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俊杰,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總建筑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全國注冊建筑師管理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常務理事,高層建筑人居環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立體城市與復合建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建筑學會副理事長,注冊建筑師分會會長,建筑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市綠色建筑協會規劃與建筑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超高層建筑設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東南大學兼職研究員、博士研究生校外導師
我國正處于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全國范圍的城市建設如火如荼。但是在城市面貌不斷更新、城市規模日益擴大的同時,城市的生態環境、人居環境卻不斷惡化。如何使城景相融,構建廣義生態城市與建筑的框架,勾勒出新時代的城市與建筑生態圖景?帶著這一疑問,《城市建筑空間》雜志采訪了華建集團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總建筑師張俊杰先生,探索在高密度城市建設中高品質宜居環境的營造之路。
UAS:在當代,幾乎任何一項建筑設計都無法脫離環境背景,建筑設計不僅要考慮人的因素,同時也要考慮自然因素,需注重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融合。請問您如何看待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能否舉例說明?
張俊杰:當代中國的城市化建設已邁入人性化、精細化發展階段,不僅需考慮人工建成環境的品質,更需考慮軟環境的配置,打造高品質的宜居環境,以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發展目標。然而,在我國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心區內,集中且具有疏導作用的城市景觀生態空間相對缺失,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式發展不暢。密集建設易導致城市空間擁擠、環境品質差、城市局部熱島效應、近地通風環境差等問題,造成城市宜居品質不佳。
以人為本,營造高品質的宜居環境需珍惜城市自然生態環境資源。首先,需盡量做到“有增無減”,在城市整體空間結構中為綠色生態資源預留空間。例如紐約、倫敦等城市,其在城市中心緊張有限的土地資源空間內注重建筑緊湊集聚、合理布局建筑的疏密分區,為城市騰挪更多的大規模集中綠化與公共活動空間。同時兼顧“多維植入”,在城市街道、建筑之間植入街心公園、口袋公園及微綠地,并考慮在建筑空間的立體空間層面設置立體生態綠化空間,為近地面空間、空中樓面增加自然空間,在此方面,新加坡與東京的城市建設經驗值得借鑒。
上海中心城區人口稠密、土地價值較高、建筑開發量較大,自然生態資源較稀缺,在進行城市設計與建筑設計時,需對自然生態資源空間進行更深入和精細的設計考量。以我院設計的上海北外灘中央活動區為例,為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中央活力區及優化高密度城市核心區的綠色生態空間配置,上海北外灘在高密度開發的同時,結合約22公頃的無車區,預留約5公頃的城市公共綠化空間,旨在提升核心區整體生態空間品質,并在2層高度空間設置連續的景觀慢行系統,連接各個單體建筑,保證核心區的慢行、生態、宜居品質(見圖1)。

1 北外灘核心區綠地空間
我院與株式會社日本設計、深圳市蕾奧咨詢股份設計規劃有限公司合作設計的深汕綜合交通樞紐片區也體現了城景相融的設計理念。樞紐位于中心組團北城區,其與南側中心區之間被山體阻隔,設計以“深汕之橋”為構思出發點,兼顧中軸、樞紐與山體的關系,以實現山水城景融合的目標。設計以“橋”為概念的形體呼應山水,形成放射狀廊道,在功能上連接周邊4個象限,各有側重地導入主題性產業與會展中心、酒店、文化等高端服務(見圖2)。

2 深汕綜合交通樞紐片區
UAS:在進行建筑設計時,除了考慮建筑室內外空間的融合,還需考慮建筑同城市空間的聯系,建筑要適應城市整體結構和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其作用,對此您有哪些看法?
張俊杰:城市是有機、系統、綜合的空間體系,對于建筑,尤其是城市中心區、核心區、重點片區的建筑群體,不僅需考慮建筑設計品質、建筑內部功能空間的合理性及精細化,還需考慮建筑功能、空間、交通、業態等維度的協同、整合。同時,建筑與城市的聯系不應僅停留在二維平面空間,還需從立體空間角度考慮建筑與城市的聯動協同,通過垂直分層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業態,在多個建筑間打造立體、多基面、地下及地上公共活動空間,實現多層次步行聯動。同時,注重垂直層面的高強度開發,利用立體開發實現功能、交通、景觀體系的有機整合。以日本東京澀谷片區為例,建筑利用垂直分層整合多元混合的功能業態,構筑多元的水平空間聯系,打造多基面的公共活動空間,形成多層次步行聯動。在核心交通樞紐周邊,加強地下與地上空間的連通,形成多個建筑共同構筑的立體公共交通系統,這為我國城市發展帶來一定啟示。
我院設計的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充分體現建筑與城市生態景觀整合開發的理念,協同考慮地下地上空間,將地下空間進行結構性整合,將停車、配建商業、地鐵、綜合管廊、慢行交通與公交場站等進行統一設計,形成城市整體地下基盤。地塊聯動的多維化設計提升了建筑的交通效率及空間聯系,支撐高密度空間開發,同時也為地上空間環境的塑造提供重要保障(見圖3)。

3 南京江北新區核心區
UAS:您覺得建筑、環境、城市空間的融合發展,對當代建筑師提出了哪些要求?
張俊杰:我國特大城市及大城市中心區的土地資源緊張,隨著大規模城市更新及既有建筑改造的推進,建筑師需拓寬視野和思考維度,不僅從建筑功能與空間角度考慮建筑與自然環境及城市空間的融合發展,還需從建筑群及片區的視角出發,在片區開發與更新的初始策劃階段,即與政府、規劃部門、片區開發平臺及開發主體等共同研究、制定整體發展方向。在具體實施階段,從片區總控角度進行空間結構、景觀環境體系、交通體系等維度的綜合設計品控,以實現建筑、環境與城市空間整體融合的發展目標。
我院主持的徐匯濱江地塊設計總控項目基于多地塊一體化建設目標,通過以建筑師為主的總控團隊,從城市視角出發,對地塊總體功能空間結構、總體設施布局、綠化及公共空間配置、地塊立體聯系(如地塊間的空中連橋和地下通道)、共享地下空間(停車、人防、機電空間)等進行精準、系統、立體的空間設計,提出設計控制準則,為上位規劃提供更精細化的落位,并為各地塊建筑設計深化奠定基礎(見圖4)。

4 徐匯濱江西岸金融城
總而言之,建筑師不僅需對建筑內部空間進行精細化設計,更需發揮Chief Architect(首席建筑師)的龍頭作用,從城市視角關注建筑單體的角色及意義,從建筑視角思考城市化,以終為始,在全生命周期內注重城市環境品質的提升,不斷完善城市空間的整體性、系統性與宜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