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國,喬 旭,張松濤,李 巖
(1.內蒙古科技咨詢評估中心;2.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科技報告是描述科研活動的過程、進展和結果,并按照規定格式編寫的科技文獻,包括科研活動的過程管理報告和描述科研細節的專題研究報告。科技報告制度的建立大大降低了各種科技計劃之間的協調銜接難度和科技項目的重復率,有利于提升科技投入上的效益,也讓社會公眾能夠更全面和直觀地了解科技進展、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是當今各國普遍采用的科技項目檔案管理和交流制度。
內蒙古自治區2018年底正式啟動科技報告(呈交、審核、服務共享)系統,并開展科技報告試點工作。隨著科技報告(呈交、審核、服務共享)系統建設工作的逐年深入,自治區在科技報告理論研究和科技報告實踐方面都有了長足的進展,為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參考。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文摘的檢索、瀏覽量隨著科技報告數量逐年增加,但科技報告全文瀏覽使用量提升不明顯,其中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陀^原因是內蒙古自治區與發達地區相比科研基礎薄弱、科研投入較低等歷史性差距導致的科技報告產出量不足;主觀原因有項目負責人對科技報告重視程度不夠、提交上來的科技報告科技含量和應用價值不高等。為此,筆者在對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數據挖掘和對比分析的基礎上,從項目負責人是否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的角度分析梳理科技報告質量,并提出幾點對策建議。
①2018年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培訓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辦,自治區科技廳正式啟動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呈交、審核、服務共享)系統,并開展科技報告試點工作。②2020年12月23日,2020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培訓會在呼和浩特市舉辦,確定從2021年開始自治區科技報告工作覆蓋所有自治區科技計劃,即新立項的科技計劃項目簽訂項目任務書時,明確科技報告撰寫提交任務,并且將科技報告完成情況作為驗收(結題)考核的前提必要條件。③繼續完善科技報告服務系統,定期向科技部報送非涉密和解密的科技報告,形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的統一檢索和發布平臺,面向用戶(項目歸口管理部門、項目承擔單位、科研人員和社會公眾)提供開放共享服務。
據統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文摘瀏覽量2019年達到438人次,2020年達到980人次,2021年達到1 825人次,科技報告文摘瀏覽有逐年提升趨勢,見表1。

表1 科技報告文摘瀏覽人次
2019年、2020年、2021年,科技報告全文在線瀏覽人次與科技報告文摘瀏覽人次比分別達到2.97%、7.35%、9.21%,全文在線瀏覽人次占科技報告文摘瀏覽人次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用戶已從了解性查看文摘向全文瀏覽學習逐漸轉變,見表2。

表2 科技報告全文在線瀏覽人次與科技報告文摘瀏覽人次比
科技報告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記錄”,但記錄并非目的,在根本上還是要更好地服務于科技創新,最大程度上實現開放共享。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內蒙古自治區各行業和區域的科研創新,提升科技報告質量勢在必行。為此筆者對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數據進行了分析比對,發現項目負責人在科技報告呈交過程中的行為趨向是影響科技報告質量的重要因素。下面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①研究項目負責人在科技報告呈交過程中的行為趨向;②對已領取證書的科技報告頁數進行對比分析。
據統計,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非項目負責人的比例2019年是25%,2020年是57.14%,2021年是43.06%,項目負責人不是第一作者的科技報告比例較大,見表3。

表3 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非項目負責人的比例
從項目負責人撰寫科技報告各個角度來看,項目負責人撰寫情況如圖1~圖4所示。
圖1是科技報告公開范圍雷達圖,類型為“公開”的科技報告且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例是53.20%,類型為延期“1年~2年、3年、4年~5年” 公開的科技報告且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率分別是61.22%、68.42%、68.09%。也就是說“延期公開”(包括延期“1年~2年、3年、4年~5年”公開的科技報告)且由項目負責人為第一作者的科技報告數比例明顯高于“公開”且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科技報告數比例。

圖1 科技報告公開范圍雷達圖

圖2 科技報告類型雷達圖
圖2是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類型的雷達圖,科技報告類型分為專題報告、進展報告和最終報告,其中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率分別是46.15%、57.75%、63.25%??萍紙蟾鏋樽罱K報告且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例最高,占全部最終報告的63.25%。
圖3是將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按項目承擔單位類型來劃分的雷達圖,類型分為公司企業、教育機構、科研機構、醫療機構,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例分別是45.27%、89.01%、56.90%、75.00%。承擔單位是教育機構且項目負責人是第一作者的科技報告數比例遠高于承擔單位是公司企業且項目負責人是第一作者的科技報告數比例。

圖3 項目承擔單位類型雷達圖
圖4是將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按項目計劃類型來源劃分的雷達圖,類型分為關鍵技術攻關計劃、基礎研究計劃、科技成果轉化計劃、科技重大專項計劃,其中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比例分別是75.00%、91.67%、50.24%、64.56%。值得注意的是,來源為科技成果轉化計劃項目且科技報告第一作者為項目負責人的科技報告的數量與來源為科技成果轉化計劃項目且其他作者為第一作者的數量基本持平,即一半的科技報告是由其他作者完成。

圖4 項目計劃類型雷達圖
圖5顯示,內蒙古自治區非項目負責人撰寫的科技報告個數占科技報告總個數的40.93%,項目負責人撰寫的科技報告個數占科技報告總個數的59.07%。圖6顯示非項目負責人撰寫的科技報告頁數占科技報告總頁數的32.46%,而項目負責人撰寫的技報告頁數占科技報告總頁數的67.54%。形象地講,假設有100個科技報告,每個報告共1頁,相當于近59個報告是由項目負責人撰寫,近41個報告由其他作者撰寫,項目負責人撰寫了近68頁,其他作者只撰寫了近32頁。項目負責人平均工作效能是68/59=1.15,其他作者平均工作效能僅為32/41=0.78。

圖5 撰寫科技報告數量對比

圖6 撰寫科技報告頁數對比
表4是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總頁數<10、10~19,20~29,30~39,>40的科技報告數的占比情況。非項目負責人撰寫的科技報告個數占科技報告總個數的比例分別是71.43%、46.51%、45.28%、44.44%、28.71%;項目負責人撰寫的科技報告個數占科技報告總個數的比例分別是28.57%、53.49%、54.72%、55.56%、71.29%。由此可見,頁數小于10頁的科技報告70%以上是其他作者完成的;頁數大于40頁的科技報告70%以上是項目負責人完成的。

表4 已經領取證書的科技報告頁數占比情況
綜上分析,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由項目負責人撰寫和非項目負責人撰寫有較大的差異,提高項目負責人撰寫科技報告比例,將有助于提升科技報告質量。
將科技報告的呈交和共享使用情況作為對項目負責人后續支持的重要依據。對科技報告存在抄襲、數據弄虛作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納入項目負責人的科研信用記錄并依據相關規定向社會公布。對質量高、檢索量大的科技報告給予后補助等獎勵。
改變一些科技報告的中期報告、年度報告、最終報告一起交的做法,逐步形成一次只能提交一個科技報告的制度。例如在驗收時,要求驗收評審專家對科技報告證書日期進行比對,對科技報告證書時間間隔較短的扣分處理。
推動自治區全社會形成認識科技報告、重視科技報告的良好氛圍,加快推進科技報告培訓、宣傳工作,通過科技報告理論知識講解和實際撰寫操作,傳播科技報告知識和技能,同時也讓更多人會使用科技報告系統。例如有很多用戶反映公開的科技報告,只能看到摘要,看不到全文。這是因為用戶沒有在科技報告服務系統里注冊賬號或在沒有登錄的情況下檢索、瀏覽數據,故只能看到摘要??萍紙蟾嫦到y使用方式如圖7所示。

圖7 科技報告系統使用方式
科技報告制度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建設中如何保證科技報告的撰寫質量及完整收集,實現資源共享,確保體系的安全等等都是自治區科技報告工作面臨的重要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在科技計劃項目中全面開展科技報告建設工作起步時間較晚,相對于我國其他發達地區來說此項工作的實際經驗較少,科技報告的管理工作尚有很大的改進空間。隨著科技報告工作的開展,需要設計更加合理的科技報告系統,支撐和促進科技報告制度和體系的建設工作。總之,現有科技報告資源數量或質量都還離用戶質量需求有一定差距,內蒙古自治區科技報告建設必然會由資源保藏向為用戶提供服務轉變,促進提升科技報告質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