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同 楊沙沙 辛斌

“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當地時間20日,斯里蘭卡議會宣布,在當天議會總統選舉投票中,臨時總統維克拉馬辛哈當選斯總統。
面對即將誕生的新政府,在首都科倫坡7區經營中餐廳兼做中斯貿易生意的張女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連連嘆息,“我周圍的斯里蘭卡老百姓都沒錢了,經濟危機爆發后,當地人收入大大減少,有的連一日三餐都負擔不起,原來100盧比(約合1.88元人民幣)的盒飯現在要幾百甚至上千盧比”。
《環球時報》記者在斯里蘭卡太使館官網看到,從4月初至今,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已經發布7次“提醒在斯中國公民加強安全防范”通知。7月19日,使館再次發布通知稱,鑒于斯里蘭卡當前及未來局勢走向,為進一步掌握在斯中國公民情況,使館再次統計在斯中國公民信息。
盡管局勢越來越緊張,但張女士目前并不打算離開斯里蘭卡。她告訴記者,自己2012年底來到斯里蘭卡,至今快10年。起初經營中餐廳隨著來斯旅游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后來也從事旅游和貿易行業,“期望新領導人上臺,給老百姓帶束希望“
世界經濟論壇網站7月19日回顧道,今年4月初,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爆發要求總統拉賈帕克薩辭職的大規模抗議活動。俄烏沖突導致的糧食價格上漲和全球燃料價格上漲,也加劇了斯里蘭卡本已嚴峻的局勢。7月6日,斯里蘭卡宣布破產,這是該國自1948年獨立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BBC報道稱,6月份,斯里蘭卡的整體通脹率達到驚人的55%。
張女士回憶稱,斯里蘭卡動蕩的這100天來,起初只是經濟危機,斯里蘭卡的貨幣大幅貶值,影響的只是生意。但隨后的經濟危機演變成政治危機,時局動蕩,現在社會治安都已經大不如從前。
“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安全問題,每天下班回家都害怕被搶劫。”張女士告訴記者,“就在一周前,我餐廳的一個保險 箱被偷走,損失很大。報警味后才了解到,現在大案不斷。正當斯里蘭卡警察出警處理的時候,鄰居家又發生一起大案,被偷走5000萬盧比”。
中國電商平臺:訂單未變化,物流有影響
據法新社19日報道,由于沒有用于進口的外匯儲備,斯里蘭卡至今拖欠著510億美元的外債,燃料、藥品和其他必需品嚴重短缺。
一位在斯當地投資建廠的中國商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由于斯里蘭卡的進口管制,商品包裝已經不讓再進口,工廠只能無奈停工?,F在,他雇用的幾百名斯里蘭卡員工都只能放假在家。
本土商人日子也不好過,從事進口貿易的斯里蘭卡商人阿斯力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經濟危機之初,雖然貿易生意難做,但還能勉強維持。后來隨著、外匯危機加深,斯政府開始進口管制,他的進口貿易生意就基本停止了。“我的公司主要從中國進口商品銷售到斯里蘭卡,但現在銀行沒有外匯,我就沒辦法支付貨款?!卑⑺沽Ρ硎?,“希望新政府能夠盡快緩解經濟危機,提高外匯儲備,讓生意能夠繼續做下去”。
而在中國方面,阿里巴巴旗下境電商平臺速賣通20日回復《環球時報》記者稱,速賣通直接面向海外消費者,中國商家可以通過速賣通平臺把中國商品直接賣給海外消費者。斯里蘭卡也可以使用速賣通,最近一段時間,來自斯里蘭卡消費者的訂單沒有明顯變化。
速賣通表示,斯里蘭卡消費者在該平臺上主要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3C電子產品等。盡管當前局勢緊張,當地消費者對柬自中國的生活必需品依然有較多需求。但近期由于斯里蘭卡燃油供應緊張,當地物流受到很大影響,派送時效無法保障。
為了保障國內跨境商家權益,速賣通根據當地物流能力,適當延長了“限時達”承諾時效,并出臺跨境物流發貨免責舉措,避免因斯里蘭卡當地物流問題給商家帶來損失。
江蘇蘇州糖寶進出口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20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公司通過京東等平臺進口斯里蘭卡茶葉,4月份至今,斯里蘭卡方面供貨還比較穩定,目前國內銷量也保持在日平均500單,但最近公司給斯里蘭卡下新訂單時,對方表示,這一次出貨可能不正常?!耙郧埃覀儚南掠唵蔚剿估锾m卡發貨到國內,一般要用兩個月周期”,該負責人表示,現在據斯里蘭卡當地茶廠反饋,因為燃油短缺等問題,當地供貨周期要拉長到3個月。
斯專家:未來兩年將是最關鍵時期
《華爾街日報》稱,今年年初,在斯里蘭卡發生騷亂之前,游客人數曾出現可喜的恢復,但該國經濟第一季度仍萎縮1.6%Z鑒于第二和第三季度經濟加速萎縮,維克拉馬辛哈曾預計,今年經濟衰退將比受疫情影響的2020年更嚴重,可能收縮6%以上。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稱,經濟學家認為,斯新政府上任后的首件事情將是完成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救助計劃,并且采購基本必需品以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斯里蘭卡賈夫納大學政治經濟學家卡迪加馬認為,在決定經濟未來之前,斯里蘭卡首先需斐實現政治穩定。
“無論誰是贏家,他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未來兩年將是斯里蘭卡最關鍵時期?!彼拐畏治黾液妥骷夷崽m塔?伊蘭加穆瓦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面對當前的政治危機,無論誰上臺,確保政治穩定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短期的政治決定和新任命可以暫時壓制現有的社會憤怒”。▲
環球時報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