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瑤 (凌海大凌河醫院藥劑科,遼寧 凌海 121299)
2型糖尿病是臨床內分泌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其若未得到有效治療可導致患者病情進一步發展,嚴重影響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臨床治療2型糖尿病多以藥物治療為主,其中格列吡嗪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血糖變化,但單一治療療效受限。阿卡波糖作為一種糖苷酶抑制劑,可有效發揮調控機體血糖水平,改善糖脂代謝的作用[2]。目前臨床關于阿卡波糖聯合格列吡嗪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仍需探究,基于此,本研究選取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旨在為臨床優化2型糖尿病的治療方案提供參考及指導依據。
1.1一般資料:本研究設計經我院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批準。選取300例2019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150例)和試驗組(150例)。對照組男78例,女72例;年齡33~69歲,平均(51.47±3.52)歲。病程1~5年,平均(2.67±0.35)年。試驗組男79例,女71例;年齡33~71歲,平均(51.50±3.55)歲;病程1~6年,平均(2.68±0.39)年。兩組病程、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2型糖尿病診斷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者等。排除標準:1型糖尿??;對本研究藥物存在相關禁忌者;近期接受過降糖藥物治療者等。
1.2方法:對照組口服格列吡嗪緩釋片(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56,5 mg),5~10 mg/次,2次/d。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口服阿卡波糖片(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314,50 mg),50~100 mg/次,3次/d。兩組均治療3個月,并與治療期間均給予患者疾病相關知識宣教、運動及飲食指導等。
1.3觀察指標:①療效判定: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顯效:血糖指標、臨床癥狀均明顯改善;有效:血糖指標、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無效:未達上述標準。(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總有效率。②血糖水平:抽取兩組治療前后的空腹靜脈血6 ml,取3 ml全血予以血糖儀檢測全血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水平。③胰島素水平:血液采集同②,取剩余3 ml全血予以放射免疫法檢測全血餐后2 h胰島素(2 h INS)、餐后2 h胰高血糖素樣肽-1(2 h GLP-1)、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④胰島功能:計算兩組治療前后的胰島B細胞功能指數(HOMA-B)、胰島素抵抗指數(HOMA-IR)水平,其中HOMA-B=20×FINS/(FBG-3.5);HOMA-IR=FINS×FBG/22.5。

2.1兩組療效比較:試驗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n=150]
2.2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全血HbAlc、FBG、2 h PG水平低于治療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2.3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水平比較:治療后,兩組全血2 h INS、2 h GLP-1、FINS水平高于治療前,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胰島素水平比較
2.4兩組治療前后胰島功能比較:治療后,兩組全血HOMA-B高于治療前,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血HOMA-IR低于治療前,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胰島功能比較
近年來,據數據[4]顯示,我國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呈明顯升高趨勢,且由2型糖尿病引發的合并證亦呈顯著遞增趨勢。現階段,臨床采用格列吡嗪治療2型糖尿病雖可控制患者病情進展,但部分患者經其治療后的不良反應較大,進而導致患者的預后效果較差,使得其臨床療效受限。因此,亟需探尋一種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案以進一步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阿卡波糖作為糖苷酶抑制劑,是臨床常用的降糖藥物,其口服進入2型糖尿病患者機體后可有效抑制患者腸道中的葡萄糖淀粉酶、糊精酶、蔗糖酶及麥芽糖酶等的活性,進而可有效發揮降低血糖,控制血糖平衡的作用;同時由于阿卡波糖可有效控制血糖平衡,進而可起到調控胰島素水平,改善機體胰島功能的作用[5]。本研究進一步說明阿卡波糖聯合格列吡嗪可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島素水平及胰島功能,進而可提高臨床療效;且李志琛[6]學者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經阿卡波糖治療后,其糖代謝得到明顯改善,與本研究結果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阿卡波糖聯合格列吡嗪可明顯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胰島素水平及胰島功能,進而可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研究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