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朋玉 王露巍 成園園
[摘要]在網絡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建設需要結合時代發展與變革的要求。思政課“金課”概念的提出,對課程的理論深度、時代背景、教學互動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為高校思政“金課”培育提供了參考。文章通過分析高校思政“金課”與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在內容設置、互動反饋、團隊建設等方面的共性特點,提出不斷優化教材內容、教學形式和課程團隊等,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改革;“金課”培育;路徑探析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為了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適應青年大學生的信息接受和閱讀習慣,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率先通過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以網絡平臺為載體傳播教學內容,獲得了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廣泛關注,實現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的創新解決了傳統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學生接受度低、實效性弱的問題,為更高標準的高校思政“金課”培育提供了參考。
一、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產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互聯網深度發展,提供推廣平臺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7%,互聯網普及率達73.0%[2]。隨著我國互聯網深度發展,以短視頻為主要運營內容的抖音、微博等短視頻平臺深耕用戶,其視頻內容的制作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特別是自2020年以來,多家短視頻平臺針對知識內容創作者推出專項扶持計劃,開發并提供視頻直播課等新功能,不斷滿足知識傳播推廣的需要,其內容創作的深度與廣度呈多層次、立體化發展趨勢。包括思政課教師在內的名校名師通過這些平臺使自身培育的優質課程內容具有更高的傳播度與接受度,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不斷出現,成為青年大學生熱議與追捧的對象。
(二)課程兼具趣味性與思想性,保障內容產出
“媒介即訊息”[3],傳播學奠基人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產生的影響皆是由于新的尺度的產生,抑或是一種新技術的產生必將影響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就新媒體視域下的信息傳播而言,其始終以內容為主,思想性、知識性的內容同樣存在廣泛需求。思政課以新媒體為載體進行傳播,與傳統思政課的課程模式有所區別。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更加注重從受眾角度出發,適應互聯網發展需求,結合時代背景對原有課程內容進行加工與提煉,兼顧趣味性與思想性,在內容生產與信息傳播方式上注入更多的創新元素,綜合運用音頻、視頻、互動測試等多種形式。這也對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思政課教師必須保持對新媒體技術發展迭代的敏銳度與認知度,真正做到“思維要新”,促進思政課程內容的升級與創新。
(三)團隊組織運營推廣,提升課程關注度
網絡傳播并非單一的線性傳播,而是一套非線性傳播的動態傳播系統[4],這就需要分析傳播對象對信息內容的接受和使用程度,并有針對性地修改和調整內容,以實現更好地推廣。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火爆網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網絡平臺的組織運營,包括自媒體賬號的傳播,平臺流量的定向扶持;另一方面是專業課程團隊的制作推廣。這都極大地提升了教師個人及其課程的關注度,更好地實現裂變式傳播。同時,由于部分教師作為名校名師,依托線上、線下授課積累了大量原始用戶,這也為思政教學新媒體傳播奠定了群體基礎。此外,課程團隊還結合具體情況,組織相關話題活動,保證思政課程與受眾的良性互動。
(四)受眾認可與持續關注,保證傳播運營
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網絡紅人”,他們是經過專業學習與訓練的知識信息傳播者,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前提下,其借助互聯網平臺,對知識內容實現有效的二次推廣與傳播。一方面,從本質而言,這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知識內容體系的一次“深耕”。思政課教師在專業背景的支持下,能產出更多優質視頻內容,網絡傳播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完善、補充、延伸,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另一方面,在網絡傳播中,傳播者更傾向于對有需要該資源的人進行傳播,并努力保持與對方的互動平衡[5]。這就使教師與學生在網絡中更容易建立聯系,保持良性互動。這樣思政課更容易得到受眾的認可與關注,保證內容的持續性。
二、高校思政“金課”與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的共性分析
(一)思政課教師深化理論學習,提升教學水平
2018年6月,時任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把“水課”轉變成“金課”。“金課”的建設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特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金課”建設,直接關系到“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提出了“兩性一度”的金課標準,即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做到“六個要”,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八個相統一”。從根本上講,這就是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深化理論學習,提升教學水平,完善教學體系。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與高校思政“金課”教師都具有較高關注度,能夠產生更廣泛的教學影響力,所面對的教學對象更具多樣性,教學互動也更具隨機性。這也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具備更加扎實的理論素養與較高的教學水平。
(二)思政課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關注教學實效
高校思政“金課”要不斷打磨與提升思政教學,在授課內容、時長、效果方面嚴格要求。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的課程在網絡傳播過程中,受互聯網用戶使用習慣影響,課程內容短而精,教學設計做到有的放矢、詳略得當,針對性地改進教學目標。同時,無論是高校思政“金課”教師,還是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都要對教學對象有較為全面地認識,特別是教學對象在課程相關內容領域方面的認知程度,通過階段性網絡監測數據對課程效果進行客觀分析,并對教學對象的課程內容學習反饋進行客觀評價。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與高校思政“金課”教師還需要時刻關注教學活動的實際效果,并以分析結果為重要參考來完成課程內容的調整。
(三)思政課拓展教學環節,注重互動反饋
當前,線上是基于線下的拓展與延伸,線下是分析線上的回歸與提升。從條件上看,傳統的高校思政課堂教學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教學情景的延展與再現無法進一步展開,而新媒體的虛擬資源打破了這種傳統限制,為師生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過程感官體驗;從內容上看,網絡傳播可能對教學內容二次刪減,使深度的理論缺乏細致闡釋,因此,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與高校思政“金課”教師要有意識地將課程放到“大課堂”中去,創新并完善教學環節,形成有效閉環,要敢于挑戰和面對關鍵問題、疑難問題、熱點問題,打破單向灌輸的局面,提升學生教學參與度,在互動與反饋中引導學生由問題表面深入問題本質,保證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
(四)思政課建設團隊化運營,豐富資源互補
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團隊兼顧課程研發、內容制作、媒體傳播、學習反饋的全過程,特別是在音視頻等多媒體的策劃、拍攝、制作、傳播方面,其都具有相對專業的技術支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同時,筆者發現,單一借助互聯網傳播思政教學內容存在一定程度上片面理解新媒體傳播特點的現象,這使得部分網絡思政教學內容質量不高,未能與傳統思政課程進行區別,用戶接受度不高,傳播效果欠佳;部分網絡思政教學資源僅在學校內部開放使用,推廣范圍有限,造成嚴重的教學資源浪費。
綜上所述,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與高校思政“金課”教師需要深化理論基礎,堅持創新與變革,自覺提升自身新媒體素養與思政教學水平,堅持團隊化運營,科學規劃團隊成員分工,保證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有效利用。
三、高校思政課“網紅”教師模式對高校思政“金課”培育的啟示
(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性原則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與創新關鍵在于教師,但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在教學中始終占據主體與中心地位。當前,高校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他們具有更加個性化的價值追求與自主化的學習方式。一方面,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00后大學生受社會環境與家庭教育的影響,其思維活躍、知識面廣、自我意識強,具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另一方面,他們雖然擁有較強的理性思維,但是自身對復雜事務缺乏辨識,抗壓能力較弱。因此,思政課教學要注重運用“大思政”格局,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引導工作,激發他們的主體意識。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必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課程設置上有針對性地制訂解決對策。思政課教師隊伍也要注重優化,構建思政協同育人體系,有效整合教育資源,充分關注學生成長問題。另一方面,高校的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要有效結合,為學生成長搭建平臺,增進師生之間互動交流,形成知識信息的雙向溝通,實現教學相長。
(二)堅持觀照社會發展的時代性原則
思政課的教學要緊跟時代步伐,其理論解讀要與社會發展相對照、相結合,要能解決學生的問題,避免純粹的理論教學。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思政的基礎上,要觀照現實社會發展情況,使學生積極投身未來發展。在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更新速度快、影響范圍廣、內容繁雜。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高校思政課教師都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在時代發展語境下解讀理論。其要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把道理講明白、講透徹,有針對性地為學生答疑解惑。這就要求高校思政課教師樹立堅定的政治信仰,具備深厚的家國情懷,引導學生在時代發展中找到人生理想和價值定位;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業務能力,實時更新知識儲備,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技術,完善思政教學話語表達方式。
(三)堅持課程內容講授的趣味性原則
思政課真正要入耳、入腦、入心,就要具有趣味,做到張弛有度,既不能為博眼球而嘩眾取寵,也不能枯燥乏味。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注重課程內容講授的趣味性,豐富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個人魅力,不斷創新授課語言與表達方式,利用新媒體平臺及時與學生互動交流。高校思政課教師也可以利用雨課堂彈幕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思政課從“低頭課”成為“網紅課”。必須要強調的是,高校思政課的趣味性要以其時代性原則為基礎,在這一原則框架下,思政課才能更加接近通識教育,更加重視對學生素質的養成。
(四)堅持授課反饋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思政課教學雖然不能局限于課堂,但是課堂教學始終是思政課教學的關鍵。高校思政課教學全過程的系統性、整體性把握和設計,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前期,高校思政課教師應通過集體備課、群體調研、個體談話等方式,充分考慮和論證學生的接受能力與關注視角;在中期,其應通過翻轉課堂、小組學習、多元互動等方式,提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與接受度;在后期,其要通過線上反饋、經典閱讀、實踐教學等方式,檢驗學生學習和接受的情況。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總結和反思教學過程的系統性與統一性。高校思政“金課”的培育也可以通過集體備課或者課程團隊的協作來完成,并兼顧教學的各個環節,包含線上線下兩大板塊,最終形成思政教學品牌化。
四、結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新媒體迅猛發展,并在高校教育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青年大學生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高校應當有效整合資源優勢,合理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占領思政教育陣地,為青年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與學習內容,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髙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2022-02-25)[2022-05-18].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 202202/t20220225_71727.htm.
[3]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4]朱海松.碎片化傳播[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20.
[5]彼得·R·芒戈,諾什·S·康特拉克特.傳播網絡理論[M].陳禹,劉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校輔導員與思政課教師協同育人研究”(項目編號:XJGXSZ2021B04);新疆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媒體背景下新疆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BKS033)。
[作者簡介]王朋玉(1993—),男,安徽阜陽人,新疆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通訊作者)王露巍(1981—),女,山西稷山人,新疆農業大學草業與環境科學學院副教授;成園園(1991—),女,甘肅天水人,新疆農業大學團委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