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靖博 劉永寧
摘要:《早餐中國》是由騰訊視頻和福建海峽衛視聯合策劃且制作的大型美食短紀錄片。截止目前,該紀錄片以8.7億的播放量贏得市場與口碑的嘉譽。《早餐中國》順應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方式與更具人情味的內容表達出了美食背后的人象,讓觀眾看到因為美食所連接起來的市民生活,再度展現煙火氣里的溫暖和善良。本文將以美食微紀錄片《早餐中國》為切入點,針對它視聽語言、文化價值兩個方面剖析,探析美食紀錄片短視頻化的創作策略和發展趨勢。
關鍵詞:新媒體美食紀錄片精品化《早餐中國》
新媒體在當今社會是一個使用廣泛的詞語,也是難界定模糊概念之一。不同的領域,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人,在使用這一概念時都會有不一樣的指向。新媒體主要包括傳統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以及其他具有互動性的數字媒體形式,數字媒體技術對紀錄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技術的變革,不但給紀錄片的創作提供了新的靈感,也提供了新的表現形式和新的藝術形式。美食微紀錄片《早餐中國》是由福建海峽下電視臺和騰訊視頻聯合策劃并制作,該作品在創作中圍繞早餐、店主、顧客搭建出一家早餐店的人生百態,用鏡頭展現出了我和你身邊的人間煙火。在短短十分鐘的時間里,用最樸實的鏡頭來描繪人間煙火中具有生活質感的真實影像,表現出了平凡人樸素又熾熱的生活狀態,更重要的是講述食物背后所散發出的溫暖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出令人動容的人生百味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感悟。
一、新媒體時代美食紀錄片的“新浪潮”
自《舌尖上的中國》大熱后,美食紀錄片被重新定義,迅速進入大眾群體的視野。美食紀錄片選題素材廣泛,有市場需要和國民性,通過飲食活動來展現美食背后的風物習俗、文化觀念和哲學思想。近些年,數字媒體技術不斷發展,美食題材紀錄片呈現出短視頻化、網生化、精眾化的趨勢。
騰訊視頻打造的全新紀錄片 IP 一日之食,借助碎片化的傳播優勢,運用形式新奇、語態生動、內容多樣、節奏輕捷的特征極大地擴展了內容的傳播領域和觸達邊界,得以創新紀錄片形態和用戶聯系方式,最大程度實現用戶的積淀與保留。制作出的《早餐中國》《向著宵夜的方向》《開動吧海鮮》《沸騰吧火鍋》為首發矩陣產品,從早晨到夜晚,火鍋到海鮮,包攬用戶一天的美食風光,對美食類別進行縱向挖掘。它們區別于宏大的敘事以及情懷,更加注重的是一店、一攤、一區、一街、一城的風土吃情,以美食為引子來展現出店鋪老板的故事,普通人和美食就成了不變的框架。盡管這些微紀錄片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是創作者還是會精心的去講述店鋪老板與食客們的人生百味。騰訊視頻打造的一日之食 IP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國》從主題到結構的龐大,“后舌尖”時代的美食紀錄片整體開始走向“短而精”的路途,垂直化、分眾化、短視頻化成為趨向。
二、別具一格的視聽語言
語言是任何藝術都不可或缺的表現元素,我國紀錄片創作伴同著創新理念的革新和數字技術設備的進步,經歷了無聲紀錄片向早期的畫面搭配解說詞這種模式的發展,再到現在的豐富多彩的語言敘事方式,同期聲、微距攝像、航拍等多種形態敘事語言的融入讓紀錄片的敘事更具吸引力,帶給觀眾的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享受。作為一部美食紀錄片,《早餐中國》系列運用畫面和聲音的絕妙搭配為觀眾帶來了多維感官的共鳴體驗,形成了內蘊豐富的敘事語境,表達出極具實質張力的美學意蘊。
(一) 精致的視覺畫面
食物是美食紀錄片的主角,《早餐中國》運用了大量的特寫鏡頭和快節奏的剪輯制作讓人產生垂涎三尺的同時還能得到審美活動的愉悅感。該紀錄片除了常規的鏡頭外,在拍攝食材時,還采用了微距攝像深入到了食物內部。微距攝像可以把很普通的場景拍成戲劇性的場面,不但增加了鏡頭的奇觀性,還給與了觀眾不一樣的視覺體驗。《早餐中國》第三季第二十二集《淄博豬頭肉煎餅》,通過微距攝像展現豬頭肉煎餅所需要的的調味料,展現出了調味料的顏色和質感,鏡頭不斷地向前延伸,仿佛一直在美食世界中漫步。
人物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角,也是講好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當把鏡頭對準美食的同時,導演更是把觀眾的視線引導到制作早餐的店主和絡繹不絕的食客。主人和食客是普通人,就像許多人一樣。制作食物的主人的畫面和用餐的畫面從側面顯示了食物的美味。例如《早餐中國》第三季第二十七集《安徽淮南·牛肉湯》利用近景鏡頭和特寫鏡頭記錄了一個大口嗦粉甚至不放過掉落在桌子上的粉絲,嫻熟、一氣呵成的動作讓人笑不可抑的同時好奇牛肉湯到底有多么的誘人。
(二) 精彩的視覺層次
“網生”是《早餐中國》的特別之處,也是它口碑爆棚的重要因素。在2020年騰訊視頻年度指數報告顯示,觀看騰訊視頻紀錄片欄目的90后00后受眾比例高達75%,根據當下的環境現狀,《早餐中國》以及《向著宵夜的方向》等微紀錄片都選擇了“網感化”的表述方式,用年輕化的形式來包裝簡樸的畫面。
在視覺層面,創作者不僅通過美食來講述美食背后的人物,還使用生動活躍的花字講述故事,補充畫面信息的同時增添了較強的趣味性,不再像以往的傳統紀錄片需要大量的解說詞來闡釋信息,花字特效效果顯著,是很好的嘗試。《早餐中國》的風格相對統一,以動感的白色文字和熱門卡通為主要特征,在不影響講述故事的情況下也增強了畫面效果。例如第三季第一集《山西蔭城·豬湯》,導演問到豬湯老板李春生跟老板娘李秋珍是因為什么在一起的,老板李春生害羞地回答“豬湯”,與此同時畫面中出現花字”愛情”,展現出了老板李春生的內心想法。
(三)精妙的音樂符號
首先,聲音是構建場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早餐中國》十分重視聲音的呈現,大火烹煮豬湯的“咕嚕”聲、食客嗦豆腐腦的“呲溜”聲、店內嘈雜的交流聲、老板娘沖廚師的“喲喊”聲……將各種各樣平常被忽視的聲音放大,成為觀眾“融入”場景的切口。聲音不但能夠服務于視覺畫面,還能獨自發揮作用,《早餐中國》經常在開頭部分,畫面未出現時,就聽到老板早起開店門的聲音,觀眾在腦海中自動補充畫面,增強觀眾對美食的窺視欲和好奇心。
其次,《早餐中國》在聽覺層面上經常會運用動感的背景音樂和音效搭配老板的自然實在的動作、表情畫面,切到好處地展示出人物的狀態。《早餐中國》第三季第六集《安徽亳州·牛肉饃》老板李偉制作牛肉饃時說道“我是做牛肉饃的,李氏祖傳牛肉饃”,老板再切割牛肉饃時的畫面搭配上輕松歡樂、動感十足的 BGM,讓觀眾以一種愉悅的心情跟隨主人公的動作,仿佛身入其境地感受到人物對切割牛肉饃的自信和嫻熟。
最后,音樂可以填補畫面之外的訊息,幫助視覺畫面去表達故事內容,表達人物真情實感等。雖然微紀錄片時長只有十分鐘左右,但是音樂也是重要的信息源。每一集的片尾都有一個固定的環節:“每個店主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樂曲。”大部分歌曲都是20世紀而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既是店鋪老板的青春回憶,也是對全片內容的隱喻。例如《早餐中國》第三季第二十二集《淄博·豬頭肉煎餅》老板劉增憲的單曲循環是女兒情,兒子在外地上班,嘴上說讓他在外面闖,不讓他回家,但內心非常的想念自己的孩子,期待和隱忍,都是對子女的愛。
三、煙火氣下的人文情懷
市井煙火,尋常生活,最能夠撫慰平凡人的思想了,看的是早餐,品的是人生。《早餐中國》這么受歡迎的重要一點是其充滿煙火氣的紀實感,平民百姓生活就是它的主題內容。這里沒有尋常百姓不可企及的美味佳肴,而是將觀眾的視線拉回到最樸實的生活中去,無需仰慕,這就是最真實的生活。《早餐中國》選取的大多數餐館都藏在街頭巷尾中,因為這里最富有市井生活的氣息。《早餐中國》的“煙火”不僅體現在內容和形式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引發人們對美食文化和美食背后生活哲學的討論,從而引起共識。
(一) 美食中的風土人情
各鳳各俗,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每一個地區都有著獨有的自然風光,自然也就養育出了不同的人,中國南北差異巨大,各個地區都有獨特的早餐文化,有些地方的美食早餐更是當世無雙,作品摒棄了奢華的早餐廚房,而是走進尋常百姓的早餐餐桌,探索早餐所蘊藏的風土人情:
一是制造風土場景來引發觀眾群體濃厚的思念家鄉情節。例如《早餐中國》第三季第一集《山西蔭城·豬湯》通過連續的幾個空鏡頭銜接在一起,介紹山西蔭城的秀麗風光,并且利用跟鏡頭穿過大街小巷,展示出濃厚的市井氣息。《早餐中國》每一期的片頭都會是快速切換幾個空鏡頭簡潔的展示一下當地的人文地理風景,使觀眾沉浸在當地環境中。美食的背后是當地的習俗和對家鄉的印象。
二是一個廣泛的跨區域地區,展示了多民族美食的當地特色菜。《早餐中國》第三季不但介紹了不同地域老百姓的飲食活動和風俗習慣,還凸顯出了少數民族的早餐風格,比如河南靈寶的石子饃夾涼粉,山西大同的“刀削面”安徽淮南的牛肉湯,臺南的無刺虱目魚蓋飯等。《早餐中國》在有限的時間里展示出了中國不同地域的早餐特色,讓觀眾懷抱著好奇與欣喜來感受一個個飽含靈感與聰敏的美食技藝。
(二) 早餐店的人生百態
生活是炙熱的。《早餐中國》每集的前半部分圍繞早餐美食展開,使用快節奏的剪輯顯示早餐店的美食生產過程和業務狀況。每個小店鋪都是炙熱的縮影,真實記錄了老板與食客互相交流,展現不同地域的生活態勢,并利用人物之口表達獨特的中國飲食文化。
生活是緩慢的。每個情節的最終的剪輯節奏變得溫和。導演通過鏡頭聚焦早餐店背后的普通百姓。他們的背后是生活的歡樂,悲傷和快樂,以及暴風雨過后的生活哲學。通過“每個老板都有自己的單曲循環”這個固定的鏈接使觀眾逐漸進入老板及其家人的內心世界。
當不善言辭的老板濱哥和濱嫂談起開店的辛苦和兩個人的相互扶持時響起馬修·連恩的《布列瑟農》,嫻熟的音符與同甘共苦的真情實感使觀眾深受感觸;老板袁龍飛和妻子薛寒因為內疚于很少有時間陪伴孩子玩耍對著鏡頭哭著說道“我們一般過年才回來,等她上三年級的時候吧,想著小孩大了嘛,接回來,回來想抱一下,不讓我抱,心里可難受了”,讓人情不自禁感慨“留著口水開始,含著淚水結束”;老板韓賽因為要繼承家里店鋪的產業很早就不上學了,導演問他當時是在一中上學啊,是河間最好的中學,為什么不去上學了,面對鏡頭他說“想著以后還是要繼承家業,父親年紀也大了,應該懂點事了,索性就放棄了”。《早餐中國》以最簡單的語言和最簡潔的畫面引導觀眾思考生活的真實含義和生活理念。
(三)市井中的平民視角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大多數對付飲食,會吃但是不會做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便利的外賣與餐飲消費沖淡了傳統家庭對于飲食創造的儀式感。《早餐中國》系列重新喚醒了人們對于傳統家庭飲食的重視,通過“早餐美食”這個話題重新拉回到了人們面前。通過平民化的視角關照普通人的生活,利用各個地域的早餐情懷,思念家鄉這種中國傳統的話題,拉近了和觀眾的心理間隔和融入感。通過群像化的敘事編排,將社會價值觀、自然生態與社會文化混合到對早餐的展現中,喚醒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生活的態度。平民化視角所表達出的人文關懷不但能夠體現在拍攝者對于紀錄片中的人們,也是對普羅大眾的關懷。
《早餐中國》美食紀錄片創作之初,就是向引領大眾重新過一次“平民生活”。貴州羊肉粉、長沙的米粉、西安的肉丸胡辣湯、武漢的熱干面、成都的龍抄手……這些美食帶著濃厚的地方特色,大多數保留了其固有的品味和風格,而且并不過分美麗。這些小店鋪大部分都是當地人,他們很喜歡做小生意,食客自然而然也是精通本地特色早餐的熟客。在《早餐中國》計劃中,有一些老板對用餐者的口味很熟悉,有一些用餐者站在店鋪旁邊喝著湯,還有一些食客用方言和老板們在開玩笑。無論是早餐,老板還是食客,該片都能營造出堅實的“平民生活”。
平民視角和早餐美食,這種親民的紀錄片題材觀眾喜歡,傳播效果更佳。對于紀錄片的創作者來講,《早餐中國》系列實現了傳播者的價值訴求。對于受眾來講,在豐厚娛樂生活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傳播者價值傳遞。新媒體時代,依托互聯網的優勢,在數據累積和分析的基礎上,深入觀察受眾的需求,參照《早餐中國》成功案例,不斷探索短視頻與紀錄片的結合,開辟出紀錄片發展的新航道。
四、結語
近幾年,中國紀錄片的成績蒸蒸日上,受眾在物質豐富之后,轉向對精神上的尋求,在文娛至上之后,轉向對人文情懷的崇敬,這也正是紀錄片不斷發展的基石。從央視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開始,紀錄片逐漸突破傳統紀錄片的束縛,以更加貼近平民生活的內容,通過敘事手段、視聽語言以及傳播策略上的轉變,來適應當下的互聯網境況。騰訊視頻通過對新媒體用戶的研究,聚焦在“早餐”“宵夜”“火鍋”和“海鮮”這些被大家視若無睹甚至司空見慣日常用餐對象,將地域文化、風土人情、生活狀態等融合在一起,利用短小精悍的方式,在新媒體時代探求出的改進形式,不但為整個紀錄片行業提供了參照,而且也值得每個中國的紀錄片從業者深思。
參考文獻:
[1]葉思敏,葉大揚.從早餐看見生活——《早餐中國》全案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0(9).
[2]趙鵬程.撩動心神的影音魅惑——淺析《早餐中國》第二季的創作手法[J].當代電視,2020(9).
[3]王嬋.新媒體環境下美食紀錄片的制作與傳播創新路徑研究——以《早餐中國》為例[J].傳播力研究,2020,4(8).
[4]趙晨雪.短視頻背景下微紀錄片創作的突圍與創新——以《早餐中國》為例[J].新媒體研究,2020,6(13).
[5]蔡雨玲.融媒體視域下美食紀錄片的短視頻化探析——以《早餐中國》為例[J].視聽,2020(2).
[6]馮梅.用戶視角下短視頻創作的時代性與創新性——以《早餐中國》為例[J].東南傳播,2019(4).
[7]謝瑩.感受美食類紀錄片傳遞的人文情懷——以《早餐中國》和《宵夜江湖》為例[J].聲屏世界,2020(14).
注: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建黨一百周年獻禮影視劇革命先驅形象塑造研究》(編號 SJCX21_111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