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改革后,明確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有著重要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借助情境教學、辯論賽、角色扮演、實踐活動等,合理構建活動型課堂,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其實現政治認同。本文基于核心素養背景,就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構建展開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構建
隨著教育標準的不斷革新,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于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要求,因此,高中教師應在原本教學形式上加以創新,有效彌補教育中的不足之處。其中,活動型課堂的構建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效果較好,教學中,教師不會直接將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重視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并通過活動提高課堂的實踐性,使教師與學生能在課堂上更好地互動。
一、構建活動型課堂的重要意義
活動型課堂是指以活動為載體,將課堂知識與活動有機結合的一種方式,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學生則按照規定積極參與其中并展開學習,使整個教學過程變得更加靈活有趣,更方便學生掌握課堂知識。活動型課堂的設計并沒有硬性的規定,教師只需要把握好活動型課堂構建原則,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即可。活動型課堂不僅可以在班級中開展,也可以延伸到校園或是社會。活動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不要過多干預學生的思維和行為,而是要給予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同時,要善于挖掘校園、社會的資源,與活動有機整合,使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活動的設計也會更加貼近生活。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并了解我國政治思想、法律制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1]。因此,構建高效的活動型課堂,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充分挖掘教學資源,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特點
(一)導向性
思想政治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遵循“立德樹人”的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教師要掌握思想政治課程的特點,認識到它與其他課程的不同,在教學中展現出其體現的強烈國家意志和價值觀以及在德育中占據的重要地位。同時,思想政治課程具有較強的價值導向作用。通過教學,學生可以對政治理念、法律常識、馬克思主義等產生深刻的認識,對三觀的塑造有著積極意義。但由于思想政治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很多知識難以理解,教師教學方法選擇不當就會使課堂變得枯燥,影響教學實效性。設計活動型課堂可以將理論知識與活動相結合,教師結合知識點為學生設計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勢利導,使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核心素養[2]。
(二)生活性
在創設活動型課堂時,要遵循“生活化”原則。教師應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出發,將課本知識內容生活化,并設計合適的議題,引導學生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和分析案例,來對“議題”展開探究,將生活現象與理論知識相結合,收獲與議題相關的學科知識。同時,活動型課堂開展場所并不局限在班級內,也可以走出課堂,走進社會,通過調研、走訪、觀察等,收集議題相關的資料,對理論知識進行驗證和總結。
(三)主體性
傳統教學模式中,多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多是處于主體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被動地位。而活動型課堂,要求教師指導學生圍繞“議題”展開教學,鼓勵學生參與到交流探究、資料整理、小組合作等多個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被有效激發,教師多是根據學生的需要和出現的問題來為其提供幫助[3]。可見,教師在活動型課堂中充當的是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而學生才是課堂中的主體。
三、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構建活動型課堂的策略
(一)構建情境型活動課堂,實現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思想政治核心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本質上既是一種自信,也有一種情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從這兩個方面入手構建活動型課堂,結合當下的政治形勢來構建情境,使學生沉浸其中,并逐漸形成政治認同。具體來說,教師應搜集生活中的事例作為素材,融入國家最新的政策方針,帶領學生模擬政治情境,在實現政治認同的前提下,完成教學目標。另外,活動中要精心設置規則,關注學生的參與情況,出現突發情況時及時應對[4]。
舉例來說,在學習“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課時,學生通過學習,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并相信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促進基層群眾參與政治的好制度,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構建情境型活動課堂。首先,新課導入環節,教師提出問題:基層群眾如何當家做主?學生的政治素養不足,只能說出“村委會”“居委會”等,教師應利用多媒體展示視頻和圖片,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探析,圖片中:李家村的辦公樓前掛著三塊牌子,分別是“中國共產黨李家村支部委員會”“李家村村委會”“李家村村務監督委員會”;視頻中則是一位村干部對“村委會”職能的敘述。引導學生觀看完視頻和圖片后,提出問題:“嘗試分析和總結村委會的職能是什么?通過觀察圖片能否說出三塊牌子代表的是什么?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針對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需要開展自主探究問題,結合自主預習和教材知識組織答案,并自由發言,教師則要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進行點評和補充,讓學生對基層群眾自治有更深入的了解,并產生認同感。其次,為了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師應繼續播放視頻《百姓當家做主的生動實踐》,讓學生結合視頻中的內容閱讀教材,說一說哪些行為是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途徑。學生在情境活動中,需要先對材料進行分析,再翻閱教材查找相關資料,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此過程中教師要耐心傾聽學生發言,結束后再指正其觀點,或進行補充。由此,通過情境型活動課堂,學生可以認識到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人民當家做主制度的重要內容,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是群眾參與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行使自身權利的重要保障,在活動中對這一制度表示認同和肯定。
(二)構建辯論型活動課堂,樹立科學精神
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課程中,經常會產生疑問,具備科學精神的學生,會通過自我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為推動自身能力的提高做好鋪墊,而不具備科學精神的學生,則會將問題拋之腦后??梢?,科學精神在學生追求個人價值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應通過構建“辯論型”活動課堂,設計辯論型主題,結合提問、探究、分組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科學思考,建立理性思維,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舉例來說,在學習“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一課時,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基礎知識后,為了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并初步樹立科學精神,可以在班級中設計辯論賽活動。辯論活動開始前,教師要根據班級同學數量制作相應數量的便箋,學生依次進行抽簽,拿到自己的辯題,正方辯題為補貼更有利于民營企業應對經濟新常態,反方辯題為減稅更有利于民營企業應對經濟新常態,在確定正反方人員后,教師要給予學生一周的準備時間,鼓勵其利用課余時間查閱資料和案例。同時,為了保證辯論賽的公平公正性,還應選擇兩名同學來擔任裁判,教師則負責維護活動秩序。辯論活動中,教師和裁判要認真傾聽雙方辯手的論點及舉例,如正方舉出適用性和靈活性的補貼優勢,認為補貼才是更有針對性的財政手段,而反方則認為補貼和減稅的核心差別在于,新時代,政府對于市場資源配置的參與程度,在企業稅負較重時,通過補貼來干預經濟,是違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理念的,同時,強調稅是由稅法界定的財政手段,要比補貼這種人為操控程度較大政策更具有可持續性,能夠更好地從源頭增加企業自身的活力。雙方代表發言結束后,裁判需要進行商議,決定正反方的勝敗。由此,學生可以通過親身參與辯論,加強對知識的掌握,并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鍛煉科學精神,促進綜合能力提升[5]。
(三)構建表演型活動課堂,增強法治意識
正確的法治意識對學生成長有著重要意義,當下部分學生因為缺乏對法律的了解,而毫無畏懼心,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可能會走上違法的道路。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教師可以設計表演型活動課堂,引導學生通過角色扮演來增強其法治意識。換而言之,教師可以在課堂中模擬法庭、人大會議、聽證會等不同情境,并鼓勵學生扮演相應的角色,增強學習體驗。
舉例來說,在學習“公正司法”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法治觀念和依法治國的信念,教師可以選擇真實的案例,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開展模擬法庭的活動,學生主動報名參與扮演審判長、書記員、原告、被告、審判人員等角色。如,原告是一名剛畢業的大學生,被告則是主要經營食品生產、銷售的企業,原告在購買了被告的商品后,出現了食物中毒跡象,對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傷害,所以起訴被告,請求獲得賠償。課堂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模擬法庭調查和法庭辯論,并為其提供豐富的資料,讓學生在模擬法庭審判活動中,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產品質量法》等內容有初步的了解。同時,也豐富自身的法律常識,增強法律意識,還能夠認識到司法的公平、公正。另外,在表演活動結束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模擬中的感受,談一談對司法機關工作情況的了解,并對活動進行簡單的評價。這種教學形式有效落實了“寓教于樂”的原則,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法治意識,對于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司法機關工作宗旨有一定的幫助[6]。
(四)構建調研型活動課堂,培養公共參與意識
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對社會發展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多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法律、法規,因此,教師可以嘗試構建“調研型”活動課堂,結合時代特征,選擇具有探究性的調研活動主題,主題要盡量貼近生活,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在校園中收集調研資料,也可以走入社會,就調研主題確定調研范圍,根據收集到的調研資料展開分析,保證調研結果的有效性。
舉例來說,在學習“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一課時,為了使學生了解我國個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內容和意義,同時理解并認同國家完善分配制度的政策方針,教師可以構建調研型活動進行教學。對尚未步入社會的學生來講,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對經濟也沒有足夠的認識,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很難理解,對此,教師需要做的是設計實踐任務,學生以調研的形式,加強對社會現象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再講解理論知識。首先,教師要先與學生在課堂中針對個人收入分配問題展開討論,提出收入分配相關的問題,將價值較高的問題挑選出來設計成調研表,并搭配適當的選項,調研表要以選擇題為主,以保證數據的有效性。準備500份調研表,再將班級學生分為多個小組,一部分在校園內尋找教職工為調研對象,另一部分在學校附近的廣場,尋找來往路人為調研對象,填寫完畢后回到班級中集合。小組成員先對調研表進行簡單篩選,將無效調研表剔除掉,再結合剩下的表格展開分析,總結當下不同年齡段民眾個人收入分配情況。通過調研和數據分析,學生可以對個人收入分配情況和規律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將精力轉回到教材中,利用多媒體依次為學生展示“某年居民個人收入報告”“某家庭收入情況”“上半年居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工資分配和轉移支付”等圖片和視頻,學生通過“歸納分析—討論探究—對比認同—梳理理解”等流程,思考如何從個人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由此,學生通過實踐調研能夠從生活出發,探索個人收入分配方式、獲取途徑和完善措施,不僅可以降低理論學習難度,還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應不斷進行優化和改革,教師也要鞏固思想政治課程在高中階段德育的主導地位。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立足學科特點,以思想政治理論為基礎,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構建活動型思想政治課堂,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優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馬春麗.高中思想政治課活動型課堂構建研究[J].新課程,2021(49):86.
[2]陳庚.淺談高中政治活動型課堂教學及實踐對策[J].安徽教育科研,2021(30):55-56.
[3]李青梅.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中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J].讀寫算,2021(28):67-68.
[4]鄭鵬.巧設議學活動激發課堂活力:以“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中學版),2021(10):22-26.
[5]王金麗.淺析議題式教學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應用[J].青海教育,2021(Z3):67.
[6]張新宇.高中思想政治活動型課堂的打造與思考[J].新校園,2021(8):26-27.
作者簡介:雷美萍(1974— ),女,畬族,福建寧化人,福建省寧化第六中學,中學一級,本科。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