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王金鑫
摘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散文作品的經典篇目,本文主要從主題思想、經典性、語言特色、描寫手法的角度入手,對《背影》進行全方位的解讀和較為細致的分析。朱自清先生創作的《背影》作品將慈愛的父親為兒子買橘時的背影,以一種感官上的畫面的形式傳遞給讀者,以一件細小事件的刻畫來表達父愛的偉大。文章立意十分新穎、詞與句之間體現簡練文雅,有極大的閱讀價值。
關鍵詞:朱自清;《背影》
一、《背影》的主題思想
《背影》一文主要是通過父親到車站為兒子送行的描寫,展現出一個不善表達的父親,對兒子細膩的、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懷念之情。文章是作者讀書時所經歷事情的回憶,那一時期正是各種勢力明爭暗斗,知識分子朝不保夕的環境。作者能感受到當時社會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從而產生了落寞凄涼的情緒。作者文中所體現的灰暗的基調,正是他心中在那種壓抑的環境下所籠罩的愁云。即使在身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之中,遭遇了諸多變故,作者所寫的父親對兒子感人肺腑的真摯深沉的愛,不僅僅是對倫理道德、高尚品格的體現,更體現了在如此不堪的命運中,父子間相互體諒,尤其是父親將心酸與悲涼都藏于內心,將愛子之心充分展現,更深層次地體現了動亂年代的知識分子們,在命運的泥沼里掙扎的情形,也是對涼薄人情的抗爭,雖然沒有激進的言論,怨天尤人的語言,卻更能引發讀者的同情、惋惜之情,甚至在閱讀中能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二、《背影》立意的合理性
合理的立意是一個文學作品凸顯其文學價值的關鍵。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夠得到讀者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作品有著極高的立意。《背影》的立意可以從兩方面進行解讀:首先在作品中朱自清先生向讀者表達了對父愛的理解。文章中父親借錢操辦好祖母的喪事后,雖囊中羞澀卻對“我”的出行極為重視。從再三囑托到躊躇再到自己去送我等層層遞進的描寫中,深切感受到了父親對“我”深沉的愛。其次,《背影》的立意與當時的社會背景和存在的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正因如此,文章的深度得到了提升。當時的中國正處在北洋軍閥的統治時期,戰爭不斷。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抒發父子深情。“背影”在文章中出現了四次,每次的情況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卻是一脈相承的。
三、《背影》的語言特色
《背影》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散文的經典代表之作,與其獨有精煉的語言特色有極大聯系。文中所用語言看似樸實無華卻透著典雅文質,這種語言有著極高的民族化語言特點,而這樣的語言特點正和文章中所要表現的民族精神完美契合,與文章獨特的結構完美融合。文中主要運用了白描的寫作手法,對文字并未有過多修飾,只是將作者當時所處的環境真實地呈現出來,將平淡的父子情感,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來。語言描寫文白夾雜,如“賦閑”兩字的運用,又在質樸中體現了文章的典雅,這也正是當時的時代背景所賦予知識分子的語言特色。
四、《背影》的人物描寫手法
1.通過樸實的文辭勾勒人物朱自清先生在對人物的描寫上一向以簡潔傳神又不失詩意著稱。《背影》這篇文章也沿用了以往的手法,通篇描寫沒有華麗的辭藻,用簡單樸實的話語對人物進行描繪。文中諸如“父親是一個胖子”以及父親買橘時攀爬月臺的描寫,言辭運用簡練,絲毫沒有拖泥帶水之意,但在這種簡練的語言描述中,卻將父親的外貌、動作展現得淋漓盡致。
2.通過語言引申人物心理《背影》整篇文章的描寫中語言場景極少,且大多是父親說給兒子聽。即使在這樣鮮少的語言環境中,依然將父親對兒子的不舍、惦念,“我”的“聰明”刻畫得淋漓盡致。雖寥寥幾句的語言描寫中,將父親雖不善表達卻將對兒子深沉的愛藏于行動中,深刻地表達了父親當時內心的情感。而在“我 ”的描寫中同樣只是用簡簡單單幾句, 每一次描寫都體現了作者不同的心境變化。雖語言簡練,卻將情感有效地遞進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3.通過白描刻畫人物。《背影》一文雖只是“ 我 ”和父親間的一件小事描寫,但是整篇文章帶給讀者卻只是對“父親”一個人的刻畫,這一切都歸于作者將文章的重點放在了對父親的“白描”刻畫。朱自清先生將父親胖胖的、矮矮的身材、不甚靈活的動作、為兒子買橘時翻越月臺的情境、離開月臺走入人群時的背影——在讀者腦中形象的勾畫出來,將一個深愛孩子的父親背影刻畫得高大、偉岸。
這篇作品把父子之間的真摯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但不同于一般作品去描寫人物肖像,著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而是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 作者為什么這樣處理,這同作者的家境和心境都有密切關系。
參考文獻:
[1]王玉寶.《背影》:被“死亡”照亮的世界[J].名作欣賞,2018(12).
[2]陳民.東方版父子沖突一重讀朱自清《背影》[J].名作欣賞,2003(10).
[3]賈祥倫.情感的“佛像效應”——朱自清《背影》再闡釋[J].名作欣賞,2006,
[4]楊金忠.濃濃摯深的父子之情——重讀朱自清的《背影》[J].名作欣賞,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