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濤
摘 要: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生存論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實踐相結合而形成的理論形態。當前,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面臨著諸多理論困境,即研究視角有待拓展、研究范式有待突破、研究形態有待整合與建構。鑒于此,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在宏觀上需要秉承范式轉換邏輯、場域轉變邏輯、研究認知邏輯、研究層次邏輯;展現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學術自覺與學術自信,需要立足“全球視野”、聚焦“當代中國 ”、著眼“時代發展”,在增加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理論深刻性和現實厚重感等方面進一步努力。
關鍵詞: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馬克思主義生存論;話語權;學術自覺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7-0098-07
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在中國的應用,需要有中國特色的新形式和新創造?!霸诋敶袊?,一種具有普遍意義和獨立存在價值并足以與西方哲學對話的生存哲學,正在形成之中?!盵1]1-2與此同時,其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理論困境。因此,應該為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提供更多的存在理由和理論根據,我們今天的使命和任務就是公開提出這些問題,并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2]。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樣化和當代中國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時空坐標下,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當代中國熱切呼喚“中國生存話語”的崛起。因此,需要將中國的“發展優勢”轉化為“國際話語”優勢,提升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學術自覺”,從而充分發揮“理論引領”作用。
一、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面臨的困境
所謂“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主要是指改革開放特別是21世紀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中,基于當代中國社會實踐和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展,生發出能破解“中國問題”、貢獻“中國理論”的各種范式的馬克思主義生存論的總和。在中國改革開放與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需要全新的生存論哲學基礎、價值觀念、倫理精神。時至今日,雖然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已取得不少原創性成果,但也面臨著諸多理論困境。
(一)研究視角有待拓展
“作為一種新的哲學取向和主張,中國的生存哲學直接地受惠于現代西方的存在主義思潮及其生存哲學主旨。”[1]5在西方社會,由于“現代人習慣于把世界看作是一個聽任擺布的世界,他似乎對豐富的物質感到滿足……與此相應,人的地位被降低為一個消費者和操縱者”[3],這導致人們常常在“兩極對立”的視域中看待世界和實踐,強調“水火不容”“勢不兩立”。然而,今日世界處于以“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主張人的“共生共存共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身體與世界、主體與客體,都應當保持微妙的平衡”[4]。
隨著“生存論哲學熱”的興起,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盡管涌現出大量成果,但從哲學視角研究生存論哲學者居多,多學科交叉研究較少,思路相對狹窄,存在“分化研究有余而整合研究不足”的問題。并且,有關生存論哲學研究的大量思想資料、資源和成果需要反思與反省、清理與超越、評價與檢討、梳理與分析、回顧與展望,進而為人們進一步深刻認識生存論哲學研究提供歷史性的參考與借鑒,并最終為深化、規范和創新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學理基礎。
實際上,在所有馬克思資源與中國哲學資源的對話活動中,基于生存論層面展開的對話相對積極且富有成效。開展“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研究,有益于推進中西方哲學的對話。需要指出的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哲學領域有關生存論的研究呈現上升態勢,尤其表現為中、西方哲學傳統的溝通與對話。因此,在中西哲學對話領域,無論有什么樣的價值與政治取向,國內外學界都越來越自覺地引進“馬克思生存論哲學”資源,進而直面“折中”的結構。
就此而言,研究視角的拓展成為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必然要求。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要取得豐碩成果并確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尊重他人的哲學研究,與他人的哲學研究進行平等對話與思想交流,從他人的哲學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5],從而樹立全球視野、世界胸懷和戰略思維。同時,由那種西方社會所注重的“兩極對立”走向注重“互利合作”,以“和諧共生”的視野來觀察、分析和處理問題,整合一切積極要素和力量,加強在共同性問題上的對話,開拓人們的眼界與思維,深切把握最有意義的時代性課題,增強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進而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是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面對的最大實際與時代主題。
(二)研究范式有待突破
研究范式的突破應當是深化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重要路徑之一。尤其應注重在范式轉換、場域轉變、認知轉變和層次轉變方面的深入研究。
“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只存在于當下?!盵6]目前學術界對生存論哲學研究主要偏向于抽象的“詞義考辨”和簡單的“文本解讀”層面,注重在“書房”里讀經典文本,都并未真正關注當代人的“現實生活”。筆者認為,若使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改革和創造富有成效,需要立足人的“現實生活”,充分借鑒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有益成果,更為重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要對經典文本在新的視野中做出創造性的轉化,否則轉向“現實生活”的生存論哲學極易陷入膚淺、生疏和新的公式化陷阱。馬克思把自己的哲學和其他真正的新哲學看作是積極報曉的“高盧雄雞”。這種指向現實和未來的理論品格,值得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積極學習與大力弘揚。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弄清轉向“現實生活”的生存論哲學變革的真實意義是十分必要的。學術不僅與“現實”相關,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一種現實?!凹词箤W術是在封閉行業當中得到界定的,但它的自治總是應當讓哲學融化到人類改造自身和客觀世界的力量當中去?!盵7]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若要保持強大的生命力,不能只在“書房”里解讀經典文本,而應當走出“書齋”,從當代中國實踐這本“書”入手,立足新時代,“不僅在內部通過自己的內容,而且在外部通過自己的表現,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8]220,也“只有通過參與,只有通過投入和積極的認同的行動,人才能分享生命及精神的現實性”[9],從而推進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
(三)研究形態有待整合與建構
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成果雖然很多,但真正有思想、有分量的力作并不多,很大一部分研究者處于“原地踏步”或“重復性研究”狀態,并未對生存論哲學研究的深化作出實質性推進,學術增量有限。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以“開放”的心態與“理性”的思考方式使中國文化轉型從容面對外部世界的沖擊,從而使自身的文化傳統轉型保持一種穩健務實的方向。做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對當代人類文化轉型及其生存論自覺活動的最大貢獻。當代西方的生存論哲學暴露了西方哲學固有的困境,同時也說明了僅僅依靠西方哲學是不可能展開生存論的人類性方向的,以中國為代表的非西方文化傳統的轉型必將以其積極性和建設性的方式參與這一進程,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文化的當代轉型將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固定下來。
可以說,當代“中國語境”是開放的、變動著的,人們所談論的主題依然是應當且能夠怎樣生存的問題。誠然,在當代“中國語境”中,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建構固然要汲取現代西方的生存哲學思想,汲取中國古代儒家、道家和釋家仍有活力的思想,但更主要的是繼承和發展業已構成“中國話語主流”的“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與“實踐”互釋的“生存”,是現實性與超越性、非理性與理性、個體性與社會性相反相成且具有內張力的“生存”,是自否定自超越著的“生存”。通過省思與闡釋生存的經驗在世性、內在始源性和實踐創設性,我們完全可以在“當代中國語境”中建構具有否定性的辯證思維,進而能夠批判地對待人的“現實生存”方式的“新”的生存論哲學。
因此,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必須在學術積累與學術創新、理論深度和理論突破方面下工夫,防止低水平徘徊。用生存論哲學研究問題、用思想傳遞時代聲音、用理念引領發展,仍是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伴隨著我們時代的最強音——改革開放,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迎來了春天,其主題、內容、視野、觀念、思維方式、研究方式、發展路徑的新變化,最終都要落腳到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形態建構上來。這既是對創新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并使其顯示當代中國特性的一種高度自覺,也是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迫切課題和重要使命。
二、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學術邏輯理路
學術自覺“標志著一個民族對它自身自覺意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著它的心智發育和成熟的水準”[10]612。從“認識范式”到“實踐范式”的范式轉換邏輯、從“西方語境”到“中國語境”的場域轉變邏輯、從“學術依賴”到“學術自信”的認知轉變邏輯和從“理論闡釋”到“理論引領”的層次轉變邏輯,構成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學術自覺的邏輯理路。
(一)范式轉換邏輯:從“認識范式”到“實踐范式”
“所謂范式,就是學術共同體中的研究者自覺認同和共同持有的一套信念、原則和標準?!盵11]范式轉換展望了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實踐和價值愿景的新境界,是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模式的邏輯起點。
既往對人的“生存”理解,是僅強調其“科學理論”的意義而忽視其“實踐”的功能。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最堅實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就是從時代性的重大現實問題中捕捉和把握其蘊含的重大哲學問題”[12]。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我們會愈發強烈地感受到文化、學術、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深刻聯系。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包含的實踐哲學意蘊,不僅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寶貴財富,而且蘊含了豐富的實干精神,能夠指引我們當前的社會主義建設”[13]。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是有領導有理論有導向的一場現實運動,并且創造了許多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新模式、新方法,如國內外學者已經在頻繁討論“中國模式”或“中國方案”,即實際上已經存在一個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的“實踐版本”。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作為立足中國哲學傳統,把握與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進程與基本規律,分析與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哲學觀念、哲學思想、哲學思維方式的一種客觀要求和理性自覺,也具有與時俱進的“實踐品質”。惟有通過人的實踐活動深入揭示和闡釋實踐所蘊含的人“生存”的結構,全面理解、認識與把握人的“生存意義”與“生存價值”,進而超越人“生存”的“認識范式”,才能確立理解人“生存”的“實踐范式”。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出場,突顯了當代中國的實踐與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現狀,從人的“實踐”視角理解人的“生存”,強調人在“實踐活動”中切實地改造世界、推動社會進步,深刻闡釋了“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變革世界的“實踐品質”,關注現實、理解現實,積極拓展參與現實的方式與途徑,并從中受益。
(二)場域轉變邏輯:從“西方語境”到“中國語境”
場域轉換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學理關系,是確立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主體地位”的重要標志。
西方哲學從其現代境況向后現代境況的轉移或后撤,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作為西方“內部事務”的存在論變革已經終結,但這里表征的恰恰是西方哲學與文化的危機,而不是生存論哲學的使命已告終結。哲學的整體狀況與思想處境已經改變,透過存在論的轉變,我們可以發現一條全新的當代生存論哲學研究路徑。事實上,西方哲學的當代發展本身也陷入了一種尷尬處境,包括生存論哲學在內,當代西方哲學并沒有生成一種能夠承擔其傳統終結的新的樣式。不僅如此,一浪高過一浪的相對主義或虛無主義潮流正在掣肘著西方精神傳統的自身轉換,生存論哲學見證并滯著于這一轉換過程,在這樣一種復雜的過程中,生存的開顯、自我闡釋與自我解構同時展開。
可見,“西方話語”是以西方人特有的“生命形態”和“生存經驗”為基礎,其“問題意識”與“思想旨趣”生發于西方人特有的“生命歷程”之中。當代“中國的語境”不同于“西方語境”的地方在于,“中國語境”由肯定“現代化”的話語構成,中國人的思想文化一向環繞著的主題就是人的“生活”和“生命”,根本用不著照搬照抄“西方生存論哲學”。并且,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學術話語”正是以“中國”為出發點和歸宿,在反思中華民族的生存狀態以及流俗的生存觀中形成,是“與中國現實相結合的理論,是對中國實踐的理論表征,是對中國問題的理論回答”[14]。
從發展成就、國際話語場來看,由于借助西方“生存主義哲學”的思想資源,面對新的時代、新的實踐、新的發展和新的問題,中國的“發展優勢”無法轉化為“話語優勢”,存在明顯的“話語缺失”。為有效擺脫“西方話語霸權”的規制,惟有“中國話語”才能使我們反思并理解我們的“生命境遇”與“生存意義”,具體解決“中國問題”。因此,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必須立足中國實踐,實現從“西方語境”到“中國語境”的場域轉換。
(三)認知轉變邏輯:從“學術依賴”到“學術自信”
“任何一種真正的和偉大的學術都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一個決定性的轉折——逐漸擺脫它對于外部學術的學徒狀態,并進而提出它的自我主張。”[15]從當代中國現實來講,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這使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在理論與實踐、歷史與現實、國內與國際、研究與教學的結合上愈加深入、科學和豐富,愈加具有實踐性、時代性與民族性。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盡管近年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但在這一時期生存的“個體性”在“中國話語”系統中鮮見,這導致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較弱。這樣的學徒狀態開啟了大規模的對外學習進程,而且獲益匪淺、成果豐碩。但是,任何一種學術的真正成熟總是伴隨著其能夠逐漸擺脫學徒狀態并開始獲得自我主張,從而構成一種“自律的”或“自我授權”的學術。這也正是我們必須堅守并確立的新的、歷史合理性的“生存觀念”。因此,逐漸擺脫“耕西方田”的“學徒狀態”,并提出“犁中國田”的“自我主張”——本己的自律性要求,應是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學術自覺的基本遵循。
這需要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理論本身的升華和回歸。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面取得了輝煌成就,成為重要的全球力量。這增強了中國的“學術自信”“理論自信”和“思想自信”。并且,“中國智慧”作為關系人類命運與文明走向的重要思想資源,對人類發展極富啟發意義,尤其在人類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更是突顯其彌足珍貴的優秀特質。這就要求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與現實生活,從“經典文本”中尋求思想資源,提煉“新概念”“新范疇”“新術語”;植根實踐,更加注重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問題”,構建“中國特色”的“生存理論”和“生存話語”,從而在研究認知上實現從 “學術依賴”到 “學術自信”的轉變。
(四)層次轉變邏輯:從“理論闡釋”到“理論引領”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一個不足,就是較多地從“生存論視域”轉介他人觀點、注釋他人思想、解釋他人著作,進行“概念”到“概念”的“理論闡釋”,而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及其邏輯理路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理論引領”不足。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范式應從注重“理論闡釋”走向注重“理論引領”。對于當代中國學術轉向的思想任務而言,如果說擺脫其學徒狀態的首要之點在于同主觀意識立場的批判性脫離,那么,獲得其自我主張的根本要義則在于深入并切中當代中國的社會現實。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決不能固守已有的現成結論和觀點,必須結合當今的世情、國情、黨情和民情,更加積極借鑒、吸收與融合國內外研究的有益成果,緊緊“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16]。這也成為目前迫切、艱巨而現實的思想任務。
正是在對話與思想碰撞中,西方“生存主義哲學”的合理因素得到拯救與重構,“馬克思生存論哲學”思想得以敞開與彰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存論思想也同時得到創造性轉換,一種富有實踐性、創造性、具有當代全球視野的“生存論哲學”必將在中國迅速崛起。
三、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的未來走向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學術自覺既是一個自我克服又是一個自我認識的過程。立足“全球視野”、聚焦“當代中國 ”、著眼“時代發展”,加快構建具有自主性、繼承性、時代性、創新性和實踐性的“生存論哲學”話語體系,進而展現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自覺與自信,必將增加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理論深刻性和現實厚重感。
(一)立足全球視野,提升當代中國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近年來,隨著中央組織實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不斷向縱深發展,中國的理論研究與改革開放實踐進程交相輝映。然而,也應當看到,我們的國際話語權還較弱,這是制約中國更快走向世界的關鍵。提升當代中國的“國際學術話語權”,就需要認真總結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經驗,特別是要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把這些實踐經驗上升到思想理論與學術研究的高度,形成一套國內外人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思維方式、話語體系、學術體系、學科體系等,使之能夠進入世界各國的學術研究領域,乃至成為大眾的生產生活方式。
今天,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最需要的是立足全球宏大視野,走出中國,走向世界。一方面,積極汲取“西方生存論哲學”研究的優秀成果,同西方哲學界展開對話,宣傳中國哲學文化;另一方面,放開視野,研究關于人的全球性生存與發展問題,同西方學者進行合作研究,對社會的各個層面進行清醒、正確的理論把握,提升當代中國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將當代中國“發展優勢”轉換為“話語優勢”,積極主動建構“中國版本”的“生存概念”“生存范式”“生存話語體系”,“為促進世界和平發展、人類文明進步以及人類社會形態的更替提供了超越國界的世界意義”[17]。這是立足全球視野,研究、明確生存論哲學的生存意蘊與辯證本性的最大意義。因此,作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生存哲學的“新形態”,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者需要立足全球視野,會通中西、身體力行,對汲取的學術資源與思想智慧進行客觀、深入的總結與提煉,積極吸收、轉化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推動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在世界上真正擁有自己的話語權,真正走向世界、走向自信與成熟。這正是生存論哲學中的“視界融合”。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的建構與發展必將為真正、徹底地解決“世界問題”推送“中國理論”、貢獻“中國智慧”、提供“中國方案”。惟此,“國際學術話語權”的“中國時代”才會加快來臨。
(二)著眼時代發展,處理好“理論版本”和“實踐版本”的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推進和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時代?!皶r代的病要用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來治愈,哲學問題的病要以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生存方式來治愈。”[18]這要求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必須“富于時代精神,能夠從理論思維高度回答新世紀、新千年的時代課題,把握時代脈搏,富有時代氣息,特別是能反映現代科技革命最新成果,經濟全球化最新潮頭,世界新型文明難產期提出的種種時代難題”[19],并且深入社會生活,根植于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的解決,從而正確處理“理論版本”和“實踐版本”的關系。
一方面,“實踐版本”決定“理論版本”。“任何一個真誠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可能都不會否認,處于支配地位的教科書體系恰恰與當代火熱的社會生活、實踐有一定的距離?!盵20]因此,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建構與發展必須立足“中國當下現狀”這個“實踐版本”,反思中華民族的生存性狀與生存觀,從而形成“中國經驗”。改革開放以來,人的生存不再固化于計劃經濟與意識形態所鑄成的統一“模具”之中,具有一定的“個人獨立性”與“自由個性”,這與社會主義的真諦相符合。另一方面,“理論版本”進一步夯實“實踐版本”。在科學、合理的“理論版本”的觀照與指導之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這個“實踐版本”才能不斷完善。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充分吸收、借鑒、融合了“中”“西”“馬”生存哲學資源,切實站在中國人民的立場并堅定地依靠中國人民,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獨立自主的品格、高度自覺的主體意識和勇于探索的創造精神,進而在創新中充分彰顯中國學術研究的自信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進、中華民族真正崛起的“實踐版本”,有助于形成包括多元化生存方式在內的“理論版本”——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同時,沒有實現對基礎理論的真正創新,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就難以取得實質性發展。通過用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這個“理論版本”校正、促進、豐富、創新“實踐版本”,有助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發展,從而最終證明它的客觀真理性??梢?,既要通過對時代的解讀而理解好“理論版本”,更要解讀好當今時代、當代中國的“實踐版本”,從書本中的“理論版本”不可能找到解決當代中國問題的根本出路,而唯一出路就在對當今時代、當代中國實踐的科學探索中。唯此,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研究才能獲得實質性發展。
(三)聚焦當代中國,構建“中國版本”的生存論哲學
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把改變人類生存狀態的生存論提升為哲學的首要問題”[21],從這一意義來看,創建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乃是中國人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理解自己的生存境域、尋找自己未來發展道路的內在要求和迫切需要”[10]612。這意味著“中國的”生存論哲學,就是要聚焦當代中國、服務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生活基礎、思想主題、問題意識、致思理路、表述風格等方面,構建“中國版本”的生存論哲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科技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巨大發展,中國與世界關系日益“親密”,這既體現在物質的生產、流通、消費等方面,又表現在共同面對全球性風險與挑戰,還反映在彼此之間的思想、理論、文化與價值的深刻交流、交匯、交融甚至碰撞、沖突與交鋒中,更體現在各國之間的制度、道路的比較和比賽方面。21世紀,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中國在國際舞臺中的角色與地位愈加凸顯,中國對世界的責任、貢獻、影響乃至話語權也愈加重要。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更加彰顯出中國發展模式的獨特魅力。然而,由于我們不能把“發展優勢”轉化為“話語優勢”,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常常受西方“中心主義話語”的規制,表現出力不從心、無能為力的“失語”甚至“空場”狀態。
“每個問題只要已成為現實的問題,就能得到答案?!盵8]203今日中國,面對自身發展面臨的生存問題,要立足當代中國人的“現實生存”實踐活動,把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的人”的生存關注理論與中國傳統和現代的哲學研究成果及思想資源相結合,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存論哲學資源進行反思、選擇、消化、改造,加強“中”“西”“馬”深層對話,方能破除“西方話語霸權”規制,從而解決“削中國實踐之足、適西方話語之履”的問題。
結語
21世紀的中國學者要努力聚焦“當代中國 ”、立足“全球視野”、著眼“時代發展”,深描“學術圖景”,提煉“標識性概念”和“核心范疇”,開創出符合時代發展的當代中國生存論哲學話語體系,用一套“綜合”“完整”“系統”話語體系來展現其學術自覺與自信,從而增加其理論深刻性和現實厚重感。同時,要堅定學術自信,共同參與、打造學術共同體,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生存論哲學”研究走向深入,為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為推進中國和世界的發展提供“中國方案”,從而承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擔當。
參考文獻:
[1] 張曙光.生存哲學:走向本真的存在[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M].顧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3.
[3]赫舍爾.人是誰[M].隗仁蓮,安希孟,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9:95.
[4]特里·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M].李楊,任文科,鄭義,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18:217.
[5]韓慶祥.面向“中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33.
[6]埃里?!じヂ迥?占有還是存在:第2版[M].李穆,等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8:143.
[7]張文喜.在學術和體系建構中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20(2):4-24.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斯·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M].李伯杰,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8:95.
[10]高清海.高清海類哲學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1]汪信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J].中國社會科學,2008(2):4-15.
[12]孫正聿.從理論思維看當代中國哲學研究[J].哲學研究,2020(1):3-10.
[13]宋惠芳.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實踐生成論及其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9(4):105-113.
[14]王立勝.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體系論綱[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70-77.
[15]吳曉明.論中國學術的自我主張[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21.
[16]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0.
[17]劉同舫.馬克思人類解放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31.
[18]恩斯特·卡西爾.語言與神話[M].于曉,譯.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26.
[19]王東.時代精神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83.
[20]孫偉平.價值論轉向:現代哲學的困境與出路 [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221-222.
[21]高清海.哲學在走向未來[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54.
【責任編輯:雨 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