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麗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理想,是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首要任務。當前,由于氣候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和地區沖突等復合挑戰的加劇,全球減貧進程受到重創。根據最新發布的《2022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全球貧困人口增加近1億,多年來的全球減貧進展出現倒退。不僅如此,減貧和其他發展目標的關聯性導致全球發展進程總體處于危險之中在此背景下,中國在2021年提出了全球發展倡議,近期又通過開展全球發展高層對話,重新凝聚全球發展共識,提出八大優先行動領域,其中,消除貧困也是首要目標。
具體而言,中國過去幾十年在消除貧困事業上不斷奮斗,2021中國宣告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提前十年完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首要目標。作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自身行動成功脫貧,探索、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的減貧經驗,這對于仍面臨貧困問題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然而,當前中國減貧經驗的國際分享范圍不廣,也不夠充分順暢。這是因為:第一,盡管中國減貧經驗在全球層面具有公共產品的特征,其世界意義也是有一定共識的,但對減貧經驗的核心要素卻存在不同認識,國家治理模式、政府行政管理體系、市場效率、社會共識、文化傳統,以及國際社會環境等不同要素在其中的作用發揮如何?各要素間又如何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減貧進程?在不同階段是否存在不同模式和機制,這些都需要更多的理論研究,這個理論提升的過程也是全球社會各界凝聚共識的過程。
第二,中國面向國際社會分享減貧經驗無時不在既有的全球減貧治理體系中進行,但與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所占比例嚴重不對稱的是當前基于中國減貧和發'展之上的知識供給嚴重不足,由此導致了中國減貧故事在全球層面“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的現象。當前,西方國家的減貧與發展理念、知識生產和傳播應用等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其中,大學智庫負責生產減貧與發展知識,雙邊和多邊的國際發展相關政府部門或政府間機構出臺相關發展合作政策,社會組織、私人企業、基金會等將知識付諸實踐,媒體、教育、智庫及各發展機構負責話語傳播和宣傳等較為完整的“全球減貧與發展知識鏈、當前,全球QS大學排名和智庫排名中均具有國際發展合作的分類體系,并主要分布在歐美等國家和地區,它們在全球減貧和發展知識供給共占全球比重為80%,其中,美國占比最多(占23%),英國其次(18%),而中國僅占4%。
第三,盡管中國減貧經驗的國際分享已有十多年的歷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仍然處于“走出去”的初步階段,若要更深層次的“走進去”、“走上去”和“走下去”,中國面向海外的區域國別研究亟待加強。目前教育部高校國別和區域研究備案中心已有400多家,但涉及具體國別、區域層面具體政治經濟結構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發展進展和貧困狀況的研究才剛起步,這影響了中國減貧經驗的適應性甄別和有效落地的方式等。因而,積極推進有關對象國實地發展情況的了解是有效分享中國減貧經驗下一階段需要關注的核心議題。▲(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