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夏季的美食一多半都和辣味結緣,比如滋味無窮的辣鴨脖、麻辣小龍蝦、酸辣涼粉等。能吃、愛吃辣味美食的朋友,面對這些香辣勁爆、酸辣爽口、甜辣誘人的美食,可以說是邊吃邊流汗,越辣越愛吃。
不少人愛吃辣,最享受的是辣椒入口時的那種刺激感。這種刺激實際上是一種痛覺。辣味本質上不是味道,而是舌頭和消化道中的痛覺感受器被辣椒素觸發,引發的一種灼痛感。這種痛感,會刺激大腦釋放快樂因子“內啡肽”——內啡肽既能止痛,又能給我們帶來“爽感”“愉悅感”,這就是辣椒讓人欲罷不能的原因。
除了讓我們“痛并快樂著”,近些年的研究還發現,吃辣能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健康效應。比如,已經有不少研究證實,愛吃辣有助于降低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于辣椒素的刺激,可讓人體釋放更多的神經肽,舒張血管,從而起到保護心血管的作用。英國的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常吃辣的人群比不常吃辣的人群,死亡率更低。一項關于吃辣與多種癌癥相關性的研究表明,吃辣有助于降低食管癌、胃癌、結腸癌等癌癥的發病率,這可能與辣椒素能參與調節癌癥相關基因的表達有關。
此外,辣椒本身的營養價值也可圈可點。在常見蔬菜中,辣椒是有名的維生素C含量大戶。顏色較深的辣椒中還富含β-胡蘿卜素,多種抗氧化的植物化學物質、膳食纖維,是很值得推薦的健康蔬菜。同時,吃辣椒還能刺激人體產熱,提高脂肪代謝,增加熱量消耗,有助于減輕體重。
有些朋友擔心吃辣后會導致皮膚長痘(痤瘡)、身材發胖,或者影響胃腸道健康。這些現象的確存在,但如果仔細分析原因,會發現主要責任并不在辣椒的身上:1.不少吃辣后容易長痘的朋友,平時的皮膚狀況也不大好;2.辣味食物往往重油重鹽;3.經常用甜飲料配辣味美食。
從本質上來說,長痘主要和皮脂腺分泌旺盛有關。還有些朋友長期長痘是因為感染了痤瘡桿菌。這就意味著,如果食辣者的皮脂腺分泌旺盛或有基礎性皮膚疾病,食用重油重辣食物,攝入脂肪過多,會進一步影響皮脂腺分泌,導致長痘。
此外,吃辣味食物時,為了緩解口腔中的熱辣刺激之感,不少人會選擇搭配冰涼的甜飲料。殊不知高糖飲料和甜食中的糖分,也是痤瘡形成的“幫兇”之一。這主要是因為,甜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短時間內胰島素水平的迅速增高,容易令機體發生胰島素抵抗,導致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過度,并影響雄激素受體活性,使皮脂分泌增多。這樣一來,長痘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只要控制脂肪和糖分的攝入,便可做到食辣不影響皮膚。
認為吃辣容易發胖的朋友,其實是錯怪辣椒了。辣椒的脂肪含量并不高,真正讓我們發胖的一是和辣椒一起出現的脂肪,二是由于辣味刺激而令人食欲大開。無論是湖南的香辣,還是川渝的麻辣,辣味美食無不油汪汪的。用重油來烹飪辣味菜肴,可讓菜肴口味更加鮮香,并用油脂溶解一部分辣椒素,降低辣度,讓食客更容易接受其味道。這樣看起來,只要我們注意控制食用量便可做到吃辣不發胖。
辣椒對胃腸道的確有一定刺激。尤其是平時不太能吃辣的朋友,一旦辣度超過自己的承受范圍,可能會出現胃痛、腹瀉等癥狀。這是身體在努力排出辣椒素的一種表現。但要說常吃辣會導致胃病,那可冤枉辣椒了。胃潰瘍、胃炎等疾病往往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不良的飲食習慣和長期服用對胃腸道有損傷的藥物有關。本身沒有胃病的朋友,并不會因為適度吃辣而患胃病。經常吃辣后患上胃病,要考慮是否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或是存在暴飲暴食,過度食用生冷、甜膩食物等情況。
想要避免吃辣后身體出現不適,吃得既安全,又健康,應該注意下面3個方面的問題。
辣椒素對口腔和胃腸道有一定刺激。口腔潰瘍患者應避免吃辣,否則容易加重痛感,不利于潰瘍面愈合。胃潰瘍等胃腸道疾病患者應盡量不吃、少吃辣椒,以防加重病情。此外,辣椒素對肛周也有一定刺激,患有痔瘡的朋友應謹慎吃辣。患有哮喘的朋友在進食辣味食物,尤其是過辣的食物后,哮喘癥狀可能會加重,因此應盡量不吃辣。
喜歡辣味又擔心熱量超標,可以這樣做:
(1)烹調辣味菜肴時盡量少放油,減少因為吃辣而攝入過量脂肪。有朋友說,不放重油,辣菜怎么可能好吃?其實不然。盡管經典的辣味美食往往都重油重鹽,但我們在家庭烹飪時完全可以控制油脂用量,做出少油的辣味美食。
比如,您可以用小米辣等新鮮辣椒,加上鹽、醋、生抽等調味品做成蘸汁,用于涼拌菜或給主食調味。在無辣不歡的貴州,許多有名的美食都離不開辣味“蘸水”。這些蘸水中所含的油脂都很少,甚至不用放油。
(2)如果習慣做辣味菜時放較多的烹調油,則應相應減少一餐中其他菜品的用油量,將其他炒菜改為涼拌、清蒸、燉燜等方式來加工,減少總體脂肪的攝入量。
在吃辣味美食的同時,不應再吃甜食點心。不少人吃辣后為了“解辣”,會選擇吃點心、小蛋糕、冰淇淋等甜品。這些甜品往往都是高脂肪、高糖類食物。在“吃太辣了趕緊吃口甜”的錯誤飲食模式中,我們會不知不覺攝入大量脂肪和糖分。這樣一來,發胖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辣椒中的維生素C和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植物化學物質都比較怕高溫。因此,為了充分保留辣椒中的這些營養素,要避免在高溫條件下長時間加工辣椒。彩椒等辣味較低的辣椒可以生食,辣度較高的辣椒應適當縮短烹飪時間。
我們還可以利用辣椒開胃、促進食欲的優勢,用其搭配平時不太愛吃但營養豐富的食物,實現“雙贏”。比如,如果您平時難以接受雜糧相對粗糙的口感,可以考慮用辣椒來為這些雜糧主食調味,提升美味度。我家吃涼拌蕎麥面條時,會用小米辣來調味。本來不愛吃蕎麥面的家人都覺得這種面條口感不錯、清爽開胃。
如果吃得太辣,您可以嘗試采取這兩種方式來解辣。
低溫的水和食物能緩解辣味帶來的“灼熱”感,繼而降低痛感。
辣椒素是脂溶性的,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可以溶解、包裹辣椒素,讓我們的舌頭和胃腸道免受折磨。我國川渝一帶吃麻辣火鍋時搭配香油味碟,其實就是利用香油來溶解一部分辣椒素。將涮燙好的食材蘸些香油調料再入口,就不會辣到令人無法接受了。
★適當食用辣味美食不僅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么不健康,反而多有裨益。炎炎夏日,不妨用一點辣味來喚醒味覺,鼓舞我們平凡人繼續努力的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