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櫻,曾比賢 (衡陽市中心醫院中醫康復科神經內科,湖南 衡陽 421001)
腦卒中發病群體主要為40歲以上人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致殘率,目前已成為我國第一位死亡原因[1]。作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腦卒中同時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腦梗死,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我國每年腦卒中發病人數可達500~600萬,新發病例數超過150萬,病死人數可達120萬/年。諸多研究均表明,患者發生腦卒中后,即使可以存活,但仍會存在不同程度后遺癥,如肢體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及言語障礙等,給患者正常生活造成極大困擾[3]。治療腦卒中的關鍵是盡快恢復患者神經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致殘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常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促進神經功能恢復、保護腦細胞為主[4]。藥物治療是腦卒中主要治療方法,可促進患者腦部血供和腦部血流恢復,也有學者提出采用中西醫結合方式進行治療[5]。腦卒中在中醫學中屬于“中風”范疇,其發病主要誘因為血瘀、痰濁,屬風痰阻絡證,治療時應以熄風化痰、活血通絡為主要原則。本研究旨在探討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對改善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的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164例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6]。隨機分為中醫組與對照組各82例,中醫組男51例,女31例;年齡51~89歲,平均(71.35±8.06)歲;對照組男49例,女33例;年齡47~86歲,平均(70.82±8.16)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營養支持、降壓調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措施。中醫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通竅活血湯組方:黃芪、黨參、丹參、桑枝各30 g,川芎、紅花、桃仁、地龍各10 g,僵蠶、全蝎、甘草各6 g。200 ml水煎服,飯后溫服,早晚各一次。康復訓練措施主要包括站立平衡訓練、坐位平衡訓練、早期床上訓練、表達能力訓練和步行訓練等,40 min/次,每周進行5次訓練。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兩個月。
1.3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患者病殘程度0級,NIHSS評分降低90%以上,生活可完全自理;有效:患者病殘程度1~3級,NIHSS評分降低50%~90%,生活能力較治療前有所提高,可實現部分自理;無效:患者病殘程度高于3級,NIHSS評分降低50%以下,無法自主生活。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4觀察指標:①采用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患者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②采用上肢運動功能評測量表(Fugl-Meyer)評估患者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③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肘靜脈血5 ml,檢測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TNF-α)水平;④兩組不良反應情況,包括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發熱等。

2.1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中醫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12%)明顯高于對照組(86.59%)(χ2=12.641,P=0.002)。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n=82]
2.2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比較:治療后中醫組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AD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神經功能和生活能力評分比較分,n=82)
2.3兩組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比較:治療后中醫組上肢Fugl-Meyer評分和下肢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上下肢運動功能比較分,n=82)
2.4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后中醫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5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中醫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66%)低于對照組(14.63%,χ2=5.944,P=0.015)。見表5。

表5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n=82]
我國是腦卒中發病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約有80%患者經治療后仍存在言語不利、偏癱、口眼歪斜等不同程度功能障礙,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也加重了其家庭負擔[7]。對于腦卒中的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高血脂、高血壓、肥胖、飲食結構不合理等因素會使腦卒中發病率升高,多數學者認為引發腦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腦血管栓塞、閉塞、狹窄,且異物沿血管進入腦供血動脈也可能引起腦血液循環障礙,從而導致腦卒中的發病[8]。腦卒中發病期后腦實質或腦室出血導致大腦組織和細胞壞死,導致患者致殘甚至致死,大部分患者預后恢復不理想,由于運動神經元受損可導致偏癱、失語等并發癥,對患者生活和家庭造成嚴重影響。
腦卒中屬于中醫學“中風”“痹證”“暗痱”范疇,祖國醫學認為腦卒中是耗傷正氣、氣機不調所導致,加上因工作、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瘀血、痰濁”,從而產生陽化風動、陰陽失調、陽亢陰虛等癥狀[9]。腦卒中可分為血瘀脈痹型、痰瘀阻絡型、陽氣衰弱型、陰血虧虛型,其中以痰瘀阻絡型較為常見,其發病機制為氣血逆亂、腦脈淤阻、肝腎虧虛、神匿竅閉、血瘀氣滯,故治療原則應以補氣活血、通絡化瘀、益氣通絡、醒腦開竅、祛風解痙為主,本研究采用通竅活血湯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10]。方中黃芪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可促進造血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保護血腦屏障;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之功效;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增加患者腦部血流量,改善腦部缺血缺氧癥狀;桑枝祛風通絡,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紅花活血通經、散瘀止痛,與川芎共用可改善機體微循環,增加腦血流,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地龍具有清熱熄風、通絡、清肺止咳、降氣平喘、清肝熱的作用;僵蠶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全蝎息風鎮痙、通絡止痛、攻毒散結;甘草補脾益氣,祛痰止咳,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起到潛陽滋陰、鎮肝熄風、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此外本方可改善患者體內局部微循環,增加缺血區毛細血管數量,使血管狹窄、閉塞風險降低,抑制神經元凋亡,促進神經傳導通路的重建。
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取決于其各器官組織協調情況,尤其是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11]。康復訓練是恢復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和語言功能的常用方式,相關調查顯示,70%左右腦卒中患者在接受康復訓練治療后可逐漸恢復簡單生活能力,通過科學、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促進病灶周圍血管內皮細胞、膠質細胞增殖,盡早修復受損神經,使新的神經通路盡快建立,從而促進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吞咽功能和肢體運動協調能力,縮短患者住院時間[12]。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中醫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治療療效,治療后中醫組NIHSS評分、ADL評分、上下肢Fugl-Meyer評分均優于對照組,提示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可提高患者運動功能,使患者肢體加速恢復。治療后中醫組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可降低患者炎性反應,中醫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可降低患者并發癥,此結果與李永剛[13]等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通竅活血湯聯合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療效較好,可顯著改善患者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降低炎性反應,且并發癥較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但本研究選取例數較少,且所選病例均為我院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對結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建議開展更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對本次研究結果加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