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傳媒上市公司整體發展良好。文章對“十三五”時期我國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發展進行總結,重點對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陣容、經營規模與業績、主業主責、多元化經營及企業資本結構調整等方面進行闡述與點評,并對“十四五”時期我國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 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資本;經營
“十三五”時期,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新聞出版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貫徹“五大理念”,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深入推進改革創新,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持續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品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出版產品結構更加合理,出版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2017年9月發布的《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出,要做優做大做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進一步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探索以國有資本金注入方式推動新聞出版企業兼并重組,培育國家級骨干出版傳媒企業。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新聞出版管理職責劃入中央宣傳部,加強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等重要文件,在出版界引起強烈反響。2018年12月,中宣部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進一步強調出版物必須堅持和發揚社會效益第一的原則不動搖。
“十三五”期間,各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的大背景下,結合宏觀政策及戰略調整,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自覺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出版物的整體質量進一步提升,主題出版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一、出版傳媒上市公司陣容不斷擴大
“十三五”時期,我國內地出版傳媒上市公司不斷發展壯大。《2020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在中國內地上市的出版傳媒公司共38家,其中出版公司14家,報業公司2家,發行公司7家,印刷公司9家,新媒體公司6家;較“十二五”期末共計增加6家,其中出版公司增加5家,報業公司減少4家,發行公司增加3家,印刷公司減少1家,新媒體公司增加3家(見表1)。
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南方傳媒),四川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新華文軒),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出版),中國科技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傳),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出版),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新經典),掌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掌閱科技),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出版)先后在滬深兩市A股上市,山東世紀天鴻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世紀天鴻)從新三板成功轉深市創業板。出版“國家隊”的上市,不僅意味著上市出版企業陣營具有產業代表性,也意味著中國出版業體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1-3]。
“十三五”期間,出版傳媒企業上市步伐加快。一是由于資本市場利好,我國資本市場管理體系日益完善。“十三五”期間,證監會進一步優化股票發行審核流程,股票發行注冊制的推出提高了企業IPO的審核效率,IPO家數和融資規模均居同期全球前列,企業上市審核周期大幅縮短,IPO堰塞湖得以有效緩解。二是黨和國家對文化事業發展高度重視,新聞出版主管部門大力推動新聞出版產業與資本市場融合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進一步推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與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產業資源相結合,建立適合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發展的多樣化、多元化投融資體系。推動建立新聞出版(版權)產業投資基金”。三是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多年深耕主業,持續深化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多年來,出版傳媒上市公司通過多元化經營和轉型升級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和嘗試,在業態創新、資源整合上取得了突破,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質量逐步提升,主業優勢進一步得到鞏固。這些不同體量、不同資本類型、不同業務類型、不同上市方式的出版企業邁過IPO的門檻,使中國出版業股改上市步入新階段。
二、市場波動大,業務構成整合凸顯
“十三五”期間,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資本市場表現低迷,股市市值大幅縮水。截至“十三五”期末,中國內地上市的出版傳媒公司流通市值共計2806.7億元,較“十二五”期末減少2053.6億元,降低42.3%;總市值共計3403.2億元,較“十二五”期末減少2692.8億元,降低44.2%(見表2);其中,報業公司總市值減少945.0億元,降低91.3%,降幅最大;新媒體公司總市值增加197.3億元,增長18.8%(見表3)。鳳凰傳媒、中南傳媒和中文傳媒3家公司營業收入和資產總額均超過100億元,另有山東出版、中國出版、中原傳媒、南方傳媒和長江傳媒5家公司資產總額均超過100億元。
出版、發行、印刷和新媒體公司整體經營狀況良好,資產、收入和利潤各項指標大幅增長;資產總額共計3077.6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加1109.0億元,增長56.3%;營業收入共計1600.2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加466.4億元,增長41.1%;利潤總額共計232.1億元,較“十二五”期末增加98.3億元,增長73.5%(見表2 )。報業公司各項經濟指標持續全面下滑,傳統報刊業務萎縮,營業收入、利潤總額降幅最大。
“十三五”期間,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經濟效益整體發展良好,平均凈資產收益率整體為11.1%,較“十二五”期末增加0.5個百分點,顯著高于當期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1.50%)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3.85%)。其中,新媒體公司盈利能力顯著改善,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較“十二五”期末增加10.0個百分點,增幅最大;報業公司平均凈資產收益率較“十二五”期末降低7.4個百分點,降幅最大(見表4)[1-3]。
“十三五”期間,出版、發行等傳統業務仍是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繼續保持核心主業地位,各公司在經營過程中注重多元化發展經營,不斷優化資產結構,積極布局新業態、新領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為新聞出版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使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相關經濟指標有所下滑,但各公司積極發展線上業務,推進數字化轉型升級,尋找融合發展新契機,數字閱讀業務、教育信息化業務等成為其新的經濟增長點。大中型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相關經濟指標保持穩定,這也體現大中型出版傳媒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與經濟韌性更強。
三、聚焦主業主責,彰顯主陣地作用
隨著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2018年底中宣部印發《圖書出版單位社會效益評價考核試行辦法》的實施,出版物社會效益第一的絕對屬性得到了極大提升[4]。在此背景下,“十三五”期間,各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充分發揮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主陣地作用,強化導向管理,重點圍繞黨的十九大、改革開放4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等主題,精心策劃出版了一批彰顯主流價值、弘揚時代精神、記錄歷史豐碑的重點作品。據統計,“十三五”期間,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的數量累計達513種[5]。長江傳媒的《馬克思主義大辭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著作選集》順利出版,反響強烈、雙效顯著;中國出版推出《春天的畫卷》等出版物,承擔由中宣部聯合8家出版社策劃的“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叢書中56部的出版,推出“中學紅色經典文學閱讀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珍藏本”等系列;中原傳媒策劃出版《中國共產黨精神史》《中國改革開放全景錄》和“共和國大科學家故事叢書”等一批高質量主題出版物;南方傳媒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通史》《賬本里的中國》《青年強,中國強》入選重點主題出版物。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各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迅速響應、緊急部署、主動作為、尋求突破,多措并舉調度生產經營工作,始終將生產優質內容作為使命責任,推出了一批與抗疫防護相關的書籍。這些圖書為大眾提供了及時的知識科普與心理疏導,成為抗擊疫情的重要力量,體現了出版人的社會責任與擔當。中國出版旗下《三聯生活周刊》記者在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趕赴武漢,傳遞了真實及時的一線報道;中文傳媒策劃出版了《戰“疫”我在中國》《白衣超人》等10余種抗疫主題重點出版物并輸出海外;長江傳媒策劃了近40種抗疫主題出版物選題;山東出版所屬出版單位推出了17種疫情防控相關出版物;新華傳媒、新華文軒、廣弘控股等全力保障教材教輔發行任務,確保“課前到書、停課不停學”,中南傳媒、中文在線、皖新傳媒、世紀天鴻等通過開放免費在線學習平臺等多種渠道,為教師網絡授課和學生在線學習提供了優質數字教學內容資源。
四、資本運營助力企業多元化發展
“十三五”期間,出版傳媒上市公司在主業不斷穩固、業務持續增長的前提下,積極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努力探索傳統業務融合發展模式,不斷創新內容生產和服務,拓展內容傳播渠道,整合產業資源,在線上營銷、資本運作、海外業務等方面進行多元化探索,打造特色品牌,分擔投資風險。
新華文軒積極拓展互聯網銷售渠道,形成了以文軒網綜合旗艦店為基礎的銷售網絡和文化產業基金群,實現基金管理規模超10億元;新華傳媒通過圖書推介直播和文化聯展活動,以線上宣傳引流模式助力圖書銷售;時代出版與閱文集團、懶人在線在出版內容、宣傳營銷、資本運營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延伸出版產業鏈,優化資產結構,實現融合發展;中國科傳的“科學文庫”“中科醫庫”等數字化平臺相繼上線,加速向知識服務轉型;天舟文化收購海南奇遇、四九游股權,提升在游戲發行領域的實力。
五、“十四五”期間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展望
“十三五”期間,出版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活躍,各公司整體經營狀況良好,主業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十四五”時期,筆者對出版傳媒上市公司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把握正確導向,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對出版傳媒上市公司來說,在“十四五”期間,其要總結歷史經驗,做到“十個堅持”,適應新時代要求,正確認識新時代出版工作的新特點,繼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雙效相統一。在公司經營過程中,其要堅持高質量發展方向,突出戰略謀劃,逐步調整產品結構,打造精品力作,做好主題出版,深耕內容建設,保持內容生產優勢,努力打造文化品牌,創新出版方式,實現提質增效。
二是調整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近年來,出版傳媒上市公司的一般圖書出版逐步由增加品種數向注重選題質量轉型。“十四五”期間,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要進一步深化出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生產結構、創新出版方式、提高出版效能,實現提質增效。同時,其要進一步加大優勢板塊的主流產品供給,擴大新興板塊規模,打造潛力板塊的亮點產品,堅持精品戰略,始終把社會效益和內容質量放在首位,保證傳統業務持續增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三是加大創新融合力度,積極探索出版新業態。據《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年度報告》顯示,“十三五”期間,我國數字出版產業整體收入由4403.85億元增至11781.67億元,增長167.5%。未來,出版傳媒上市公司要積極順應疫情常態化背景下的新形勢,把握出公司融合新需求、新方向,聚力于業態創新與深度融合,立足主業、突出特色,積極探索新技術在出版服務中的應用,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創新出版業態,通過出版技術的發展創新來帶動出版產業結構、組織和機構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7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版)[EB/OL].(2018-07-31)[2022-05-1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731/c40606-30181028.html.
[2]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8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版)[EB/OL].(2019-08-28)[2022-05-1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828/c14677-31323062.html.
[3]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EB/OL].(2020-11-04)[2022-05-17].https://www.chinaxwcb.com/info/567231.
[4]傳媒.盤點2018 ·傳媒業十大新政[EB/OL].(2019-02-20)[2022-05-17].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9/0220/c425570-30807914.html.
[5]溫珮瀅.主題出版五年尋脈[EB/OL].(2020-07-03)[2022-05-17].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03/c403994-31769852.html.
[作者簡介]李薇(1981—),女,北京人,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