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冏

一、低齡兒童繪畫的精神狀態
培養少數有藝術才華的孩子成為藝術家不是我們的目標,引導孩子進行正常的創作活動,尊重他們的個人意志,挖掘他們的創造才能才是我們的最高追求。在任何具有創造性的藝術表達里,每個個體都會把自己的思想、認知和感受融入其中。兒童是否富于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家庭教育中關鍵取決于父母對其的教養方式。比如孩子喜歡玩情境游戲,雖然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但這種情境游戲是家長協助孩子鍛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好機會。因為兒童繪畫的可貴之處是純樸、童真,家長要充分給予孩子自由、信任和尊重。他可以涂,可以抹,可以把紙劃破,可以只畫一條線,也可以畫飽滿、精致的內容……
家長給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權很重要,讓孩子自由地去畫自己想要畫的事物。事實上,在低齡兒童繪畫的世界里,沒有比“自由”更重要的事情了。孩子在自主、自覺、自愿和自由的精神狀態下創作的繪畫作品將成為其童年時期最真實、最美好的記錄,同時還反映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心智發展的情況。引導孩子在放松的精神狀態下繪畫,可以說是家長進行低齡兒童繪畫教育最簡單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些家長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干涉孩子,擔心孩子犯錯,殊不知這么做反而遏制了孩子想象力的發揮,從而限制了孩子創造力的發展。其實,學校教育的相對高度程序化的工作計劃、高指令性的教案和高清晰的學習目標,容易使教師和學生形成慣性思維,很難產生探索新方法的動力。對比之下,父母在家里給孩子足夠的信任之后,他們可以在更加輕松和自由的精神狀態下創作,這正好彌補了校內教育這種慣性思維的弊端。
二、低齡兒童畫的繪畫語言

繪畫是低齡兒童表達情緒和感受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孩子只需拿起畫筆,就能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現在紙上。與文字表達的方式相比,繪畫的表達形式更易使低齡兒童產生一種樂趣和自我心理滿足感。在尚未能用文字語言表達之前,低齡兒童就可以用繪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們可以通過繪畫抒發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通過繪畫表達自己對身邊事物的理解,這種理解有時甚至是超現實的。如果父母不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試圖用成人的視角解讀他們繪畫的內容,往往曲解了他們的創作意圖。低齡兒童畫作的最好解說員,應該是孩子自己。父母不應以構圖復雜與否、畫面清楚與否來判定作品的好壞。當父母俯下身去,用心傾聽低齡兒童對自己畫作的描述時,就會發現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如果父母從小培養孩子對繪畫的興趣,當孩子的言語不足以表達快樂或悲傷等情緒時,就可以用繪畫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那么當孩子長大后,即便不會成為畫家或藝術家,繪畫也依然可以成為其重要的情感表達的方式之一,并給予其豐富的滋養。
低齡兒童畫能夠反映該階段兒童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整體而言,可大致概括為以下幾個特點:
1.天真性:低齡兒童天真無邪,無拘無束,他們的畫面不合常理而通畫理。
2.幼稚性:繪畫的造型及內容都比較幼稚,這是由于低齡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造成的。
3.故事性:低齡兒童畫的內容有一定的故事性,他們的每一幅畫都表達了一個故事。
4.隨機性:低齡兒童畫的運筆隨機、自然,一筆過去,不做作。

5.自由性:低齡兒童畫的構圖相對自由、大膽。
三、低齡兒童畫的題材、內容
低齡兒童繪畫的素材都是他們日常所見、所聞和所想的內容。低齡兒童選擇自己熟識的事物作畫,而不是通過繪畫來熟識事物。他對什么感興趣就畫什么,有時就像寫日記一樣,想到什么畫什么,并不會顧及他人的看法。并且,他想怎么畫就怎么畫,完全享有繪畫的自主權。唯有這樣,孩子才能進入觀察這個世界的自由精神狀態。在這種精神狀態下回憶自己的經歷,觀察周圍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景象和活動,并調動這些資源來創作繪畫作品時,低齡兒童就像藝術家一樣在創作,其最終呈現出來的作品充滿了童真,并且個性十足。所以,家長盡量不要在題材內容方面輕易否定他們,只要他們愿意畫就很好。如果遇到孩子不知道畫什么內容的時候,家長最好的引導方式是和孩子聊聊日常生活,讓他們把自己有趣的經歷講出來,然后建議孩子畫出自己講的這個經歷。在這種引導下,低齡兒童在接下來的繪畫創作中將會變得更敏感,其畫面表現力也更靈活多變,正是這種靈活多變的表現力對他的情感成長和整體人格的形成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父母讓低齡兒童充分感知周圍世界,并讓他們琢磨著把這些感知作為表現內容畫下來、講出來,對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低齡兒童畫的造型特點

以低齡兒童畫對人物形象的造型為例。通常情況下,孩子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的時間,才能掌握“小人”的形態。在這一過程中,一般都會經過畫“蝌蚪人”的階段,并且這一階段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他對人物形象的造型有了新的認識,并對這種認識堅定地感到自信時,才能在畫面中另外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人物形象。所以,父母需要耐心地等待,不必為孩子反復地畫似乎一樣的“小人”而感到焦慮不安。實際上,由于兒童的感知方式與感知能力還不成熟,不能像成人一樣畫出寫實作品,他創造出來的只是繪畫符號。比如在一些低齡兒童畫中,汽車、輪船和動物的造型特征都是它們的側面形象,這就是這些物體在低齡兒童腦海中留下的典型視覺印象,也反映了低齡兒童對外在事物的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這些繪畫符號隨著孩子對外界認知的變化而變化。并且,個體不同,體驗不同,其創造的繪畫符號也不盡相同。

五、父母在低齡兒童繪畫教育中的自我定位
父母是低齡兒童繪畫作品最主要的欣賞者。如果父母固執己見地希望孩子畫出成人所理解的模樣,而不是畫出孩子自己所理解的模樣,那么,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就會對孩子繪畫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正常情況下,狀態好的孩子可能每天畫兩幅,狀態差的孩子兩天畫一幅,或幾天才畫一幅,甚至不愿意動筆畫。倘若出現這種情況,父母就要反思自己了,因為這表明孩子已經開始產生心理陰影了。此外,無論父母多么希望孩子畫得更好,都不能讓他們借助太多參考資料,或直接手把手教他們繪畫。因為一旦有了對參考資料或父母的依賴,低齡兒童就很難再有勇氣在繪畫中繼續探索。并且,兒童在繪畫過程中的能力被經常否定后,就會對創作失去信心。比如,低齡兒童發現一個現象并將之告訴父母,若父母不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兒童的認知水平,立即對其給予糾正或給予所謂的正確答案,他們就會產生挫敗感,漸漸地對自己失去信心。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鼓勵孩子去觀察與發現,要非常耐心地傾聽孩子發現的現象和提出的問題。其實,隨著他們認知能力的提升,孩子會不斷修正以前的想法。孩子靠著好奇心的驅動不斷勇敢探索、不斷發現、不斷觀察與不斷總結,就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過程。父母的苛責與糾正只會讓孩子失去自信,對繪畫失去興趣,所以父母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一切探索,要用開放的心態傾聽他們對自己繪畫作品的解讀,這才是父母正確的自我定位。

六、父母在低齡兒童繪畫教育中的指導方法
父母在低齡兒童的繪畫教育過程中,要關注低齡兒童的語言敘述能力,而不是過度關注此年齡段孩子的繪畫造型能力。低齡兒童最初的繪畫通常伴隨著語言解釋,家長需要耐心傾聽小畫家的描述,并仔細地把他的描述寫在畫紙上。父母要重視低齡兒童的涂鴉之作,把孩子對作品的解讀記錄在畫的旁邊,當作口述日記。慢慢地,父母會發現孩子涂著涂著、講著講著,其畫作中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其語言表述能力也越來越好。

總之,低齡兒童對繪畫的興趣不僅源于個性,還往往與父母的關注和啟發有關。比如低齡兒童繪畫是為了自己開心,同時也是為了能得到家長的贊揚,父母的一句“哇!你的畫可真漂亮”,就可能頓時化作孩子的精神動力。所以,父母盡量鼓勵孩子大膽畫吧!在家庭中營造開放、自由的教育環境,使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繪畫,在繪畫中享受自由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