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之
短短幾年,他將自己從“門外漢”磨煉成為地鐵施工的“領軍人”。他帶領的技術團隊,每攻克一個難題,就創造一項新的紀錄,甚至填補世界空白;他參與了二十多座城市的地鐵施工、技術研發,先后榮獲全球杰出工程大獎和全國建筑業創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等三十多項榮譽,取得國家專利9項、編寫了多項省部級工法及工程建設標準。他是中鐵一局集團城軌公司副總經理梁西軍。

梁西軍
2006年,我國西北地區的首條地鐵——西安地鐵2號線試驗段項目開工建設,正在中鐵一局從事經營開發的梁西軍主動請纓,加入地鐵建設大軍。
盾構機是一種專門用于隧道掘進的工程機械,在城市地鐵施工中,其效率是傳統人工暗挖的8倍至10倍。“以前沒有機會接觸盾構施工,對我來說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半年內一定要掌握地鐵施工工藝流程!梁西軍咬咬牙,白天跑現場,晚上翻教材、看圖紙、查規范,不懂之處就請教領導、同事以及現場的工人師傅。一本《盾構施工技術》,他不知翻了多少遍。在書頁的空白處,梁西軍寫滿了心得體會——第一遍用藍色筆做筆記,第二遍用黑色筆,第三遍是紅色筆。
西安屬于黃土地區,土壤浸水后在上方外力作用下,土層會發生明顯沉降,土層強度也會迅速降低。當數百噸重的盾構機掘進這個區域時,坍塌事故隨時可能發生。因此,在西安修地鐵就像是在“豆腐上打洞”。這是我國第一次在黃土地區修建地鐵,梁西軍和同事們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對黃土進行土體改良,是這次地鐵施工的一項關鍵技術,但黃土要改良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出判斷,始終困擾著梁西軍。“我請教了師傅,他說機器閘門退出的土,如果像擠出的牙膏,抓一把捏到手里能形成面團狀,不沾手,那就非常好。”盾構隊長的一番話,讓梁西軍豁然開朗。
之后,梁西軍下班后自發跟夜班學習盾構——始發、掘進、出土,管片安裝、同步注漿、二次注漿……整整四個月,梁西軍完整掌握了盾構施工的所有環節和工藝技術。最終,他和同事們經過一百多次大小試驗、六十多次修改完善,掌握了黃土地層變化規律,形成了合理可行的施工方案,終于確定了黃土地層的盾構機施工參數。梁西軍率團隊創造了盾構單班掘進14環成洞21米、單日掘進27環成洞40.5米、單月掘進485環成洞727.5米的三項全國新紀錄。2014年,西安地鐵2號線工程獲得“全球杰出工程”大獎,這是中國及亞洲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項目,也是全球第一個獲菲迪克獎的地鐵工程。
2014年,西安地鐵4號線11標隧道要下穿隴海線西安火車站18股道,每7分鐘就有一趟列車通過,中間還要穿越國鐵西安火車站站場道岔“咽喉區”、大明宮國家遺址保護區、西安明城墻等七處文物古跡,是西安地鐵修建以來最難的工程,施工難度之大在全世界沒有先例。擔任本標段施工任務負責人的,正是梁西軍。
如果說在地鐵施工下穿大明宮遺址與西安明城墻遺址時,經驗豐富的梁西軍還能做到游刃有余,然而,當施工進行到隧道下穿西安火車站站場道岔“咽喉區”時,梁西軍的心卻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現場施工不能影響列車通行是硬要求。每天200多輛火車在頭頂駛過,沉降變形必須控制在15毫米范圍內。在飽和軟黃土暗挖隧道,稍有不慎就會坍塌、車毀人亡……線路全長雖只有3000米左右,卻集中了全線近40%的重大風險。這次施工就像是“在心臟上做手術”。
在控制地面沉降對鐵路運營安全影響的難題中,地下水處理是難中之難。梁西軍決定用全斷面深孔注漿加固技術將隧道外擴2米范圍內全部進行預加固。這相當于往土里打針,注入調配好的漿液,形成硬化的保護殼,阻斷積水,提高土體自穩性。注漿,壓力過大會導致地面隆起,壓力不夠就注不進漿。為此,梁西軍和團隊成員絞盡腦汁,在工地上設了四個試驗段,根據不同作業條件,不斷調整注漿壓力參數,指導施工作業穩步推進;又調來28臺自動測量機器人,布設3298個監測點,實時采集股道地面一絲一毫的變形數據。火車站的復式交分道岔是整個下穿工程中的核心部位,梁西軍實行“自動化+人工”全天候24小時監測,注一注,停一停,測一測,觀察一陣……
2018年2月5日,歷經166次工程實驗、333次技術參數比選、615個日夜堅守,西安地鐵4號線火車站暗挖隧道工程段,成功下穿西安火車站道岔“咽喉區”,這標志著火車站暗挖隧道實現雙向貫通,為西安地鐵4號線全線貫通提供了保障。穿墻而過的那一刻,梁西軍和大家緊緊抱在一起,紅色安全帽碰撞在一起,發出的脆響如歡慶凱旋的鼓樂。六百多個日日夜夜,梁西軍團隊把“不可能”變成了“一定行”。
2015年6月,以梁西軍名字命名的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帶領年輕技術人員,瞄準施工難題,積極探索攻關,取得了一系列技術成果。下穿火車站成果被專家組評定為“填補了技術空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西安地鐵2號線到1號線,再到3號線、4號線與5號線一期工程軌道鋪設完成,梁西軍像跨上了戰馬,把全部熱忱投注于“戰場”。不斷地學習探索中,他所向披靡,出色完成了各項任務,還先后參與了多項研究工作。
2017年年底,梁西軍接到了大連地鐵5號線跨海盾構施工技術攻關任務。這個項目的跨海隧道全長2000多米,需要下穿鐵路、碼頭、航道等重要設施,區間遍布一千多個溶洞,被稱為“超級穿海工程”,為世界級難題。而此時,梁西軍負責施工的西安地鐵4號線正值最后雙向貫通沖刺階段,雖然已安排技術骨干負責大連項目的創新工作室,但他也絲毫不敢放松,通過位于西安的盾構大數據平臺遠程監測大連項目的動向,預測會出現的故障,及時排查解決問題。每當項目討論重大施工技術方案和關鍵工序時,梁西軍就會從西安趕到大連,與項目部工作室的成員一起商量施工對策。
“他總是帶著圖紙,走到哪翻到哪,遇到問題就和技術人員一起討論,滿腦子都是技術研發。”中鐵一局技術員劉恒宇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梁西軍幾乎天天都在施工現場。他參與了國內二十多個城市的地鐵施工技術研究工作,攻克了西安地鐵4號線下穿國鐵西安火車站、廈門地鐵下穿東海、武漢地鐵下穿漢江以及大連地鐵下穿海域等十多項國際性施工技術難題。
梁西軍會特意擠時間乘地鐵體驗。當列車開始運行,看到市民臉上的喜悅,梁西軍甚感欣慰。“我的父親一生務農,在我走出大山步入社會時,父親曾囑咐我,只要你付出了汗水,土地是永遠不會虧待人的。”樸實無華的一句話,讓梁西軍始終銘記,受用終生。“我將向著更大更高更尖頂的地鐵夢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