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寒輝 劉界 徐亞勇 張毅 孫楊 王國華
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湖南省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長沙 410005)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劇,腰椎管狹窄癥(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發生率逐年增高,傳統開放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pen-TLIF)和微創通道下經椎間孔入路腰椎間融合術(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是治療該疾病的經典術式,前者術中需要大范圍的剝離椎旁肌肉及持續牽拉軟組織,術后易引起頑固性腰背痛影響療效[1-2]。而MIS-TLIF 是從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建立工作通道,極大的減少了后方韌帶復合體及椎旁肌的損傷,對術后腰椎穩定性的破壞更小,臨床療效優越[3],但因其手術視野相對局限,不能完全暴露解剖標志,導致椎弓根螺釘誤置、神經損傷等圍手術期風險增加亦有報道[4],隨著微創技術的進步,電子顯微鏡被用于輔助手術,極大改善了術者和助手的視野,這為MIS-TLIF 的應用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臨床上MIS-TLIF 多用于治療單節段退變[5],對于多節段退變被認為存在劣勢且目前研究不多,因為多節段退變往往需要進行雙側減壓多節段融合,術中需多次調整或轉換工作通道位置,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出血增多、感染風險增加等。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治療雙節段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以期為臨床術式選擇提供參考。
1.1 病例資料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在湖南省人民醫院因L4/5、L5/S1 雙節段腰椎管狹窄癥行手術治療的患者,共有106 例符合納入標準,其中行顯微鏡下MIS-TLIF 治療的51 例作為MIS-TLIF 組,行open-TLIF 治療的55 例為開放組。所有患者均完成手術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BMI、病程、血紅蛋白含量、白蛋白等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一般情況見表1,所有患者體內植入物均由同一廠家生產,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preoperative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指標年齡(歲)BMI(kg/m2)白蛋白(g/L)血紅蛋白(g/L)病程(年)性別(男/女)MIS-TLIF 組64.67±6.17 22.27±2.02 36.27±2.01 116.73±7.41 7.57±3.26 28/23開放組64.35±5.62 22.29±1.95 36.22±1.81 116.60±8.30 6.93±3.43 32/23 t/χ2值0.281-0.043 0.152 0.082 0.984 0.116 P 值0.780 0.966 0.880 0.935 0.327 0.845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臨床診斷為腰椎管狹窄癥的患者[6],癥狀包括頑固性下腰痛、間歇性跛行和(或)下肢麻木、疼痛等;(2)規范保守治療3 個月無效;(3)腰椎MRI 及CT 證實L4-S1 雙節段椎管狹窄,腰椎磁共振改良Pfirrmann分級均在Ⅴ-Ⅷ之間的退變程度[7];(4)年齡50~80 歲;(5)同一位主刀醫師完成;(6)手術方式為open-TLIF 和MIS-TLIF。
排除標準:(1)既往腰椎手術史;(2)有脊柱腫瘤、感染、結核病史;(3)患有嚴重的脊柱側凸畸形、滑脫癥、腰椎不穩癥須手術矯正者;(4)馬尾神經損傷;(5)嚴重骨質疏松癥;(6)隨訪資料缺失者。
1.3 手術方法 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組:患者取俯臥位,全麻下消毒鋪巾,C 臂透視定位L4-S1節段,于棘突旁開2 cm 處切開皮膚、筋膜層,顯露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逐級擴張置入通道,調整通道位置及角度,連接自由臂并固定通道,顯露雙節段椎板間隙及關節突關節。骨刀及椎板咬骨鉗咬除上位椎體的下關節突和部分椎板、顯露下位椎體上關節突及人字,于人字脊頂點處開口、開路、攻絲,做好釘道。顯微鏡由第二助手完成裝配,主刀經鏡下椎管減壓:咬除黃韌帶及側隱窩增生骨質,顯露并減壓神經根。髓核鉗摘除病變節段椎間盤髓核組織,處理上下軟骨終板,椎間隙植骨,置入合適大小椎間融合器(Cage)。同法減壓并融合另1 個椎間隙,使得兩個責任節段充分減壓。于L4、L5、S1 上關節突外下緣置入椎弓根螺釘,經透視證實位置滿意后安裝棒,同法減壓對側及置入釘棒裝置。術畢兩側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open-TLIF 組:常規消毒鋪巾,C 臂透視定位L4-S1節段,行后路正中切口,沿兩側棘突剝離椎旁肌致關節突外側緣,椎板拉鉤牽開顯露關節突及椎板間隙。咬骨鉗咬除關節面,于人字脊頂點處開口、開路、攻絲,做好釘道,咬除部分椎板,切除L4、L5下關節突,減壓側隱窩。顯露并減壓硬脊膜及神經根。髓核鉗摘除病變節段椎間盤髓核組織,處理上下終板,椎間隙植骨,置入合適大小Cage。同法減壓并融合另1 個椎間隙。于L4、L5、S1 置入椎弓根螺釘,經透視證實位置滿意后安裝連接棒及橫連桿,術畢兩側放置引流管,關閉切口。
1.4 評價指標 圍術期指標:記錄圍手術期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后并發癥、射線暴露次數、術后引流量、下地時間、術后住院時間等。
術后并發癥指標:腦脊液漏、手術部位感染、傷口愈合情況、釘棒斷裂及cage 退出、神經、血管損傷等情況。
功能學評分:評估術前及術后1 d、1 個月、3 個月、12 個月的VAS 評分,以及術前、術后1 個月、3 個月、12 個月ODI 評分。
臨床療效評價:末次隨訪采用改良MacNab 標準評價療效優良率[8]。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圍手術期指標及功能評分計量數據采用兩組間比較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時間點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圍手術期情況 兩組患者手術過程均順利,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組的手術時間長于TLIF組(P<0.05),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下地時間和住院時間均顯著優于TLIF 組(P<0.05),射線暴露次數MIS-TLIF 組多于開放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Tab.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指標手術時間(min)手術失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下地時間(d)射線暴露次數(d)術后住院時間(d)MIS-TLIF組(n=51)213.80±15.89 229.6±101.03 158.7±70.02 4.75±0.44 8.47±1.79 7.08±0.44開放組(n=55)198.56±17.36 450.9±125.70 343.91 ±79.68 7.64±3.40 5.36±0.91 9.55±1.65 t值4.704-9.043-12.669-6.022 11.372-10.318 P值0.01<0.01<0.01 0.01 0.02<0.01
2.2 術后指標 術后并發癥方面,開放組出現一例銅綠假單胞菌感染,1 例腦脊液漏,MIS-TLIF 組和開放組各1 例表皮延遲愈合,并發癥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組均未出現嚴重不良后果,經相關治療后均痊愈出院,未出現釘棒斷裂、cage退出等并發癥。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分析Tab.3 Analysis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例(%)
2.3 功能學評分 兩組術后VAS 評分及ODI 評分均較術前明顯下降(P<0.05),MIS-TLIF 組術后1 d、1個月的VAS評分優于TLIF組(P<0.05),隨著術后時間的延長,3 個月、末次隨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3 個月,MIS-TLIF組ODI 評分優于TLIF 組,末次隨訪兩者ODI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功能學評分結果比較Tab.4 Comparison of follow-up results of functional score x±s
2.4 末次隨訪臨床總體療效比較 末次隨訪,采用改良MacNab 標準評價MIS-TLIF 組優良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改良MacNab 標準評價Tab.5 Evaluation of improved MacNab criteria 例(%)
2.5 典型病例 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術治療L4-S1 節段LSS 見圖1。

圖1 MIS-TLIF 組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 in MIS-TLIF group
TLIF 術式是經椎間孔入路實現神經減壓及椎間融合,保留了棘突、椎板及后方韌帶等結構,對硬脊膜和神經根激惹小,是臨床上治療LSS 的標準方法之一。傳統open-TLIF 須經后正中入路廣泛剝離椎旁肌,手術損傷大、術后并發癥多。而MIS-TLIF 由于其微創屬性得到了更廣泛的應用,但多局限于單節段退變,許多外科醫生認為,多節段MIS-TLIF 在神經減壓的徹底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9],而MIS-TLIF 的目標是在不影響臨床效果的前提下減少醫源性組織損傷[10]。近年來,顯微鏡在MIS-TLIF 術中的應用越來越普遍,提高了手術的效率及精準度,本研究利用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術治療L4-S1 節段LSS,與open-TLIF 術對比,評估兩種方式的短中期臨床療效。
本研究表明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組在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下地時間、住院時間上均具有明顯優勢,這與既往研究結果類似,MODI 等[11]等發現MIS-TLIF 組出血量顯著少于開放組、術后恢復時間更快(P<0.000 1),HAMMAD 等[12]研究顯示MIS-TLIF 對肌肉組織損傷小,且沒有破壞后方椎板等骨性結構,很大程度上減少了組織和血管的損傷,而且顯微鏡通過放大倍率可以使術者操作更為精細,視野更加清晰,術中可以及時準確的對出血血管進行電凝止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出血量。由于MIS-TLIF 組雙側切口操作,術中X 線暴露次數多于開放組,在手術時間方面,MIS-TLIF 組稍長于開放組,而既往類似研究各有不同。MODI 等[11]研究提示MIS-TLIF 手術時間顯著長于open-TILF。CHRISTINA 等[13]研究統計,兩種方法手術時間無差異。李雪鵬等[2]研究表明,MIS-TLIF 手術時間顯著短于開放組,筆者分析,手術時間與手術減壓節段及減壓范圍密切相關,而臨床上往往難以準確區分可能導致了手術時間的差異,另一個因素可能與MIS-TLIF 較長的學習曲線有關,本組病例術者有著多年的MIS-TLIF 手術經驗,隨著手術量的累積,手術時間較前明顯縮短。GARCIA 等[14]等認為MIS-TLIF 達到熟練程度估計需要58 次手術,在達到熟練閾值之后,手術時間會逐漸減少。SHARIF 等[15]研究發現,在完成30 例MIS-TLIF手術后,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較早期明顯減少,腰腿痛VAS 評分也顯著下降,這說明了MIS-TLIF 手術的學習曲線可能是影響手術時間和療效的一個重要因素。ZHANG 等[16]采用顯微鏡輔助下單側入路雙側減壓的方式治療LSS,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的手術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且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這種方式明顯減少了手術時間,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
術后早期兩組VAS 評分均較術前明顯降低,但MIS-TLIF 組更為顯著,在術后3 個月,兩組患者的VAS 評分無差異。這說明了兩種術式均能實現神經徹底減壓及穩定融合,但MIS-TLIF 組創傷更小,使患者獲得了顯著的短期收益,術后并發癥方面,兩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本研究的樣本量較少有關。HUANG 等[17]的綜述提示老年人MIS-TLIF 術后并發癥以傷口血腫、椎弓根螺釘誤置、腎損傷為主,且多節段MIS-TLIF 并發癥發生率高于單節段,但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研究的一個局限性在于沒有長期隨訪資料,HEEMSKERK等[18]研究顯示MIS-TLIF 和open-TILF 遠期癥狀改善依然顯著且兩者間沒有明顯差異。王曉陸等[19]隨訪也證實了MIS-TLIF 術治療雙節段腰椎管狹窄癥的遠期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明了顯微鏡輔助下MISTLIF 術治療雙節段LSS 手術損傷小,恢復時間快、術后感受度好,且隨訪效果優良率高。顯微鏡下操作具有視野清晰、深度感好、分辨率高等特點,它的引入使主刀和助手可以在狹小的通道內獲得相同的視野,有利于手術的協調和效率的提高,手術更加精確、微創,值得臨床推廣。但本研究也存在樣本量少、缺乏長期隨訪結果和放射學參數指標等不足,MIS-TLIF 術治療雙節段LSS 療效確切,對于高齡及體質較差者尤為合適,但未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改善其手術時間長、術中暴露多等短板,以及需要從多方面的指標來評價其長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