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代春
(湘潭大學 圖書館,湖南 湘潭 411105)
移動互聯網時代,在信息技術和社交網絡推動下,新媒體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及信息傳播交流的新方式。信息素養是新媒體時代圖書館用戶必備的學習、工作與研究素養,作為一類核心的信息捕捉、分析與利用能力,信息素養對高校師生的日常教研與社會實踐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1]。筆者調研了42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以下簡稱“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情況,歸納總結相關實踐和創新模式,旨在使信息素養教育更廣泛、更靈活地嵌入高校大學生人才培養過程,以提升大學生信息素養。
筆者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多次訪問我國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網站及其微信公眾號,同時在“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MOOC”等網絡平臺中檢索各相關高校的信息素養課程,以調研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途徑與模式,掌握各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總體概況和創新模式。調研中,筆者將所采集的信息用圖表形式進行歸類整合與統計,系統梳理現階段各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實踐和創新舉措,以探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發展對策。
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主要途徑包括新生入館教育、講座培訓及課程教學,通過“線上(網絡教學平臺、慕課、微課等)、線下(傳統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予以施行。其中嵌入式信息素養教學是指根據專業教師的需求,將文檢課分段嵌入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也將其歸入信息素養教學新模式予以統計。調查總體情況見表1。
調查結果顯示,有40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圖書館網站設置含2個以上信息素養教育途徑(新生入館教育、講座培訓、課程教學等),占比約95%(40/42)。在新生入館教育方面,有38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圖書館網站或微信公眾號平臺有相關欄目設置,占比約90%(38/42)。這些高校圖書館通過讀者指南、新生培訓課件、視頻、游戲等形式,讓新生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快速了解圖書館資源與服務,提升自身信息素養能力。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玩轉大圖”、武漢大學圖書館的“拯救小布”、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的“闖關達人”等游戲形式。在培訓講座方面,42家圖書館均有開展,形式有專題講座、預約講座、臨時講座等。在課程教學方面,有31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開設了信息素養課程教學,占比73.8%(31/42)。除了傳統的線下教學與培訓,有的圖書館還通過網絡教學平臺(MOOC、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騰訊會議App直播等形式)開展信息素養教學與培訓。主講老師有圖書館老師、相關院系老師和數據庫商家等。新媒體環境下,“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信息素養教育方面呈現出如下一些特點。
1.3.1 教育形式層次化。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和“充分認識提升信息素養對于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作用”[2]等理念。部分“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出現了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展不同層次的信息素養系列課程。如:復旦大學圖書館等專門設立信息素養教學平臺,分別有針對本科生、研究生(文、理)的課程設置和醫學生的醫學信息檢索課;同時還有根據專業教師的需求,將文檢課分段嵌入專業基礎課或專業課的嵌入式教學。信息素養教學平臺還整合了課程教學資源,如課堂實錄、視頻課件、討論課視頻、微課程、課程教案、案例資源庫、教學大綱、教材及參考文獻等。
1.3.2 教育模式多樣化。新媒體環境下,傳統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出現了多維度混合式的教學模式,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的關鍵。“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中,有17家通過自購的教學平臺或是騰訊會議App、QQ課堂、數據庫商家的在線課堂等,開展網絡教學平臺的信息素養教學與培訓。有17家圖書館通過微課的形式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有9家圖書館開展了嵌入式教學(見表1)。其中還有9所“雙一流”高校通過“學堂在線”“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MOOC”等,開設了相關的信息素養課程(見表2)。

表1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現狀

表2 “雙一流”高校信息素養網上課程
1.3.3 信息素養教育品牌化。為使信息素養教育持續、規范化發展,賦予信息素養以全新內涵,“雙一流”高校中有14家圖書館對開展的信息素養教育以特定的名稱,形成該館信息素養教育特有的品牌(見表3)。
我國高校圖書館開展的信息素養教育,通常以信息素養類課程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識教育課,輔以新生入館教育和培訓講座作為拓展。教學模式除了傳統的課程教學,還拓展了在線平臺、網絡直播課堂、嵌入式教學、微課等其他教育模式,但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如較為統一的信息素養教育體系尚未形成、各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自成一體、名稱欄目各異、資源開放共享性不強等。在迅速變化的信息技術與教育環境下,面對讀者多樣化的需求,高校圖書館應探尋適合用戶行為特點的信息素養教育,借力新媒體技術環境謀求突破與創新。

表3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品牌
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養框架》取代了《高等教育信息素養能力標準》,作為新信息環境下信息素養教育綱領性文本,指導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內容的設計和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促進高校信息素養教育課程的發展[3]。目前,信息素養教學課程內容出現這樣的一種趨勢,即從以本校圖書館的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檢索使用為主向結合學生專業需求的信息素養優化內容資源轉變,從培養學生利用圖書館和獲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到專業性的精準素養教育深化,如對科學研究的持續性探究、對信息的批判性使用等。
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創新發展模式使“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方式逐步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方式轉變,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手段與方法方面,利用雨課堂、案例教學、辯論賽、翻轉課堂、微課堂、超星學習通等,將信息素養教育與情境、定制相融合,以適應日益發展的信息技術以及在數字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數字原住民”讀者不斷增強的信息獲取需求。許多高校圖書館通過 MOOC、微課等多種形式創新圖書館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4]。如利用超星學習通或雨課堂等,設置任務點,要求學生課前觀看與所授主題相關的文檔、視頻,學生通過手機端隨時可以觀看。在課堂上引入小游戲,通過比賽、微電影、微視頻等學習內容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寓教于樂的學習效果。
當前,移動學習已成為受關注的學習方式之一。通過調查42家“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微信公眾號發現,除了推介圖書館活動通知、資源介紹、數據庫使用、培訓預告等,有的圖書館還在微信公眾號平臺中設置了“新生專區”、信息素養教育、微課堂等欄目。信息素養教育結合移動設備和移動網絡優勢與特點,充分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信、小程序、移動圖書館等,構建適合移動學習的信息素養教育資源及學習平臺,如設立專門的信息素養公眾號或是在圖書館的微信公眾號上設立信息素養欄目及利用小程序發布信息素養學習資源,提供全媒體泛在化學習等[5]。
高校圖書館館員是高校信息素養教育的引領者和實施者,館員的信息素養直接影響信息素養教育水平。高校圖書館需注重人才結構的優化和合理配置,培養和引進高素質、高學歷,既有協調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又有較高信息素養的圖書館員,打造強大的信息素養教育人才梯隊[6]。同時,也可利用本校教學資源,引入其他相關院系教授進行信息素養課程的教學,或是充分利用網絡課程,加入本館的信息素養教學內容等。
信息素養教育是高校圖書館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信息化時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應順應教育信息化和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立足高校發展與人才培養需求,融入學校學術生態,嵌入學校人才培養流程,積極利用新技術、新媒體開拓信息素養教育的創新實踐[7]。總之,高校圖書館信息素養教育應開展不同的信息素養教育模式,從普及到拓展再深入,教育內容與時俱進,教育形式有主有輔,教育方法注重創新與整合。只有這樣,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素養教育才會不斷煥發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