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莉
(貴州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政策的不斷深化及持續推進,貴州省利用其良好的生態優勢和環境特點,各地州市的農特產品也取得了可喜的發展成績。修文獼猴桃、六馬蜂糖李、羅甸火龍果、龍里刺梨等農產品都已經家喻戶曉并且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但是在這樣一個利好的發展背景下,生鮮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中的易腐變質問題卻成為了影響農民增產增收的最大問題。據統計,因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貴州省每年在儲運環節就有大量的生鮮農產品腐敗變質。基于此,筆者分析了貴州省冷鏈物流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了有關的建設性對策,為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餐桌保駕護航,更好地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助推鄉村振興。
根據貴州省統計數據,截至2020年年底,主要農作物生產量逐年上升。其中薯類、蔬菜及食用菌等農作物年產量分別為319.40萬噸、2 990.87萬噸,比上一年分別增長5.5%、9.4%;禽蛋肉、水產品2020年年產量分別為57.21萬噸、24.87萬噸,比上一年分別增長17.7%、2.1%。具體如表1所示。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近年來貴州省的生鮮農產品產量穩步提升,有些農產品種植面積躍居全國前列。大量生鮮農產品的增加,必然會加大對冷鏈保鮮設施及環節的需求,因此貴州冷鏈物流的需求也是在逐年擴大,缺口較大。

表1 貴州省主要農產品生產概況 單位:萬噸
貴州省地處云貴高原山區,許多農產品的產地多位于山高路陡的偏遠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未能建立完善的冷庫設施[1]。如果農產品成熟采摘后未能第一時間進行保鮮的話,常溫貯存條件下很容易發生腐敗。貴州省的冷鏈基礎設施整體來說還比較匱乏,冷庫容量和冷藏車都居全國靠后位置。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冷庫容積約為316萬m3,冷庫數量1 115個,冷藏車1 574輛。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貴州省各市州冷鏈設施分布
目前,貴州省冷鏈供需之間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貴州省這幾年在《貴州省發展冷鏈物流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中加大了對冷鏈物流設施設備的投入建設力度,但是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和產量,使得現有的冷鏈設施設備保有量仍顯不足。另外,目前的冷庫結構不合理。從全省來看,冷凍庫多、冷藏庫少,銷地多、產地少的結構狀態,導致了產地農產品預冷不及時,冷鏈倉儲運輸環節斷鏈等問題。此外,在全省已有的冷藏車當中,主要是4.2 m和9.6 m的規格,這樣的車型既不適用于長途運輸,也不適用于直達農村產地和田間地頭,車輛的利用率不高。并且農村產地也缺乏用于“最初一公里”的前端冷藏車和冷藏設備[2]。
目前,貴州省主要的冷鏈物流企業有貴州瀑布冷鏈食品投資有限公司、貴州黔運通達物流有限公司、貴州貴海冷鏈倉儲服務有限公司等。除此之外,近5年內全省投資注冊成立帶“冷鏈”字樣的公司有將近1 000家。這些企業看到了冷鏈市場越來越“熱”,紛紛加入這個行業當中。但是目前市場上的冷鏈物流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以自營為主,并且企業之間各自為政,相互之間的合作非常少[3]。例如每個企業都要購置或租賃冷藏車和冷庫,這種“大而全”“小而全”的做法使得這些冷鏈設施設備出現忙時調度不及、閑時擱置浪費的嚴重忙閑不均現象。
預冷是冷鏈系統的首要環節,也是合理貯存生鮮農產品最關鍵的一個步驟。具體是指生鮮農產品從采摘下來的初始溫度(30 ℃左右)迅速降至所需要的終點溫度(0~15 ℃)的過程。及時有效的預冷手段可以減緩農產品的新陳代謝,減少田間熱,減少生鮮農產品在倉儲和運輸過程中的霉變和腐爛,從而達到減少生鮮農產品損耗、降低流通成本的目的。但是目前貴州省內生鮮農產品的相關從業者,特別是生產一線的農戶對于預冷的意識非常薄弱,有些甚至都不清楚什么是預冷[4]。通常的做法就是采摘后分級、分類、包裝、入庫。而從產地采摘到冷藏車和冷藏庫之間通常有一定距離,而此時生鮮農產品的新陳代謝是比較旺盛的,中間的擱置時間如果沒有做到及時預冷的話,即使后面放入冷藏庫其實際上的保鮮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農產品冷鏈物流成本高主要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冷鏈物流的前期投資較大。因其產品的特殊性,傳統高層貨架或自動化立體庫就顯得不太適用。故需要新建專用的冷鏈物流倉庫,并且需要購置大量的冷鏈物流設施設備,諸如冷藏車、冷藏庫和冷凍庫等。這些設施設備的投入較一般傳統物流所需的設備資金要高出許多。另一方面是生鮮農產品的特殊性,其具有易腐敗、季節性、高損耗等特點,加之目前全省還未建立產銷一體化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營中心,農產品從產地到餐桌之間要經歷多層次的倉儲、運輸、分銷和配送環節的疊加,因此運營成本居高不下[5]。
近年來,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持續推進,更多的人將目光聚焦到了農業農村。農產品的推廣也離不開冷鏈物流的發展,但是就貴州省而言,專業的冷鏈物流人才卻是十分的稀缺和匱乏[6]。就冷鏈物流本身而言,這是一個技術密集型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具備一般的物流領域專業知識、技能和實操能力,懂運營,懂管理,同時還需要具備制冷領域專業的設備原理、設備維修、食品安全、溫濕度控制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7]。但是貴州省目前高校當中僅僅只有黔南民族師范學院開設冷鏈物流專業,很多學校都是將物流管理專業和制冷專業分開開設,兩個專業基本上沒有交集。因此總體來看,冷鏈物流專業技術人才十分缺乏。
2022年國發2號文明確表示,支持貴州建設產地冷鏈物流設施。完善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首先應從政府層面加強全省特別是偏遠農村的農產品產業基地的道路、通信網絡建設,保證“最初一公里”前段冷藏車輛進得去、出得來,通信網絡的完善也是對冷藏車全程溫濕度遠程控制和監控的有力保障[8]。其次,由于冷藏車和冷庫等設施設備的投入資金比較大,投資回報周期長,給很多企業增加了不小運營負擔,因此政府應牽頭來統一規劃和新建產銷地保鮮冷藏庫,或是出臺相應的行業低息貸款政策、設施設備購置補貼等手段來吸引更多企業投資冷鏈物流行業。同時《貴州省“十四五”現代物流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貴州在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將取得新成效,新增2個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冷庫容量達到600萬m3,冷藏運輸車達到3 000輛。由此可見,貴州省將在冷鏈物流設施設備建設方面發力,助推鄉村產業振興。
摒棄現有的冷鏈物流企業間各自為政的經營局面,打破以往單一、煩瑣、分散的物流模式,鼓勵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冷鏈物流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進行資源的互補利用[9]。未來以縣級為基本單位,構建“縣級共同配送+城鄉末端配送站點”產銷一體化的冷鏈物流運營模式將成為主流。以縣級為中心來構建冷鏈物流中心,輻射全縣鄉鎮的農產品產業基地,整合構建專用共配冷庫,對農產品進行統一分揀、統一出倉、統一運輸、統一配送等服務。既實現了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帶來的浪費,又降低了冷鏈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經濟收入。
針對很多農戶不了解產地預冷技術的問題,建議由村委會牽頭在各農產品產業基地和各行政村加強對生鮮農產品產地預冷和相關冷鏈物流知識的宣傳和培訓。目前,主要用到的預冷手段有真空預冷、差壓預冷、水預冷、風預冷等。生鮮農產品的種類繁多,每種農產品所適用的預冷方式都有所不同,這些都需要專業的冷鏈物流技術人才傳授給田間地頭的種植人員,提高一線從業人員的保鮮意識,從源頭上做到冷鏈控制,減緩生鮮農產品腐敗變質的速度,降低農產品的損耗。
貴州省目前的“黔貨出山”模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模式:產地——批發商——經銷商——零售商——消費者。在這個過程中一是由于中轉環節過多,生鮮農產品頻繁裝卸搬運導致損耗增加;二是環節過多會無形之中增加倉儲運輸等運營成本,最終還是由消費者來買單,而農戶的利益空間也被無形壓榨。針對這一現象,可以利用電商直播平臺等新營銷媒體來解決[10]。以村委會為抓手,加強對農戶在直播平臺的賬號注冊、賬號運營及營銷模式等方面知識和技能的培訓,讓農戶都可以實現在直播平臺上賣貨,消費者可以直接從平臺下單。同時聯系好冷鏈物流及快遞公司即可實現產地直銷,減去煩瑣的中間環節,做到更大地讓利給農戶和消費者,實現真正的降本增效。
面對貴州省冷鏈物流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的問題,可從兩個方面來著手解決。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這類人才的引進支持力度,可以從國外或者其他發達省份引進人才并且給予相應的人才引進扶持補貼。其次,應該以本省的高校教育為抓手,主張或建議高校開設冷鏈物流相關專業,并且還應該加強高校與冷鏈物流企業的校企合作。鼓勵學生在校期間前往冷鏈物流企業進行參觀、跟崗和頂崗實習,企業有經驗的工作人員也要走進校園作為校外導師來為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這樣才能培養出理實一體化的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地補充到冷鏈物流工作當中去。
綜上,貴州省未來冷鏈物流發展前景巨大,做好農產品冷鏈物流對助推鄉村振興、促進農業產業升級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毋庸置疑,做好農產品冷鏈物流需要政府、企業、農戶等多方面主體攜手并進,攻堅克難,共同為貴州省未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