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毅,徐谷根,陳萬紅,李求實,曲宏達,陳 波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廣東 廣州 507;.湘雅博愛康復醫院,湖南 長沙 4000;.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廣東 廣州 5055)
勃起功能障礙 (ED)定義為無法達到和/或維持足以進行令人滿意的性交的勃起,是一種常見的男性性功能障礙,引起勃起障礙的原因包括器質性和心理性兩大類[1]。此外,有研究提出內分泌途徑對勃起功能障礙起到一定的作用,與其代謝綜合征密切相關[2]。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是糖尿病男性的常見并發癥,已被證明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負面影響,且老少皆可發病。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的ED發生時間往往提前10~15年,且病情較重,與生活質量差和治療反應差有關[3]。干針療法目前在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肌筋膜疼痛,其是由細絲狀針穿透皮膚,從而刺激肌肉、肌筋膜疼痛點和結締組織,以緩解疼痛,恢復肌肉功能[4]。針刺治療目前已成功地作為遺尿癥、膀胱不穩定和男性不育癥的主要或輔助療法[5],但是目前干針治療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應用報道較少。故本研究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加之干針療法,以觀察新的治療方法對因2型糖尿病植物神經病變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其血清睪酮水平、陰莖血流的影響。并評價其安全性,為臨床治療提供方案參考。
1.1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2月~2021年8月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內分泌科治療的60例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常規藥物治療聯合干針療法)和對照組(常規藥物治療)各30例。研究組患者平均年齡(50.98±4.62)歲,平均體重指數(BMI)為(24.72±3.82)kg/m2,平均病程(8.61±4.08)個月。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51.67±5.11)歲,平均BMI(25.36±3.75)kg/m2,平均病程(8.49±3.98)個月。兩組患者年齡、BMI、病程及居住地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受試者均自愿參加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②年齡20~70歲;③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按照1999年WHO關于糖尿病分類及診斷暫行規定標準明確診斷為2型糖尿病[6]或既往已于正規醫療機構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④符合勃起功能障礙的診斷標準,按照國際勃起功能指數(IIEF-5)評分標準,評分<21分、病程>3個月[7]。排除標準:①由于溝通、聽力、智力障礙等原因而不能獨立或配合完成問卷及檢查者;②由遺傳性疾病、先天性發育不全、其他內分泌疾病、泌尿系感染、陰莖腫瘤、盆腔和泌尿生殖道手術、脊髓神經病變、畸形、外傷引起的勃起功能障礙者;③口服精神類藥物、5α-還原酶抑制劑等藥物史者;④合并其他病引起的神經病變,如頸腰椎疾病、化療等藥物的神經毒性作用等;⑤合并嚴重的血管性病變如靜脈栓塞、淋巴管炎者;⑥資料評估不全者。本研究已通過本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1.2方法:所有患者均按糖尿病飲食及常規降糖治療。對照組患者給予西地那非(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528)25 mg/次,1次/d。研究組患者均在對照組藥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干針進行治療。干針治療按使用針灸針(華佗牌,蘇械注冊證號準20162270970)對恥骨上、下支、坐骨支、恥骨結節的股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附著處進行針刺。針刺必須到骨面,以有酸脹麻痛感為佳,1次/周,連續治療16周。針刺結束后使用電磁波譜治療儀(重慶華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CQJ-24,220V/50 Hz)進行照射,1次/周,每次持續15 min。
1.3觀察指標:①治療完成后由主治醫師根據療效評價標準進行治療效果的評價,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陽痿的療效標準。治愈:治療后臨床癥狀消失,陰莖勃起角度>90°,性交成功率>75%;顯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較前明顯減輕,陰莖勃起角度>90°,性交成功率>50%但≤75%;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較前稍減輕,勃起角度較前改善,性交成功率>25%但≤50%;無效:治療前后各項指標及臨床癥狀均無改善[8]。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實驗室指標:總睪酮采用酶聯免疫方法進行測定。③以彩色超聲多普勒探測陰莖背動脈血管的血流速度。④記錄兩組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睪酮(T)水平、陰莖背動脈血流速度(PDAFV)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血清睪酮水平、陰莖背動脈血流速度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睪酮水平比治療前升高,陰莖背動脈血流速度比治療前加快,且研究組升高的血清睪酮水平及增加的陰莖背動脈血流速度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睪酮水平、陰莖背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2.2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75.67%高于對照組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比較:觀察組在首次治療后有33.33%(10/30)的患者出現局部酸脹、疼痛不適,持續時間為(1.31±0.66)d。觀察組僅有1例患者在干針治療后出現皮膚淤青。對照組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n=30]
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提高且發病年紀提前,隨著發病年紀的提前,越來越多的患者出現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ED的總體發病率是普通人的3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男性發病率更高[9],一項對145項研究的薈萃分析評估了88 577例糖尿病男性勃起功能障礙的總體患病率超過50%,與1型糖尿病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比例明顯更高[10]。糖尿病性 ED的病理生理學和臨床管理與非糖尿病性ED顯著不同,糖尿病性E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與非糖尿病性 ED 相比更嚴重且對治療更具挑戰[11]。一般認為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繼發于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氧化應激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大量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嚴重的氧化應激,導致海綿體平滑肌、陰莖勃起相關神經、血管發生病理變化,勃起功能的限制與海綿體中血管收縮增加與一氧化氮 (NO) 可用性降低有關[12]。
勃起功能障礙會對男性的生活質量產生有害影響,大多數患者都存在有與性行為相關的抑郁和焦慮癥狀,這些癥狀會影響伴侶的性體驗和夫妻的生活質量。目前,緩解勃起功能障礙癥狀的無創干預措施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口服藥物等;微創治療包括注射血管擴張劑和真空勃起裝置等。手術治療適用于對非手術治療有禁忌證的患者,藥物難治或無法耐受藥物治療不良反應的患者。此外,患有陰莖纖維化或陰莖血管功能不全的患者也是手術治療的適應證[13]。但是,無論是無創、微創還是手術治療都存在程度的弊端,或治療效果欠佳、患者依從性差,亦或是價格昂貴等。
有研究顯示針灸可以調節內分泌、循環和神經系統的功能,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 (NIH) 確認針灸是治療多種疾病的有前途的療法[14]。干針也稱為肌內刺激,是一種疼痛管理方法,在西方醫學中已有近200年的歷史。干針療法與傳統中醫針灸的不同之處在于其是利用細針直接對肌筋膜疼痛點進行針刺,無穴位要求,干針也可以插入周圍神經和/或神經血管束附近。干針治療過程為“快進”“快出”狀態,從而引起牽涉肌肉的局部抽搐反應[15]。有許多研究表明,當由訓練有素的醫生或物理治療師進行治療時,干針是一種治療肌筋膜疼痛的有效且安全的方法[16]。干針刺激周圍神經,它可以增加神經傳導速度,增強皮膚的振動觸覺[17]。本研究發現在聯合干針治療的觀察組中其血清睪酮水平、陰莖背動脈血流量要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聯合干針治療組的總有效率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安全性良好。
綜上所述,在2型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礙患者的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予以干針療法,可以增加患者的血清睪酮水平及陰莖血流速度,提高總有效率,且安全可靠,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提高,可作為潛在的臨床治療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