步為執著追求,才會不斷在學生心田播下愛的種子,用愛心培育愛心、用人格來塑造人格,引導學生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熱愛科學、熱愛祖國。
不斷提升師德,需要我們建立更加有效的機制,把師德教育融入教師職前培養、準入、職后培訓和管理全過程,加大優秀教師宣傳力度,健全師德評獎懲制度;也需要我們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維護教師權益,改善教師待遇,關心教師身心健康,為教師“立德樹人”創造良好條件。
四、立德樹人,必須創新體制機制
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教育的理念、結構體系、人才培養模式等教育環境的創新和優化,也需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協力推進。形成全員、全學科、全過程的綜合育人格局,使育德與增智彼此交融、共同促進。立德樹人,需要我們全體教師、教育工作者的集體勞動和通力合作,改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挖掘學科教學中的文化內涵、德育因素、人文精神,使各學科教師不僅要在學業上釋疑解惑,更要為學生人生指引方向,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將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自覺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要實現學校陣地與社會基地、校內課程與校外實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統籌推進。改變各育人陣地之間銜接不緊甚至碎片化的現象,營造課內外、校內外密切配合、互相促進的良好育人環境。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立德樹人”的特殊功能,充分利用校外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文博資源,勞動模范、道德模范等榜樣資源,社區校外培訓輔導資源,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對青少年學生做人做事、學習明理的重要作用,形成“立德樹人”合力。
參考文獻:
[1]譚雙.淺談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J].亞太教育,2016(03).
[2]劉丹萍.主任班級管理的幾點體會[J].西部素質教育,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