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形態教材成為教材建設的新趨勢,建設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成為新一輪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文章以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配套的新形態教材《醫患文化溝通》為例,闡述其出版實踐過程,并結合高校“金課”建設背景,對新形態教材的建設和出版提出思考和建議。
[關鍵詞]新形態教材;“金課”;在線開放課程;高校教材建設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變革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及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改變,教材作為教學知識的重要載體,在內容與形式上也產生新的變化。傳統紙質教材因知識單向傳播、形式單一、內容更新慢等,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高校師生的教與學的需要。因此,打造融合信息技術的新形態教材成為教材建設的必然趨勢。目前,各類在線學習平臺上線了大量在線開放課程,然而部分在線開放課程存在內容不容易理解、教學觀念相對陳舊等問題。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的精神,尤其是隨著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的實施,建設高品質的“金課”和一流課程成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提升教學質量的努力方向。
如何順應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潮流,將傳統紙質教材與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及優質的線上課程相融合,有效利用新興技術和在線學習平臺,策劃和出版符合新形勢、新需求的教材,成為大學出版社及其編輯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文章主要介紹首批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配套的新形態教材《醫患文化溝通》的出版實踐過程,提出新形態教材進一步開發和完善的思路,以期為新時代高校的精品教材建設與出版提供一些參考。
一、高校“金課”建設的時代背景
2018年,《教育部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教高函〔2018〕8號)明確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挑戰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1]。“金課”可以認為是符合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即“兩性一度”)的標準的一流課程。
2019年,《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提出,“經過三年左右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這就是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劃”,即“金課”建設計劃。其詳細介紹了“金課”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和建設內容。2020年11月,教育部推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共計5118門,包含線上一流課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線下一流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等。
因此,面對教育出版行業的新變革和新趨勢,大學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優勢,主動服務于高校教學與科研活動;加強教材的內容研究,通過融合創新打造新形態教材,助力一流課程和教材建設,為教育出版行業發展創造新的機遇[2]。
二、新形態教材的特點和優勢
(一)新形態教材的特點
新形態教材是以紙質教材為核心,依靠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技術,將紙質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線上課程等有機融合而形成的新型教材[3]。在新形態教材中,紙質教材多利用文字進行闡述,注重內容體系的整體性和系統性,而數字化資源具有直觀、豐富、形象等特點;撰寫紙質教材的同時,數字化資源可以一并進行構思和制作,并與紙質教材有機融合;紙質教材有利于學生對基礎知識進行系統學習,數字化資源有利于滿足學生對碎片化信息的獲取和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新形態教材突破了傳統教材在容量、時間、空間、形式上的限制,融合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有助于提升教材的吸引力和增強教學效果,可以有效地服務于網絡化教學、探究式教學、混合式教學等新型教學模式。
(二)新形態教材的優勢
1.具有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和呈現形式
新形態教材除了具有紙質內容,還可利用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融合圖片、音頻、視頻,以作業、試卷等形式來呈現多種類型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并通過電腦、手機App等進行線上展示。
2.學習環境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學生可以借助平板電腦、手機等移動設備對新形態教材進行自主性、個性化學習,不受課堂空間及時間的限制,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有利于師生互動和教學效果分析
新形態教材也可以通過在線答疑、單元測試等形式實現交互式學習,有利于師生、生生互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批判性思維。教師通過開展翻轉教學活動可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制訂專屬的學習方案,因材施教。
4.便于及時補充和更新教材內容
新形態教材可以在紙質教材內容基礎上,及時將學科、專業、行業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案例等以數字化資源的形式進行補充展示,其立體化、多維度的內容呈現可使學生及時了解和掌握前沿知識。
(三)新形態教材建設的必要性
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的《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
2022年)》、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管理辦法》等多項文件都明確表示,鼓勵數字化教材、新形態教材的開發和推廣。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必然要緊跟國家政策導向,做好高校教材的信息化、立體化改革與建設[4]。
當前,混合式教學模式符合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契合高等學校教育改革的趨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發展成為教學新常態。在此背景下,新形態教材補充配套的立體化、多元化數字教學資源能夠與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平臺等載體同時配合使用,很好地彌補了傳統紙質教材的不足。因此,許多高校、出版社都在快速推進教材立體化建設,打造新形態教材成為近年來教材建設與出版的發展方向。
三、新形態教材《醫患文化溝通》的出版實踐
思維與溝通是醫學院校護理專業的醫學人文課程。該課程以跨文化護理理論為基礎、以治療性溝通教學為核心,將批判性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運用于醫患溝通,培養學習者具備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樹立正確的人際關系意識。安徽醫科大學的思維與溝通課程由王維利教授團隊建設而成。該課程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其相應的教材建設也在推進。2018年,該課程的配套新形態教材《醫患文化溝通》出版,并以“安徽省網絡課程學習中心”(以下簡稱e會學)為系統平臺進行課程資源建設,該教材被評為省級規劃教材。2019年,該課程又被評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線上一流課程)。
《醫患文化溝通》分為上、下兩篇,共15章。其上篇包括總論、治療性溝通系統、跨文化溝通、醫患沖突管理、系統思維與邏輯思維、辯證思維與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等;其下篇以溝通技術為主,包括共情、信任、傾聽、自我表露、提問、說服、控制、探究等。全書內容結構安排合理,知識講解深入細致。其每章前設置引導型中心案例和思考問題,引出正文和主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在正文對應的位置還給出思考問題的參考答案。其每章后附有名詞解釋、填空題、單項選擇題、簡答題等練習題,并以二維碼的形式鏈接練習題的參考答案。同時,其使用二維碼將紙質教材與線上課程相關聯,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掃描二維碼進入學習平臺,經免費注冊、登錄后進入課程進行學習[5],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醫患文化溝通》線上課程包括“公告”“課時安排”“考核標準”“作業練習”“課程討論”“課堂筆記”
“互批任務”“學習進度”和“學習小組”等板塊。其中,“公告”用于發布學習目的、學習理念、學習目標,以及每章的學習概要、學習內容和學習標準;“課時安排”包括PPT課件、拓展閱讀資料、視頻資源、問題討論、案例分析、知識點練習和章節小測;“課程討論”包括教師答疑區、課堂交流區、綜合討論區和精華帖;“學習進度”包括個人學習進度和成績、班級成績明細等;其他板塊也都各具有相應的功能和用途。該線上課程教學板塊設置齊全,使用界面友好,操作方便快捷,有助于教師科學地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
基于線上課程的特點以及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章節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關聯性,《醫患文化溝通》將每章的內容分為2—4個主題,全書共40個主題。其依據主題拍攝相應的教學視頻,即每章含2—4個視頻,每個視頻5—15分鐘,共計40個視頻[6]。例如,其將“共情”一章的主要內容分為3個主題,分別為“共情概述”“共情的理論與層次”和“共情在醫患文化溝通中的應用”。每章都配有課后作業,用于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并在學期中和學期末發布測試題,總體考核學生對醫患文化溝通知識的掌握情況。在學生進行實名認證后,任課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計。
使用基于線上課程的新形態教材《醫患文化溝通》,教師可以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前參考電子課件、視頻資源、拓展閱讀資料等進行預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等,啟發學生思考,師生之間可以圍繞某一主題進行探討和互動交流(包括案例交流、頭腦風暴、角色扮演等);學生在課后通過知識點練習和章節小測進行測驗與復習。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翻轉課堂了解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分工協作和集體討論,有助于培養主觀能動性、組織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樣課堂更多地成為師生共同探究知識、協作開展學習的場所[6]。
四、關于新形態教材建設的思考
(一)體現課程思政要求
2020年,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創造性地在課程思政中實現“兩性一度”,把思政教育貫穿“金課”建設的全過程。高校教材作為實現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的重要載體,是開展課程思政的主陣地。建設新形態教材必須深入挖掘思政元素,體現思政價值。根據課程目標要求,只有將不同專業課程內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融入新形態教材,才能打造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精品教材。以醫學類專業課程教材為例,將醫德醫風的教育案例融入教材,能夠著力培養學生“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醫者精神,培養學生尊重患者、關愛生命的人文關懷精神。
(二)優化數字資源內容和呈現形式
建設新形態教材可以根據專業教學標準、知識和技能的發展規律以及時代需求,借助二維碼鏈接,持續更新優質的教學資源;根據課程最新進展和熱點,數字內容要與學科發展同步,保持教材的先進性。建設新形態教材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網絡技術,改進教材的呈現方式,通過在教材中增加教學社區組件,創新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提升教學效果。
(三)新形態教材出版的注意事項
在新形態教材出版流程中,編輯應關注一些有別于傳統出版模式的新事項。第一,建設數字化資源的目的是提高教材質量,數字化資源與紙質教材要合理搭配、有機融合。紙質教材是核心,是教學的基本依據,內容應盡量精練;數字化資源不宜過多,以服務紙質教材為主。第二,按照流程規范審讀數字化資源內容。編輯在審稿時,不但要編校文字書稿,還要對鏈接內容的政治性、科學性和規范性進行全面審查,確保二維碼鏈接的內容準確無誤。第三,注意數字化資源的版權保護。對待數字化資源的版權問題,既要強調素材的原創性,不侵犯他人的版權,也要注意保護原創作品的版權,防止盜版和復制。對涉及肖像權的圖片、視頻等內容,應取得當事人的授權,或對相關內容進行恰當的處理。
五、結語
在教育出版與信息技術融合的背景下,新形態教材因具有獨特的優勢而被越來越多的讀者所接受,特別是在高校“金課”建設過程中,融合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的新形態教材滿足了新形勢下師生對教材的需求。新形態教材的出版也對大學出版社的編輯提出了新的要求,編輯要轉變思想和理念,具備互聯網思維,主動擁抱數字技術,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能和選題策劃能力,還要積極學習數字化業務,培養跨界融合能力、新媒體運營能力等,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策劃更多的精品新形態教材。
[參考文獻]
[1]吳巖.建設中國“金課”[J].中國大學教學,2018(12):4-9.
[2]蔡文彬,劉飛.“金課”視角下高等教育出版服務拓展的實踐探索[J].科技與出版,2021(04):63-67.
[3]鄭陽平.新形態一體化教材建設研究:以《C語言程序設計》為例[J].出版科學,2018(06):44-47.
[4]宋倩倩,畢晴晴,杜雪梅.關于應用型高校建設新形態一體化教材的探討[J].中國信息化,2022(01):93-95,100.
[5]王維利,周利華.醫患文化溝通[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8.
[6]朱宇,王維利,周利華,等.醫學人文課程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研究[J].重慶醫學,2017(12):1715-1718.
[作者簡介]武溪溪(1985—),男,安徽阜陽人,安徽大學出版社科學技術分社副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