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迪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氣象局,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6100)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認為,1850年—1900年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上升約1℃,并指出從未來20年的平均溫度變化來看,全球氣溫上升預計將達到或超過1.5℃,氣候變化在以多種方式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鄂爾多斯位于河套平原的南部,以東、以北、以西均被黃河環繞,西南為寧夏,南與陜北黃土高原相連,地處內陸,遠離海洋,屬溫帶內陸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1]。近年來,很多學者針對氣候變化特征進行了大量研究分析工作,周曉宇等[2]利用28個氣象觀測站點,對1961年—2009年氣溫及降水量資料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年平均氣溫1989年發生了突變,年降水量整體上有減少的趨勢,但變化并不顯著。劉翔卿等[3]利用大理和麗江氣象站1951年—2010年的逐日氣象資料,同樣分析了氣溫、降水等氣候特征,結果顯示,上述地區均存在增溫的趨勢,但降水量并沒有明顯增加或減少的趨勢。許彥慧等[4]利用1961年—2007年氣象資料,分析鄂爾多斯氣溫、降水、日照等氣候特征,結果顯示,該地區氣溫呈上升趨勢。李艷龍等[5]分析了1970年—2003年杭錦旗主要氣候變化特點,該地區氣溫同樣呈上升趨勢。筆者利用1961年—2019年氣溫、年降水量和日照時數等資料,研究了鄂爾多斯地區氣候變化特征,得到一些有意義的結論。
利用鄂爾多斯地區現有的11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東勝、準格爾旗、達拉特旗、伊金霍洛旗、杭錦旗、伊和烏素、烏審旗、河南站、烏審召、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1961年—2019年的氣溫、降水和日照氣象資料,根據該地區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等氣候特點,按照降水量劃分為兩個區:年平均降水量>300 mm的地區為多雨區,年平均降水量≤300 mm為少雨區。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水量偏少,為319.3 mm,屬于典型的溫帶內陸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鄂爾多斯196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圖略)顯示該地區196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水量多在400 mm以內,且降水呈現出明顯地經向分布特征,年平均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遞減。表1為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降水量年代際變化,20世紀60年代鄂爾多斯地區降水較為充沛,年平均降水量為333.3 mm,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降水量逐漸減少,到20世紀90年代年平均降水量為292.7 mm。進入21世紀后,年平均降水量又開始增加,2001年—2010年年平均降水量為313.9 mm,201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水量為364.5 mm。

表1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降水量年代際變化 單位:mm
圖1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降水量年季變化圖分析得出,該地區196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水量呈略上升趨勢。多雨年與少雨年均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高達522.3 mm;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僅為143.5 mm,兩者相差3倍之多,數據表明20世紀60年代降水波動較大,旱澇災害明顯。20世紀70年代—80年代,降水量年代際變化相對穩定,波動較小。20世紀90年代末期,降水量波動異常變化,出現了降水量<200 mm的年份,2000年的降水量為186.6 mm。進入21世紀后,2001年—2010年降水量趨于穩定,但21世紀發生極端事件的頻率增加,干旱災害程度加重,2005年降水量僅為187.3 mm。同時,1979年—2015年年降水量均無超過400 mm的年份,表明隨著氣候變暖,干旱少雨增多的事實。2011年—2019年,鄂爾多斯地區降水較為充沛,年降水波動較為穩定,只有2015年年降水量<300 mm,其余年份降水量均在300 mm以上。其中2012年、2016年和2018年降水量達400 mm以上,且2012年降水量達446.0 mm,成為有氣象記錄以來降水量第三多的年份。

圖1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降水量年季變化
對表1多雨區與少雨區降水量年代際變化對比分析得出,各年代際中多雨區的年降水量分別比少雨區偏多95.9 mm(20世紀60年代)、94.7 mm(20世紀70年代)、97.7 mm(20世紀80年代)、93.6 mm(20世紀90年代)、109.3 mm(2001年—2010年)、125.8 mm(2011年—2019年),進入21世紀后多雨區比少雨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偏多較為明顯。
多雨區降水量年代際變化較少雨區偏大,20世紀90年代多雨區較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年降水量分別偏少34.9 mm、17.1 mm、10.9 mm,少雨區分別偏少32.6 mm、16.4 mm、16.8 mm。進入21世紀以后,年際變化開始增大,2001年—2010年、2011年—2019年較20世紀90年代多雨區分別增多26.8 mm和83.4 mm,少雨區分別增多11.1 mm和51.2 mm。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年平均降氣溫為7.2℃,該地區氣溫時空分布差異較大,呈東西高、中間低特點。20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氣溫分別為6.2 ℃、6.7 ℃、6.9 ℃、7.5 ℃,2001年—2010年為7.8 ℃,2011年—2019年為8.1 ℃,表明20世紀90年代氣溫升高尤為明顯,相比于20世紀80年代增加了0.6 ℃,氣溫最低值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為5.4 ℃。各年代際之間氣溫變化也呈現持續升高的狀態。20世紀80年代末至2019年,氣溫一直處于偏高的趨勢,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6年—2007年,2009年,2013年—2019年年平均氣溫一直維持在8 ℃以上,其中,1998年出現了歷史最高值,為8.7 ℃,2017年出現了歷史次高值,為8.5 ℃。
表2為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氣溫年代際變化,多雨區和少雨區氣溫年代際變化基本一致,20世紀60年代多雨區與少雨區年平均氣溫持平,20世紀70年代—80年代多雨區比少雨區低0.2 ℃,90年代和2001年—2010年多雨區比少雨區低0.3℃,2011年—2019年多雨區比少雨區氣溫略高,表明多雨區氣溫異常變化較為明顯。

表2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氣溫年代際變化 單位:℃
通過對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變化分析得出,該地區日照時數年代際變化不明顯(見表3)。20世紀60年代日照時數和日照百分率最低,分別為2 833 h和65.2%,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80年增加到3 000 h以上,20世紀90年代降到3 000 h以下,2001年—2010年日照時數又增加到3 025 h,日照百分率為68.7%,達到了日照時數最多期,但在最近的一個年代際里,日照時數又降低到了3 000 h以下。

表3 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日照時數及日照百分率年代際變化
本文利用鄂爾多斯地區11個國家氣象觀測站1961年—2019年氣溫、降水、日照等氣象資料,分析上述要素氣候變化特征,得出以下結論:①鄂爾多斯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呈減少趨勢,但進入21世紀后又逐漸增多;多雨區比少雨區的年平均降水量偏多更為明顯,多雨區年代際變化的幅度也比少雨區大;②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年平均氣溫呈明顯上升的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2019年,氣溫較其他年代際偏高明顯;③鄂爾多斯地區1961年—2019年日照時數年代際波動變化不明顯,20世紀60年代日照時數最少,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稍有增加,20世紀90年代略有減少,21世紀初期增加最多,近年代際又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