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越峰
近年來,松江區積極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稻米和生豬兩大農業主導產業發展,不斷完善家庭農場經營機制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糧食和豬肉的主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基本形成了適應特大城市郊區的優質主要農產品生產的都市現代農業產業化體系。
2007年起,松江區探索發展糧食生產家庭農場,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種養結合和機農結合家庭農場,并取得了在我國農村土地統分結合基礎上,實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家庭農場的規模效益得到顯現,寫入了2013年的中央1號文件,也成為2020年《上海市促進家庭農場發展條例》立法原發地,成為推進鄉村振興、實現產業興旺的典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至2021年底,全區共有家庭農場844戶,經營面積13.4萬畝,占糧食生產面積90%,戶均經營面積158.2畝。
一是松江家庭農場模式提供了農地“三權分置”的成功樣本。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土地所有權屬于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將承包土地統一委托給村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規劃,將土地擇優流轉給想種田、能種田、會經營的本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農戶)經營家庭農場,流轉出土地方的農戶獲得穩定的流轉收益,流入土地方的家庭農場經營戶獲得穩定經營,按照合同經營土地,有利于經營者穩定隊伍、提高生產經營技能素質。目前松江區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頒證發放率達到100%,流轉率達到99.9%。
二是松江家庭農場模式推進了都市現代農業發展。松江是上海國際性大都市郊區。通過發展家庭農場,改變了土地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方式,將土地、勞動力、農機等生產要素適當集中,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松江家庭農場從2007年初的糧食種植兼業戶4900多戶,縮減到目前的844家。全區農業生產力持續提高,農民從兼業狀態變為職業農民,有力推進了糧食生產的專業化進程。組建家庭農場后,松江區糧田由本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規范種植,改變了過去外來戶不規范種植、掠奪性經營的情況,對保護基本農田作用明顯,有效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
一是松江家庭農場模式加速優質稻米產銷體系構建。2021年,全區水稻種植面積15.03萬畝,畝均產量586.2公斤,位列全市第一。全面完成市下達糧食穩產保供任務,松江區作為上海唯一區,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稱號。松江大米作為上海首個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大米品牌,由區農業技術部門自主培育的“松早香1號”“松香粳1018”近年來先后獲得上海地產優質國慶大米評比金獎、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第十六屆中國國家農產品交易會金獎產品。2019年又獲得第二屆全國優質稻(粳稻)品種食味品質鑒評金獎等榮譽,品牌知名度顯著提升。這主要是:一方面重點加強了水稻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建設完成1個區級、3個鎮級水稻良種繁育基地,繁種面積達1800畝。成立松江區水稻研究所,成功選育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質水稻新品種“松早香1號”“松香粳1018”,已成為上海市極具影響力的優質稻種。水稻綜合機械化水平已達到97.9%,成為全國第一個全面推廣普及水稻穴直播機械化技術的區縣,并被農業部認定為“全國首批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積極調整調優品種結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區自主培育的優質品種水稻面積持續擴大,從2009年的500畝,發展到2021年的7萬畝(占全區水稻種植面積的47%),松江優質稻米發展初具規模。采取統一供種、統一培訓、統一防治、統一收割、統一烘干、統一加工的方式實行標準化生產,基本形成了“產、加、銷”一條龍的松江大米全產業鏈發展體系。組建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推動優質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培育優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聯合體簽約帶動家庭農場,實行分工協作,利益聯結共贏機制,形成“抱團發展”態勢,促進“賣稻谷”向“賣大米”轉變。2021年全區11家聯合體簽約帶動家庭農場487戶,營銷帶動種植面積3.4萬畝(占全區優質稻面積的50%),平均售價5元/斤,畝產值在3300元左右,比常規稻種植收益翻一番,營銷帶動能力顯著提升。
二是松江家庭農場模式促進優質生豬產業鏈構建。2008年在糧食家庭農場發展的基礎上,開始試點推廣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生態養豬模式。開展了規模豬場標準化建設,養殖、防疫、環保等設施不斷提升,生豬養殖持續穩定,生豬產業已成為松江區現代農業發展的主要產業。2021年,全年累計出欄生豬11.6萬頭,位于全市前列。松林豬肉成為滬上首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的生豬企業,并獲得“第十四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通過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連接,實現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生態養豬模式。以“種養結合、適度規模、規范養殖、生態平衡”為主線,有序推進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建設。充分利用龍頭企業上海松林食品集團自身優勢,由龍頭企業實施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收購,形成“公司+家庭農場”的肉豬生產養殖基地。目前,全區有種養結合家庭農場91戶,每個家庭農場全年可飼養肉豬1500頭,形成年上市15萬頭的生產規模能力。2019年被選為全國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優秀案例。探索建設智能化樓房養豬,實現養豬產業高效能。建成上海松林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葉榭鎮種豬場(一期)智能化樓房式豬舍,占地71畝,新建設施裝備配套齊全的現代化鋼結構樓房式(四層)養豬場,為上海市第一家樓房養豬項目。投產形成存欄能繁母豬4800頭、年出欄仔豬12萬頭的生產能力,形成集約化養殖、智能化管控、綠色環保的現代生豬繁育模式。
一是持續加強農田設施建設。從2008年以來累計建成高標準糧田13.5萬畝(占全區糧食種植總面積的90%),涉及水利灌溉設施、機耕道、耕地整治等投資達5.13億元(年均投入3660余萬元)。
二是實行豬糞尿和秸稈粉碎生態還田。種養結合家庭農場畜禽糞污通過發酵還田方式開展資源化利用,對增加土壤肥力作用明顯,種養結合家庭農場化肥施用量折純氮減少30%,實現農業“內循環”,做到用地與養地相結合。2020年,松江區被農業農村部選為全國12個畜禽糞肥還田利用試點縣之一。實行水稻秸稈全量粉碎還田,每年實施面積15萬畝,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培肥土壤地力。
三是創新耕地質量保險。2018年松江區在全國率先推出首個耕地地力指數保險,通過對耕作層厚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兩項核心指標進行檢測評價,增強家庭農場保護耕地的責任心、積極性,將保險的“逆向賠付”轉變為“正向激勵”,建立耕地保護的長效機制。投保家庭農場504戶,投保面積達7.6萬畝。2021年共完成近1800個點位的檢測工作,根據中期檢測與初始檢測的數據對比,耕地質量提升明顯,共計發放獎勵資金1045.6萬元,實現家庭農場保護耕地由被動向主動的轉變。
堅持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成功創建全國水稻病蟲害綠色防范示范縣。一是推廣綠色防控技術,應用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減少了化肥農藥施用量,有效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2018年至2020年,全區耕地畝均化肥使用純量減少12.4%,水稻每畝減少施藥10.35%。二是推行“一茬一養”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優化作物茬口布局,秋播由“麥子、綠肥、深翻三三制”輪作改為“一茬一養”,進一步培肥了地力,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三是推進農產品綠色認證,積極構建綠色安全評價標準,整建制推進水稻綠色認證,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率達47.5%,位居全市第一,2019年被列入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創建單位。
一是加強指導培訓,每年農技部門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現場技術指導,全程跟蹤服務。二是實行農資配送,擴大農資連鎖經營覆蓋面,建立14家農資超市門店,種子、農藥、化肥等生產資料統一配送到戶。三是開展信息服務,區農業農村和電信部門合作建立農業大數據信息平臺,為農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時提供氣象、植保、市場、價格等各類信息。四是加強農機服務,完善農機4S店綜合服務管理系統建設,提升農機專業保養、維修、評估、處置等服務能力。全區配置機農互助點76個,作業覆蓋全區14.2萬畝,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9%。五是完善加工設施,已建成2800噸日烘干能力稻谷烘干設施、5個優質大米加工基地、5000噸稻谷低溫儲存倉庫,有效緩解高溫梅雨季節貯存難題,保證常年供應新鮮大米。
讓農民擁有“體面的收入”,過上“體面的生活”,使農業成為“體面的職業”。家庭農場經營收入從剛開始戶均4.6萬元提高到目前的15.9萬元,畝均凈收入從460元持續提高到998元,參加優稻米產業化聯合體的家庭農場比普通家庭農場每畝增加收入350多元。自2015年探索開展了老年農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權換保障的做法,每人每月從86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2126.58元。2018年起,出臺了家庭農場經營者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醫療保險政策,通過區財政對家庭農場經營者進行社保補貼,補貼金額每人每年約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