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玉穎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內而言是戰略轉型,對外而言是國際責任。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下簡稱“雙碳”)工作”,“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農業就是一個巨大的碳匯系統,是全球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它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5%。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約占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7%。這些數據表明,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會破壞生態環境,進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因此,農業發展需要向低碳模式轉型,尤其在推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方面更為迫切。農業低碳發展研究,有利于促進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實現“雙碳”以及保護生態環境。
在逐步摸索低碳農業的過程中,中國農業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一套模式,生態農業(ECO-agriculture)就是結合了中國地域特點的產物,是我國低碳農業的主要模式,不少地區還在此基礎上結合了當地特色,形成獨有的生態農業模式。由于生態農業模式的逐步成熟,解決農業碳排放問題也有了新的進展。
生態農業是相對石油農業提出的概念,通過適量施用化肥和低毒高效農藥等,突破傳統農業的局限性,但又保持其精耕細作、施用有機肥、間作套種等優良傳統。生態農業綜合考量現代生活方式和現代生產方式,在適應中改造自然,強調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態經濟效率,將鄉村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生態經濟綜合優勢。
生態農業經過20世紀70年代的摸索,到90年代初期,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收益模式。我們所熟知的有:北方“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南方“豬—沼—果”生態模式、草地生態恢復與持續利用模式等有機廢物多級綜合利用的模式。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但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環境仍然十分嚴峻,如何切實破解農業生態治理難題,實現農業生態治理現代化,是當前必須認真研究和深入探索的重大課題。近年來,中國大部分農村地區逐漸探索和推廣了新型低碳農業發展模式。八桂田園產業園通過減少園區原料的投入如沼氣液和食用菌渣,從多方面增加凈效益;撫州市廣昌白蓮產業園對白蓮進行深度開發利用,不僅提高了白蓮自身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蓮農的收入,還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荔香花?!鄙鷳B園區以場中的菜葉和芍藤為飼料,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
研究表明,農業生產活動本身就是溫室氣體排放的過程,農業生產加工的碳排放就要比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更高。農業直接的碳排放主要來自農業種植的化肥使用和畜牧業的排放,排放較大的是CO2和N2O,以及反芻動物腸道發酵產生的CH4。
“十三五”以來,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保證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的基礎上,聚焦農村生物質能開發利用、農林牧復合資源化利用、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等重點工作,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節能降碳,取得顯著成效。國家為鼓勵規模養殖場、養殖戶建設沼氣池,提供了許多優惠條件,現年產氣14億立方米,規模養殖場利用這些沼氣,可以節省一些能源消耗,多余的沼氣還可以用來發電,同時形成秸稈打捆直燃、沼氣集中供氣、生物天然氣分布式門站等市場化運營機制,為農村地區提供清潔用能。因地制宜推進秸稈覆蓋還田、碎混還田和有機肥還田等技術,不僅改良了土壤還增加了農作物產量,甚至改善了根系的生態環境。與此同時,大力推廣秸稈固化成型燃料、打捆直燃、沼氣/生物天然氣、熱解氣化等技術,全國秸稈燃料化年利用量5700萬噸,可以作為農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材料、燃燒后的火土灰可以還田做肥料。截至2020年底,全國秸稈總量8.56億噸,可收集量7.22億噸,已利用量6.33億噸。秸稈從曾經“偷偷焚燒”到現在“舍不得燒”,社會各界都在加快秸稈高值化利用研究,并實現有效成果。
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促進農業固碳增效”,表明構建低碳農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準確把握我國當前生態農業發展現狀可以為我國農業低碳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依據和參考。同時,厘清我國農業碳排放現狀是理性分析現階段農業低碳發展瓶頸和研究設計相關制度體系的重要基礎。
在“雙碳“目標的戰略背景下,農業的低碳轉型勢在必行。但由于農村的技術儲備不足,相關的制度體系不健全,農業結構調整壓縮了農業減排固碳空間,農業碳排放測算和監測缺乏基礎數據支撐,以及農民本身的低碳意識遠低于城市居民,種種問題嚴重阻礙著農業低碳化轉型。
我國傳統農業廢棄物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環境污染破壞嚴重、土地貧瘠現象頻發等現實難題,需要科學技術來解決。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實現農業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目前我國減排固碳新技術、新產品整體發展速度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我國前沿科技應用推廣不足,科技進步對農業發展的貢獻需要提升。其中前沿信息技術領域,比如農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還不成熟。同時由于研發水平低,專業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新,許多研究成果無法轉變為農業生產力,仍然處于試驗階段,而部分發達國家的相關技術已經進入產業化階段,因此制約了農業低碳發展。
在農業低碳轉型的過程中,碳排放數據核算至關重要。2021年7月,全國碳市場首例碳排放數據造假案例曝光,此后各地碳排放數據核查發現多起數據造假事件?!疤己瞬閿祿粶蚀_直接影響科學決策的出臺,同時數據造假行為影響碳市場的公平性,不利于‘雙碳’目標達成。”由此可知,我國有關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還不健全。而且我國推動農業低碳發展需要統籌兼顧鄉村振興、生態文明等戰略目標,與發達國家相比難度更大。涉及農業低碳發展方面的現有條文,也存在著操作性不強和實施落地困難的狀況,難以形成對農業各生產經營主體污染排放行為的有效監督。各部門的政策協同性也有待進一步加強,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評價標準和規范須明確。
農民是能源生產者又是能源消費者,鄉村有7.1億左右農民,但我國的農民整體素質不高,他們中大多數還保留著傳統觀念,沒有認識到農業低碳的重要性,不會使用科學的方法,在生產過程中過分追求生產而忽略了資源的循環利用,破壞了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低碳農業技術投入成本很高,然而收益利潤時間長、風險高。所以農民不愿意冒風險嘗試,更沒有能力承擔損失,所以整體參與積極性不高,進而也沒有養成低碳的生產生活習慣。
“低碳轉型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鞭r業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領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擔當者”的角色。推進農業農村領域“雙碳”,不僅是加快農業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亦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應該繼續給予其足夠的重視,由此提出以下建議。
“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夠未立先破”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為科學有序推進“雙碳”工作給出的方法論,所以科技創新是實現農業低碳發展的根本出路。當前我國亟需構建農業技術創新體系,其核心就是農業技術網絡的構建。要有專門的機構和組織來研究開發、傳播、應用和服務農業技術,圍繞農業低碳發展的重點領域,推進要素投入精準減量,提高農業低碳發展的效率。同時要大力培育農業專業化人才,將更多教育資源向綜合性農業類專業傾斜,培育復合型農業人才。二者結合,建立起一個有創新可持續的科技支撐體系。
政府在推動低碳農業發展中扮演著核心的角色。政府需要加快制定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將其統籌安排、整體推進。盡快出臺農業農村“雙碳”發展規劃,為農業提供獎勵和補貼,推動溫室氣體排放量測算標準建立,同時加強司法配套,公布典型案例,以案釋法,使“雙碳”理念深入人心。
農村的低碳發展離不開農民的廣泛參與,因此,建議引導農民積極參與低碳行動,千方百計激發農民的創新創造熱情。所以在開展農業低碳建設工作時要始終從農戶的角度出發,才能發揮農民的主體性。主要需要加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將農戶和各個平臺的宣傳相結合,向他們介紹農業低碳的基本概念及發展的必要性,使他們自覺樹立低碳發展的意識。創建先進評選等激勵機制,提高農民參與低碳農業的積極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