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溪濱
已經持續四個多月的俄烏沖突仍然沒有緩解跡象,國際上有關這場沖突將走向長期化砧預期越來越多。繼6月底美財政部宣布對俄新一輪制裁措施后,歐盟上周也對俄羅斯祭出第七輪制裁。美歐試圖以不斷對烏軍援、經援以及對俄嚴厲制裁擊垮俄羅斯,但其爭取國際社會加入對俄譴責和制裁的努力卻遭受著“持續失敗”。不僅中印等新興市場大國,其他眾多發展中國家也不理會美歐“威逼利誘”,仍把俄羅斯作為重要經貿伙祥。以至于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上周二十國集團外長會后慨嘆,在烏克蘭問題上西方未能贏得一場“全球敘事之戰”。
美歐一些精英在俄烏沖突爆發之初曾情緒高昂,為其“離岸助推”策略和北約“滿血復活”竊喜。但隨著沖突延續,俄經濟并未迅速遭受重創,美歐卻遭受愈發嚴峻的高通脹甚至經濟衰退風險。國際社會非但沒有出現冷成結束之初那樣一邊倒順從西方的情形,諸多發展中國家還從國家利益的務實角度出發保持甚至加大對俄經貿,這也讓西方不少人始料未及。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俄烏沖突中的清晰立場,西方政治理想主義者將它貶低為缺乏原則,功利主義者則將其庸俗化為經濟多元化格局下的兩頭下注。很明顯,這兩種觀點持有者都沒能夠嚴肅審視發展中國家立場背后的意義,他們仍簡單地將這些國家視為現有國際格局的被支配者甚至“投機者”。
顯然,上述觀念與發展中國家在政治經濟“依附時代”被美蘇操縱的傳統認知有關。但如果認識到過去十年來亞非拉主要經濟體的成長,主要建立在以中國為代表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合作的基礎上、密切的經貿聯系已使它們之間利益緊密捆綁,就會明白這些國家的反應并非西方政治理想主義者或功利主義者臆測的那樣,而是對自身實踐歷程、現有實力以及國際政經格局綜合評估的結果。
首先,以保護自身利益為目標。拒絕盲目附和西方,既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避免自身利益直接受損的主動規避,也是對霸權行為沖擊全球發展態勢的自發抵制。就自身利益而言,發展中國家深知與俄經貿關系對本國的重要性;就國際格局而言,更清楚俄羅斯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它們沒理由為西方政治犧牲自己。正因如此,發展中國家群體雖也遭受糧食、能源以及金融等方面普遍性問題的影響,但在當下令西方國家焦頭爛額的系統性危機中相對從容、淡定。
其次,以自身實力、判斷為底氣。過去十年鑄就的多元化格局和作為多元世界重要組成的實力,使更多發展中國家有資格和能.力對西方單邊行為說“不”。GDP國際排名的提升早已預示發展中國家不會再充當任人支配擺布的角色;西方話語體系影響的日衰和在比較反思中帶來的思想成熟,增強了它們為穩定發展作出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意愿;本國多樣化的發展路徑和國際多元化格局,又使其擁有了較為充分的戰略自主空間。
再次,以當下國際格局特點為基礎。冷戰后西方話語一直在塑造、重復美國及其盟友“萬能無敵”的形象,但相對衰落中的美國無力單獨主導世界的現實早已無從遮掩。在俄烏沖突中美國主要訴諸背后操控以及對外溢問題束手無策,進一步證明僅有集團化小圈子和超強軍力而無發展中大國支持的美國絕非“萬能”。
最后,以世界發展大勢為導向。和平與發展是時代潮流和國際社會最大關切,互惠合作是發展中國家增進國與國關系的重要抓手。在烏克蘭局勢引發世界動蕩的情況下,廣大發展中國家仍然堅持以多元化發展方案替代單一路徑依賴,堅持與既有經濟合作伙伴保持穩定關系。這種加強內部合作、共同維護發展的意愿,不僅為新形勢下繼續推進國際合作保留了空間和機遇,也有助于推動一個和平安寧、公正公平世界的構建。
在西方政治理想主義和功.利主義論調流行幾個月后,西方輿論開始將發展中國家堅定說“不”描述為“去西方化”,或是"全球南方(GlobalSouth)'力量持續增強,甚至上升到“現代歷史上第一次東方可以和西方平起平坐”的歷史性時刻加以看待。調子逆轉的背后不只包含對西方“威逼利誘”無效的反思,也有對單邊制裁效果乏力甚至變成“自我制裁”的反噬效應的無奈,還蘊含著西方不得不接受的基本判斷:不僅讓廣大發展中國家與俄全面戰略對抗不現實,甚至此時忽悠它們“幫助”美國擺脫通脹困境都有困難。
對發展的訴求和專注與對霸權的偏執和護持,從未像今天這樣涇渭分明。俄烏沖突對國際關系或國際秩序的影響到底多大,目前尚存爭論,但它確實已經讓整個世界再次認識到和平與發展的至關重要,也讓愈發注重獨立自主、有實力也有能力和愿望實現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群體受到更多矚目。它們的站位不僅對傳統霸權構成牽制,也為世界邁向更加包容公平和可持續的發展打開空間、注入活力,對于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具有重大意義?!ㄗ髡呤潜本┣嗄暾螌W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