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鎮,朱滿華,彭天忠,萬 青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科,江西 南昌 330000;.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外科,江西 南昌 330000)
膝骨性關節炎(KOA)是一種好發于中老年人最常見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據統計隨著人口老齡化來臨,KOA會成為影響老年人運動與慢性致殘的首要原因之一[1],是導致社會人群功能殘疾、造成經濟損失和影響社會發展的主要疾病之一。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學者開始重視膝關節周圍軟組織的損傷與修復的關系[2],并提出了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產生軟組織的損傷,從而導致膝關節周圍骨骼肌力學不平衡,造成膝關節骨與骨的軟組織磨損[3],膝關節周圍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是形成膝骨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4]。本研究對50例符合KOA診斷的患者進行紅外熱像檢查,探討針刺滅活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對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及膝關節周圍溫度特征的變化。
1.1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本院康復科診治符合膝骨性關節炎患者50例為研究對象。男24例,女26例,年齡40~70歲,病程1~3年,收集患者針刺滅活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前后WOMAC評分,以及干預前后膝關節周圍紅外熱成像溫度差異。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治療方法
1.2.1紅外熱成像操作方法:采用短焦距非制冷遠紅外熱像儀(DH-2010-A)掃描膝關節周圍溫度經過計算處理后,測量找出所有患者局部高溫,并在高溫所在肌群區域內尋找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并做好標記。溫度由高到低對應的顏色依次是白、深紅、紅、淺紅、黃、綠、淺綠、淺藍、深藍和黑色。
區域劃分及測量:按照膝關節解剖結構、疼痛多發的位置,并結合文獻中對于膝關節周圍紅外熱成像檢查測量的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膝部正位九分法(見圖1),即以髕骨上緣、下緣分別作水平線,以內側緣、外側緣分別作垂線,四線相交將膝關節正位圖分為九個區域。下方橫線與兩豎線交點區域即為雙側內外膝眼區域,上方三個分區:內側區域為股內側肌肉的起止點,中間區域為髕上囊的位置及股中間肌的起止點,外側區域為股外側肌的起止點。中間三個分區:內側為髕骨內側支持帶、內側副韌帶、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交叉融合的區域。中間為髕骨;外側為髕骨支持帶、外側副韌帶融合的區域;下方三個分區:內側為脛骨平臺、側副韌帶,縫匠肌、股薄肌、半腱肌組成的鵝足滑囊的部分區域;中間為髕韌帶及其滑囊區域;外側為脛骨平臺的外側及側副韌帶的區域。

圖1 膝部正位九分法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尋找標準:肌筋膜疼痛觸發點主觀定位通過3個主觀診斷標準:①明確的肌肉壓痛點、肌肉疼痛點處可觸及緊張帶或收縮性結節;②每個肌的痛點(觸發點)伴有它特征性的牽涉痛,深壓可引發牽涉痛;③快速觸壓和針刺觸發點可引發局部抽搐反應。
針刺操作方案:根據紅外熱成像技術在溫度異常區域內肌群尋找對應肌筋膜疼痛觸發點進行標記,局部安爾碘消毒標記點后,針刺滅活各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操作時,用左手壓住觸發點上的皮膚,快速刺入并來回穿刺引發肌肉的局部抽搐反應,即局部肌肉跳動。針刺每周2次,5次為1個療程。
1.2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患者膝骨性關節炎WOMAC指數評分,分值越低說明膝關節功能越好、病情越輕;分別檢測治療前和治療后膝關節髕骨周圍溫度變化差異。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及秩和檢驗。
2.1患者治療前后WOMAC疼痛評分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WOMAC疼痛評分與治療后比較,治療后WOMAC疼痛評分(7.02±0.94)與治療前WOMAS疼痛評分(14.20±1.21)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患者治療前后WOMAC僵硬評分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WOMAC僵硬評分與治療后比較,治療后WOMAC僵硬評分(4.82±2.09)與治療前WOMAC僵硬評分(10.0±4.11)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患者治療前后 WOMAC 近期關節日常活動評分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前WOMAC僵硬評分與治療后比較,治療后WOMAC近期日常功能活動評分(21.20±2.74)與治療前WOMAC近期日常功能活動評分(41.12±4.51)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患者治療前后膝關節髕骨周圍溫度變化:針刺滅活肌筋膜觸發點前,雙膝側小腿髕骨區、上內區、上外區、鵝足囊、內副韌帶外副韌帶、內膝眼、外膝眼高溫,治療后,雙膝髕骨周圍溫度降低,見圖2;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治療前髕骨周圍紅外溫度進行比較,結果顯示:F=9,371,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采用配對t檢驗,對患側治療前髕骨周圍紅外溫度與治療后進行比較。結果顯示:患側髕上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髕骨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髕骨上內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髕骨上外區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鵝足囊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內側副韌帶紅外溫度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患側外側副韌帶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內膝紅外溫度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患側外膝眼紅外溫度紅外溫度干預前后相比P=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圖2 之后前后膝關節髕骨周圍溫度變化

表1 治療前后紅外溫度變化比較
膝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退變和軟骨下骨改變、骨贅形成為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關節疾病[5]。本研究通過紅外熱成像技術評價針刺滅活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對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髕骨周圍紅外熱成像特征及臨床療效,將療效和評估有效的結合,實現療效和評估的無縫銜接。
肌筋膜疼痛觸發點(MTrPs)是骨骼肌肌肉觸摸到一個疼痛結節和繃緊肌纖維痙攣帶,觸壓時疼痛可加重、局部肌肉顫搐以及可引起遠處牽涉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肌筋膜疼痛觸發點產生骨骼肌內痙攣肌束已被證實,同時這種痙攣條索往往造成肌肉起止點處應力集中從而引發局部力學性疼痛,造成特發性的慢性骨關節炎或疼痛[6]。研究表明滅活膝關節周圍肌筋膜疼痛觸發點是膝骨性關節炎保守干預方案的關鍵,張輝等[7-8]認為滅活膝關節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可有效控制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疼痛,并避免不必要的膝關節內手術;同時Bricca等[9]發現對膝關節周圍存在MTrPs的區域進行相同的物理治療,其恢復程度高于常規物理治療。本研究也發現針刺滅活膝骨性關節炎患者膝關節周圍MTrPs后可以降低膝關節炎患者WOMAC疼痛、僵硬、日常功能活動評分,說明針刺滅活MTrPs可以提高膝骨性關節炎患者活動能力。
多項研究指出針刺滅活MTrPs后可以改善局部供血及血含量,Ohkubo等[10]針刺斜方肌肌MTrPs后發現局部的氧含量及血流量得到增加。Hsieh等[11]發現針刺滅活MTrPs后可以加快血管生成、舒張及缺氧狀態下葡萄糖代謝改變,同時發現骨骼肌在受損組織中線粒體密度和體積的變化。膝關節股內收肌、股直肌、鵝足腱、股直肌等周圍相關運動肌肉均止于髕骨周圍骨結構,膝關節周圍軟組織力學失衡往往導致局部附著處出現無菌性炎癥及供血及血含量異常。紅外熱成像是通過對患者身體表面及熱區溫度進行檢測、記錄形成可視化圖像[11]。本研究基于紅外成像原理,評估檢測膝關節周圍髕骨溫度變化,通過四線相交將膝關節正位圖分為九個區域,分別為髕上囊區、髕骨區、上內區、上外區、鵝足囊、內副韌帶、外副韌帶、內膝眼、外膝眼。結果顯示:膝骨性關節炎治療前髕上囊區、髕骨區、上內區、上外區、鵝足囊、內副韌帶、外副韌帶、內膝眼、外膝眼各區域溫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膝骨性關節炎紅外溫度的分布具有差異,這可能與膝關節不同區域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形成導致局部無菌炎性反應、氧含量及血流量程度不同導致局部能量聚集差異所致有關。同時研究結果還發現針刺治療后膝關節周圍溫度低于治療前,針刺滅活肌筋膜疼痛觸發點可能通過改善膝關節筋膜力學平衡提高周圍血液循環,促進氧代謝調控了局部的溫度。
綜上所述,針刺滅活MTrPs能夠能明顯緩解膝骨性關節炎疼痛的癥狀,同時可以改變膝關節周圍紅外熱成像溫度。臨床醫生將查體與紅外溫度的變化相結合,辯證分析可作為膝關節疼痛的緩解提供客觀的評價依據。但如何更加直觀、準確地了解膝骨性關節炎的MTrPs與紅外溫度的分布規律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