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興國”政策下,人才培養的教育理念和策略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課程標準改革發展要求改變原有單一的教學評價方式,教育評估方法與策略的變化是對教育理念升級的直接響應。本文從高中地理教學實踐出發,對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表現性評價設計展開論述。
關鍵詞:課程標準改革;表現性評價;教學活動設計
考慮到教學活動多層次、多方面等因素,在教學中應當關注學生的動態評價。研究表現性評價在地理學科中的設計將對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受傳統評價的限制,在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實驗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學生僅僅為了考試和升學去學習和記憶那些與考試相關的知識點。表現性評價注重對學習過程高中生各種表現及綜合能力的評價,這樣可以使教師和學生改變固有觀念,注重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操作技能評價
(一)操作技能的表現形式
在地理學習過程中有些知識需要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具體的操作程序就是地理操作技能。地理操作技能的形成往往需要學生有較高的圖文轉換能力,特別是“地球的運動”部分,學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地理能力,在繪制等高線地形圖、光照圖、太陽視運動圖時才會不覺得吃力。同時,合適的圖對于學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間相互關系也會有所幫助。在新課程標準中,發展學生的操作技能一般以“模擬”“模仿”“繪制”等形式出現,旨在訓練學生的圖文轉換能力。
(二)操作技能評價對地理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1.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機會,在實踐中發展能力
案例教學無論是“從例到規”還是“從規到例”,都要注意學生主動性、自覺性的發揮,注重各方面信息,鼓勵學生提問,學會收集信息,加強對已有的資料的分析,并通過動手操作探究事物的內部聯系,得出相關的結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操作技能的起步是對程序性知識的掌握和教師示范程序的模仿,因此,學生動手操作也是將知識具體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定步調,經過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程序操作,一步步對所學的程序性知識加以消化,實際上也是邏輯思考的連續運作[1]。
2.學生操作技能的規范,完成能力的升級
在表現性任務中,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往往會借助地圖、模型等工具,教師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觀察學生的學習習慣。在心理學中,思維是無法進行測量的,只能通過行為來反映,因此學生學習習慣的外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思維的過程。如在繪制地球的公轉圖時是否標注了自轉方向,繪制地圖時有沒有注意標明方向和圖名等繪圖規范等。這樣的評價雖然并不參與到評分標準中來,但科學、嚴謹、規范的習慣是對學生已有知識系統的補充。對這部分操作的記憶,學生主要依靠教師的組織,程序操作的不斷完善對學生地理能力的發展必然會有所幫助,對學生的終身發展也會有所裨益。
(三)教學實例
構建日照圖在高中地理中是比較重要的知識。光照圖的繪制對于學生理解晝夜長短差異、同一時刻不同地方的時間差異等地理差異問題有所幫助。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必須具備相應的地理想象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需要在頭腦中形成地球與太陽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圖像,并通過建構日照圖模型這一表征性工具來推測和分析地球在繞日公轉中,在黃赤交角的影響下,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解釋四季的變化。結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中地球的運動,來進行日照圖繪制技能表現性評價設計:
1.評價目標
學生在教師示范的基礎上能夠依據不同日期太陽直射點的緯度差異,繪制兩分日和兩至日的太陽光照圖,并且能夠描述這四個節氣中太陽高度角和晝夜長短的緯度變化規律,并以此為依據來解釋天文四季的形成。
2.表現性任務指導及評價任務
①每個小組從兩分日和兩至日中選擇一個節氣通過組內討論的形式繪制該節氣的光照圖,并記錄在繪制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②運用最終形成的光照圖,小組討論分析該節氣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分布規律,并形成相對一致性的答案,盡量運用簡潔的語言文字對其進行描述。
③任務完成之后,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講臺來進行展示。聽課者將依據評分標準對各小組的結論與展示者的語言表達進行打分和評價。
3.評分規則
評分規則一:日照圖(側視圖)的表現性評分準則
①繪制表征工具:地球的正面
②在正圓上繪制赤道、地軸
③繪制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
④平行光線表示太陽光線
⑤正確標注出黃赤交角(23°26′)
⑥繪制出晨昏線
⑦用均勻平行斜線正確表示夜半球
⑧太陽直射點表示的緯度位置與節氣相匹配
此技能操作中完成一個要素則得到1分,優秀:8分、良:6—7分、合格:4—5分、不合格:0—3分
評分規則二: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變化評分準則(在日照圖基礎下解釋)
緯度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
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正確表述該節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規律,即太陽高度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4分。表述該節氣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過程出現邏輯不嚴謹的情況和問題,3分。只能表述部分正確變化規律且出現語言贅述的現象或語言不清的狀況,2分。完全不能正確表述或表達明顯錯誤,1分。
緯度2——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
正確表述該節氣不同緯度的晝夜長短分布狀況,4分。表述該節氣對應的晝夜長短的分布情況過程出現邏輯不嚴謹的情況,3分。只能表述部分正確變化規律且出現語言贅述現象或語言指代不清的情況,2分。完全不能理解和表達或表達明顯錯誤,1分。
完成此表格評價之后,兩個評價表格進行綜合評價:10分以上為優秀,8—9分為良好,6—7分為合格,0—5分為不合格。
以上是通過學生操作技能評價來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的評價性案例。學生通過小組活動的形式,在組內充分討論的情況下,依照評分標準來完成學習任務,并在小組內選拔代表向全班師生展示學習的成果。評分標準實際上也是完成任務的具體操作程序,動作的拆解減少了任務難度,也是對學生地理記憶和地理分析能力的培養與考查。具體對任務完成程度的描述,也能使學生明白不同訓練程度下學習之間的差別。
二、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地理作品評價設計
(一)地理作品的表現形式
在課程標準中,地理作品常以“通過角色扮演”“進行野外考察”“提出設想(方案)”“模擬設計的方案”等形式出現,指向的不單是學生單一的能力,而是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表現性任務驅動下的作品是指學生在教師要求下,對地理事物或對象的主觀性認識,并以文字、圖像、戲劇、視頻等媒介外顯而形成的實物。作品評價往往是對學生的綜合考查,在學生的作品中,教師不但可以看出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變化也能觀察得到。不但可以看到學生在地理學習方面的成果,也能看到在其他方面的學習效果。
(二)作品評價對地理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1.現實情境為依托,跨越形成能力的第一步
地理能力培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地理野外考察和調查,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能夠獲得直觀的地理知識。這種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形式所獲取的地理事物在地理上的分布以及排列組合的狀態也更加具有說服力[2]。能力形成的前提是地理感知,在此基礎上記憶并合理地想象,然后再通過分析、綜合、分類、比較、抽象和概括才能形成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和調查中受知識經驗與心理認知水平的限制,再加上缺乏耐心和細心,容易出現結果偏差。因此,需要教師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對其進行方法指導。只有明確觀察和調查的目標,才能設計出合適的表現性評價任務。
2.關注學生思想的深度,促進能力的縱向發展
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來講,學生作品主要是指學生在教師的要求下,獨立或以小組為單位在完成野外考察、地理調查活動之后形成的書面報告、繪制的區域示意圖、制作的模型等。因為學生形成作品的前提是對地理的感知、記憶、分析、綜合等過程,同時又要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將自己的認識見諸于文字,因此對學生作品的評價往往可以考查到學生較高層次的認知活動。
(三)教學實例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的內容標準,活動建議為在依據本地區的地貌條件下,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地貌、地質、水文等野外考察。”基于這樣的課標要求、評價目標、表現性任務以及配套的表現性準則,結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中我國西南喀斯特峰叢山地地貌來進行喀斯特地貌考察表現性評價設計:
1.評價目標
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能說出喀斯特地貌中主要的地表和地下地貌類型和景觀區別,能夠對各類型的喀斯特地貌的典型特征進項合理的描述;學生依據課堂所學的內容能夠推理考察中看到的喀斯特景觀形成和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加深學生對流水溶蝕作用的深層次理解;學生能依據考察地區的地貌特點和所學知識,推理出喀斯特地貌對當地人類活動的有利和不利影響;學生能選擇合適的視角欣賞喀斯特,依據自己的考察過程感受喀斯特的特殊韻味,并對自己的認識過程再認知和反思。
2.表現性任務指導語
利用學校每年一度的春游活動,前往附近喀斯特地貌景區進行野外考察學習,在考察完成之后,撰寫一篇考察日記,對自己在考察過程中看到的景觀加以描述和分析解釋,以及在此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完成之后,與自己的伙伴和教師分享你的作品,同伴和教師將利用以下評價標準對你的作品進行打分和評價。
3.評分規則
在參考美國學者戴維·拉齊爾《自然觀察者智能評價量表》的基礎上,結合教師自身教學經驗以及地理課程標準解讀的內容,詳細描述學生作品完成中的各項可能性,引導學生進行自然觀察。教師制訂的自然觀察者智能水平具體特征分值評分規則如下[3]:
低級水平——觀察到被探索的自然情境中最顯著最基本的表層方面。能夠描述溶洞、鐘乳石、石柱、石筍等主要的喀斯特地貌的類型,10分;能夠對溶洞內的溫度、濕度、巖石類型、地下暗河以及溶洞內的自然環境特征進行描述,10分;對溶洞內各地理事物與環境的描述是科學、清晰、準確的,10分。
中等水平——越過表層進行觀察,針對觀察的內容進行提問。能夠將地下暗河的環境特征與喀斯特景觀特征相互聯系起來,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10分;能夠通過化學方程式來解釋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條件和形成原因,10分;能夠描述溶蝕洞內鐘乳石或石柱的動態過程,并通過適當的方式進行表述(圖示或文字),10分。
高級水平——在得出的結果和觀察的過程中,有創造性的飛躍,并且理解了觀察結果與評價內容之間的地理聯系。能夠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平時生活中的經驗與景區解說內容進行對比,分析景區喀斯特相對于其他喀斯特地區的特殊性,體現自己的分析對比能力,10分;能夠將參與過程中自己的情感體驗描述出來,展示自己對喀斯特考察的能力與興趣,以及對喀斯特景觀賞析中的情感變化,10分;依據自己的體驗能為他人賞析景區喀斯特地貌提出考察或游覽的建議,顯示自己的地理觀察能力,10分;對景觀的觀察超出了本規則提供的具體表現要求,10分。
總分計算方法——自然觀察者智能水平中的具體表現的各項分數之和即為該作品的最終得分。分數在80分以上者為優秀,70—79分者為良好,60—69分者為合格,59分以下為不合格。
以上是表現性評價地理能力以作品為依托的案例。通過活動的方式,布置學生對區域進行考察,撰寫考察報告,教師依據學生的考察報告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4]。活動課程是教師通過各種活動或活動組織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新課程改革之后,開展地理課活動更加強調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活動課程更多的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活動課程的地位也將越來越高。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層的空間系統,其方向主要是不同區域的差異性研究和區域內的人地關系研究。地理研究中所關注的要素比較多,而各要素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又是地理學研究的一個重點,因而地理學具有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只有綜合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更好地開展高中地理課程表現性評價的設計。
參考文獻
[1]錢晨,任才,張云峰.基于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表現性評價設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21(9):134-137.
[2]程菊,王萬燕.表現性評價設計與實施: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評價方式解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7):7-10.
[3]滕瑞玲.高中地理新課程評價方式的研究[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12):54.
[4]朱麗.基于新課標的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性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8.
作者簡介:李靜(1984— ),女,漢族,江蘇沭陽人,江蘇省蘇州市吳江青云實驗中學,中學二級,本科。研究方向:地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