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飛
李先生今年42歲,近期確診腎結石,情況比較嚴重,必須接受手術。李先生是一名麻醉醫師,以前都是患者躺在床上,他來實施麻醉,沒想到如今他自己變成了躺在手術臺上等著被麻醉的患者。一開始,李先生以為自己不會緊張,還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管床醫生清晰地表述病情。然而,就在手術前的一天晚上,李先生失眠了,一直到凌晨兩點都沒有睡著。可見,不僅普通人對于麻醉有抵觸情緒和害怕心理,麻醉科醫生自己也會產生畏懼感。
不過,李先生的擔心完全落空了。手術過程很順利,李先生醒來時已經躺在了監護室的病床上。睜開眼睛后,人便慢慢清醒了,只是覺得說話不太利索,有些“大舌頭”。傍晚時,李先生自我感覺思路清晰,口齒伶俐,沒有嗜睡、頭昏、惡心嘔吐等癥狀。
很多手術患者都有同樣的感受,全身麻醉的感覺像是睡了一覺。那么,“睡著”以后的身體到底經歷了什么呢?
全身麻醉簡稱全麻,是指麻醉藥經呼吸道吸入、靜脈或肌肉注射進入體內,產生中樞神經系統的暫時抑制,臨床表現為神志消失、全身痛覺消失、遺忘、反射抑制和骨骼肌松弛。全麻后患者會在無意識、無痛,保持肌肉松弛的狀態下接受手術。全麻的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機體在這些階段會出現不同的反應。
在麻醉誘導階段,醫生將麻醉藥物通過靜脈注射、氣道吸入或肌肉注射等途徑作用于人體,使接受手術的患者由清醒轉為“睡著”狀態。起初,患者會感覺身體有些飄飄然,然后四肢會出現刺痛感、輕盈感。接下來,患者會喪失意識,全身肌肉松弛,喪失自主呼吸能力。醫生會及時為患者“氣管插管”,由呼吸機為機體提供全身的氧氣供應。
由于外來藥物干擾、阻斷了正常的神經傳導和身體機能運作,患者的大腦會產生“好像是哪里出現問題”的意識,并試圖通過一些基本反射來“喚醒”自己。此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抽搐、呼吸節律不均、心律不齊、嘔吐等反應,但麻醉藥物會阻斷神經系統信息的傳導,減慢大腦運轉速度,令其無法接收和回應任何神經系統的信號。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進行全麻手術的患者,對于手術過程是沒有記憶的。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會密切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觀察麻醉的深度,患者心肺等重要器官的工作狀態,維持患者的血壓、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及身體內環境平穩。
手術結束后,麻醉藥物逐漸喪失作用,大腦“重啟”,患者便進入麻醉蘇醒階段。此時患者的感知覺、肌肉功能會逐漸恢復。麻醉醫師會對患者的意識和呼吸恢復情況做出準確判斷,選擇最適宜的時機拔除氣管導管,確保患者脫離氣管插管后能恢復自主呼吸。拔除氣管插管后,患者會被送往麻醉后監護室觀察,待其意識清醒、血氧飽和度穩定后便可以安全返回病房了。
其實,不只是全身麻醉,任何麻醉都可能存在藥物過敏風險。麻醉用藥一般很少引起過敏,只有極少數患者在應用麻醉藥時出現過敏反應。一般過敏反應很輕,如皮膚瘙癢、蕁麻疹。當出現過敏反應時,醫生會立即停止麻醉藥物注射,給予抗過敏治療。如果患者出現重度過敏反應或出現過敏性休克,醫生則會立即進行搶救。
(1)嘔吐反流與窒息嘔吐。患者通過一系列的反射性動作,排出胃內容物。
(2)呼吸道梗阻,如舌后墜、喉痙攣,其中喉痙攣是一種防護性反應。
(3)支氣管梗阻,多發生在有哮喘史或者是慢性支氣管患者的身上。
患者經歷全麻“睡著”之后,麻醉醫生需通過插管,為機體通氣供氧。肥胖、有氣道燒傷或者化學性灼傷等情況的患者,有可能出現插管困難。
醫生在病房會診時,經常遇到患者這樣提問:“我的手術風險到底有多大?‘全麻’會不會讓我醒不過來?”如前文所述,全麻的確存在一定的風險。麻醉科醫生會與其他手術醫生一起,將這種危險發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實施全麻手術是在權衡疾病風險與手術效益之間的一場博弈,只有“賽場”上的每一個人,包括患者自己都全力以赴,才能大大提高贏得比賽的可能性。
★在麻醉醫生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趣談:與麻醉相關的死亡率大約為1/20萬,有些技術水平更好的醫院甚至可以降低至1/50萬。而麻醉科醫生因為經常需要加班熬夜,且工作過程中要承擔極高的壓力,其本身的死亡風險要大大高于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所以,躺在手術臺上的患者也許比實施麻醉的醫生安全得多。當然,這是一個笑談。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醫療常識,對醫生和診療過程多些信任和理解,少些急躁和誤會。這樣做不僅能緩和醫患關系,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也能提升醫生們的“生命長度”和“生命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