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商務慣例和國際商事慣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對三者需加以辨析,不宜混用。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慣例是經國際商業自治組織編纂成文的自治性規則,對國際貿易及其當事人和參與人起到規范交易與行為指引的作用。針對國際貿易慣例的特點,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在不違背主權國家國內法強制性法律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經協商一致可以明示的方式,對國際貿易慣例具體規則進行排除或修改使用,同時細化明確修改后的國際貿易合同權利義務以避免產生爭議。
關鍵詞:國際貿易慣例;國際商務慣例;國際商事慣例;國際商務談判;應用規則
本文索引:趙雄.<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081.
中圖分類號:F7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國際貿易慣例在國際貿易活動中應用廣泛,為不同國家、地區當事人之間的國際商務談判、國際貿易合同簽署執行、國際貿易合同爭議解決提供可參照引用的指引規則,提高了國際貿易活動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我國關于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商務談判的研究很多,但分歧較多,一些概念有待進一步厘清。本文結合當代國際貿易實踐,對國際貿易慣例及其規則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適用進行梳理探討。
1 國際貿易慣例的概念
1.1 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貿易是指國家之間商品與勞務的買賣活動,最早可追溯到奴隸制社會國家出現以后,跨國買賣形成了國際貿易雛形,那時候的商人習慣法和交易習俗,孕育著國際貿易慣例的萌芽。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是在社會生產力發展到資本主義階段,隨著國際分工發展與世界市場形成而產生的以跨國境買賣為形式的貨物、技術與服務的交換活動。在此過程中,原來局限于國內分工及特定地區、行業內的交易習慣和共同規則,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和頻次的增加,逐漸在商品、勞務等國際買賣活動中突破地域行業限制,在國際貿易中被普遍接受和遵守,后經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商業自治團體集中整理編寫,成為規范相應國際貿易活動的通行規則和行為指引。
綜上,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慣例是指在長期國際貿易實踐中自發形成、普遍接受的習慣做法,經國際商業自治團體等國際組織編纂成文的通行自治性規則指引。在當前國際貿易慣例研究文獻中,經常出現將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商務慣例、國際商事慣例等混用的現象。細考之下,三者還是有所不同的。
1.2 國際商務慣例與國際貿易慣例
國際商務慣例是指在國際商務活動中的通行規則與習慣做法。與國際商務有關的活動或行為都屬于國際商務范疇,其范圍遠遠大于國際貿易,不僅包括國際貿易本身,還包括與國際貿易直接相關或不直接相關的商務行為或活動,如商務旅行、商務談判、商務宴請等。這些國際商務活動中,我國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規則和習慣,如商務談判與商務宴請的禮節、禮儀程序規則,但這些慣例顯然不同于規范國際間貨物、技術、服務買賣活動的習慣做法,不屬于國際貿易慣例范疇。
1.3 國際商事慣例與國際貿易慣例
商事行為是大陸法系國家商法的概念,是從與商事有關的主體、行為或兩者結合來判定是否屬于商事行為,通常把與跨國境商事行為直接相關的慣常做法稱為國際商事慣例。國際商事行為包括國際貿易行為,還包括跨國投資、國際金融等商事行為,如設立跨國公司、國際借貸、股票期貨、居間信托等國際商事行為,因此不是所有的國際商事行為都可以視作國際貿易行為。在適用規則上,很多國際商事行為直接適用行為地法律法規,如跨國不動產買賣,適用物之所在地法;跨國公司設立,適用注冊登記地法等,這些國際商事行為不適用,也沒有可以適用的國際商事慣例。
除了區別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商務慣例、國際商事慣例外,國際商務活動與國際商事活動也不同。國際商務活動可以泛指一切與商業事務有關系的活動,國際商事活動僅指與跨國商品、勞務、投融資等行為直接相關的活動。從內容上來看,國際商務>國際商事>國際貿易。因此,在理論上和實務上,均不宜將三者等同起來,并以國際商務慣例、國際商事慣例等替代國際貿易慣例。
2 國際貿易慣例的特點
2.1 自發形成
國際貿易慣例發端于歐洲中世紀商人習慣法。當時,世界各主要國際貿易港口、商路或商業中心形成的交易習慣和規則被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所遵守,并隨國際貿易的拓展傳播到世界各地。民族國家和世界市場形成后,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發展,絕對優勢、比較優勢、要素稟賦等國際貿易理論的出現,重商主義與重農主義對待國際貿易的不同態度,以及各國基于主權獨立的法制體系,使國際貿易發展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反而進一步促進了超越主權國家法律的國際貿易習慣做法的發展,使獨立于各國法律之外的國際貿易規則被不斷創造并推行開來,經年累月在長期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步變為規約常例,最終成為國際貿易慣例。
2.2 編纂成文
商人習慣法作為商業交易各種習慣性做法中共同普遍的自治規則,整體上保持著在主權國家法律制度之外的國際性和獨立性,有成文和不成文的慣例。然而,近現代國際貿易都是有國際物流、保險、銀行業等參與,訂立完整、嚴密的合同條款與單據要求,如果是不成文的國際貿易慣例,很難作為統一明確的國際貿易規則來援引使用。因此,一些比較權威的國際商業自治團體,梳理總結國際貿易交易中的習慣做法,系統地整理編纂成文,形成現代意義上的國際貿易慣例,供國際貿易當事人和參與人參照使用。例如,國際商會編寫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Incoterms?)系列、英國倫敦保險協會的《倫敦保險協會貨物保險條款》、國際海事委員會的《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等。
2.3 普遍接受
國際貿易慣例從形成到編纂成文,作為超越國家司法主權限制、便利跨國交易的規則,因其非國家主權性、規則統一清晰、權利義務明確等特點,簡化了國際貿易磋商過程、降低了交易成本而被廣泛運用,成為國際貿易基本規則常識,在業內廣為知曉,得到了普遍接受和遵守。其中,許多通行的交易規則被很多國家吸收采納,經由立法程序成為國內法律,或以締結或加入國際條約的方式作為國內法律淵源,或通過法律已認可的方式參照使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510條就規定“合同生效后,當事人就質量、價款或者報酬、履行地點等內容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可以補充協議;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合同相關條款或者交易習慣確定”。
2.4 特定強制
國際貿易慣例在性質上不是經由國家制定的法律,對國際貿易當事人并無直接強制約束力,然而一旦國際貿易慣例被當事人援用引入國際貿易合同成為合同條款,那么就會因世界各國立法普遍承認的契約自由與誠實信用等民事法律原則,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約束力和法律效力。如果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中相關國際貿易慣例條款的約定,對方當事人就可以要求違約方依照合同履約,否則可以申請國際仲裁或提起跨國訴訟,利用國家間締結的對有關外國仲裁、判決予以承認和執行的國際公約等規則,將仲裁或判決結果通過締約國法院進行強制執行。因此,國際貿易慣例的強制性不是源自規則本身,而是通過寫入條款作為合同的一部分,依照對該國際貿易合同有管轄權國家的法律,或者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裁定的國際公約,只有在不違反判決裁定執行管轄地國家法律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才具有強制性效力,這是一種間接的、附條件的、有特定限制的強制。
2.5 持續演進
國際貿易慣例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是以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為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物質決定意識,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發展變化推動了社會意識的發展變化,同樣推動著國際貿易慣例的發展變化。如Incomterms 1936年首次編纂以來,先后經過8次修訂完善以適應國際貿易實踐發展的需要。其最新的2020年版本,就對2010版的CIF和CIP中保險險別的不同級別,在FCA、 DAP、 DPU、DDP中使用賣方或買方自己的運輸工具安排運輸等做了修訂。由此可見,隨著互聯網、物聯網等科技創新的發展,數字貨幣和移動支付等新技術、新工具的完善,必然會推動國際貿易新業態的出現和變革,國際貿易慣例也隨之不斷發展完善。
3 國際貿易慣例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的適用規則
3.1 意思自治
國際商務談判是為了簽署國際貿易合同開展跨國境交易而進行的溝通磋商。國際貿易合同本質上是民商事合同,交易當事人之間是平等的民事主體,都享有按照自己獨立、真實意愿進行磋商,依法主張自身權利承擔相應義務。國際貿易慣例在國際貿易合同當事人之間沒有直接強制適用的效力,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自身意愿強加于人,強迫適用或接受某一國際貿易慣例。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不但可以排除某一國際貿易慣例的適用,而且即便很多國際貿易慣例的具體規則被吸收成為許多國家的國內法,國際商務談判同樣可以直接排除某一具體國家國內法的適用。一些調整國際貿易合同關系的國際公約本身也承認國際貿易合同可通過明示方式排除其適用。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六條明確規定“雙方當事人可以不適用本公約,或在第十二條的條件下,減損本公約的任何規定或改變其效力”。當然,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在談判中的地位可能不盡相同,占有優勢地位的一方可能會有更多的主動權和選擇權。處于劣勢的一方可選擇的余地相對受限,但是否減少自身權利、多承擔一些合同義務,同樣要基于自身意志的選擇,不能接受時可選擇放棄國際貿易合同的談判和交易。而且在國際商務談判中,當事人地位不是一成不變的,買賣雙方都可以通過諸如增加對方競爭對手等方式改變己方談判地位,以爭取到有利的國際貿易合同規則條款。當然,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意識自治不是絕對的,不能違反相關主權國家國內法強制性法律和公共利益的限制。
3.2 協商一致
由意識自治延伸而來的就是協商一致。國際貿易慣例作為國際貿易中通行的規則指引,是任意性規則,只有在當事人明示或者默示同意適用時,才能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同樣可以明示或默示方式排除國際貿易慣例的適用。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引不引用、如何引用國際貿易慣例都要經當事人協商一致。國際貿易慣例只有被當事人接受并援引成為合同條款的一部分,經當事人簽署生效后,才能約束國際貿易合同當事人。因此,國際貿易慣例雖然在通常意義上是國際上普遍接受的規則,但涉及具體國際貿易合同的談判,國際貿易慣例與合同其他條款一樣,只有當事人協商一致時,才能被接受并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這種約束力是依附國際貿易合同效力間接產生的,如果國際貿易合同無效,那么合同中的國際貿易慣例通常就不會產生獨立法律效力。
3.3 合意修改
國際貿易慣例不是法律,因此在國際商務談判中,是可以對國際貿易慣例進行合意修改的。即便國際貿易合同當事人同意引用某一國際貿易慣例,但對該慣例的具體條款,可以不完全按照其原文執行,可以明示排除適用,可以修改適用,可以小改、可以大改。如Incoterms?2020就明確并不禁止改變其規則,但由于國際貿易慣例作為系統編纂的交易規則,條款本身都有確定含義及權利義務劃分和費用承擔等利益分配。因此在國際貿易談判中,如果要改變某一國際貿易慣例條款,為避免歧義以致后續國際貿易合同執行產生爭議,一是明示修改。對某一規則條款以雙方一致同意的方式進行排除或修改。二是詳細約定。對修改后的國際貿易慣例規則涉及的雙方權利義務,要盡可能詳盡明確,不要含混不清或遺漏,否則對未約定而引發爭議的事項,在雙方無法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法院或仲裁庭會根據爭議合同適用的依據進行審理裁決,很可能導致適用雙方所不了解法規、產生不希望看到的結果。此外,國際貿易慣例是隨國際貿易實踐持續演進,規范指引某一特定國際貿易關系的慣例可能會有不同版本,版本有新舊之分,但不存在新版替代或廢止舊版的情況,新舊版本都可以選擇適用。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貿易當事人要明確具體選擇適用哪一版慣例,否則有的國際貿易慣例會直接規定默認適用最新版本。
4 結語
國際貿易慣例作為一種被普遍接受的國際貿易自治性交易規則,是國際貿易當事人和參與人的行為準則與指引,可以參照使用,也可以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以協商一致的方式合意修改使用,無論是完全采納或修改使用,都是國際貿易實踐中的正常做法。本文對國際貿易慣例及其在國際商務談判中使用規則的探討,深化了對國際貿易慣例規則適用的理解,推動國際貿易慣例的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英]施米托夫,著.國際貿易法文選[M].趙秀文,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16-19.
中國國際商會,國際商會中國國家委員會.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20[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0:15-20.
楊玉華,丁澤勤.馬克思國際貿易理論及其在當代中國的實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3:6-8.
[美]R.H.佛羅森,M.W.戈登,J.A.斯帕諾格,著.國際商事交易[M].趙秀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38-44.
[英]西蒙娜·拉蒙特-布萊克.國際貿易法[M].韓立余,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369.
王江雨譯.美國統一商法典(信用證篇)[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8:2-3.
繆東玲.國際貿易單證操作與解析[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