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X”證書制度物流管理專業試點,解決的是人才培養體系問題,關鍵在于師資團隊的管理及創新。本文通過梳理傳統人才模式,立足解決產教融合的問題,提出構建制造業物流人才“雙循環”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即內部循環:學生、教師及教學體系的三方循環;外部循環:理論知識、實踐體系及市場需求的三方循環,并提出了相關前瞻建議。
關鍵詞:1+X證書制度;物流管理;協同育人;管理機制;創新研究
本文索引:童光展.<變量 2>[J].中國商論,2022(13):-159.
中圖分類號:F27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2)07(a)--03
1 問題提出
現代物流人才是我國十大緊缺人才之一,湖南有8所高校、34所高職院校、23所中職開設了物流專業,在校物流專業學生近3萬人,成為專業開設學校多、在校生人數多的熱門專業。“1+X”證書制度物流管理專業試點以來,物流管理專業的發展得到了進一步夯實,本校成立了專門的研究中心,協同制造業企業開展了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材開發,針對一些共性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看法和建議,主要體現在:一是教材與行業技能需求存在脫軌現象。二是物流業、制造業協同融合層次不夠高、范圍不夠廣、程度不夠深。三是制造業高端物流人才缺乏與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還不相適應。
2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基本內容
傳統人才培養的主要內容包括:基礎理論知識、基礎技能證書、綜合人文素質、應用技能,重點傾向教師教學,學生課堂學習。教師注重人才培養方案的理論實踐有以下幾種模式。
2.1 教師+學生模式
教師多數從門到門教學,學生群體單一,該模式主要側重理論課程教學,授課理論知識主要來源于老師自身專業積累和備課所學,學生按部就班,教學方法單一,過程簡單,容易產生教學疲勞,學生興趣弱。
2.2 教師+實驗室模式
該模式的教師大多出身企業,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鍛煉,實踐結合理論的程度較低,教學方法相對單一,教學過程簡單,教學反饋學生脫離課本對相關知識點產生懷疑。該模式還存在實踐老師不會上理論課,理論老師不會上實踐課的現象。
2.3 教師+學生+實驗室
該模式對教師、實驗室環境要求比較高,需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既要注重教師的培養,又要強調實訓環境,從目前來看,教師課程壓力比較大,一學期2~3個課時很難達到課程的連貫性。
3 物流管理專業“雙循環”人才模式的構建
3.1 面向先進制造業高地的內部循環體系構建:學生、教師及教學體系的三方循環
3.1.1 基于“1+X”證書制度的技能型物流職業人才培養研究
第一,厘清“1+X”證書制度在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的概念認知。針對打造國家先進制造業的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官方資料等為“X (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給出一個清晰、實用、權威的解釋。第二,利用爬蟲軟件采集國內外企業的物流技能型人才招聘數據,分析各類物流崗位的職位信息,如證書需求、技術能力、技術水平、薪資水平等,根據分析結果定向培養學生,獲取相應職業技能等級證書。
3.1.2 基于“雙師型”教師機制的高職院校物流師資隊伍建設研究
第一,梳理“雙師型”教師機制在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的內涵界定。針對國內高職院校物流專業的教師隊伍建設現狀,通過分析國內外文獻、官方資料等為“雙師型”教師機制建設梳理出較為清晰的理論框架,為國內“雙師型”教師素質提高提供明確的發展方向。第二,采用個案研究法分析高職師資隊伍中存在的問題,如師資隊伍結構現狀、素質能力需求、保障措施等。第三,學生經過理論學習、實踐操作后,對教師的授課質量、教學內容、傳授成效等進行有效反饋,督促教師隊伍及時提升與更新。
3.2 協同育人外部循環體系構建:理論知識、實踐體系及市場需求的三方循環
3.2.1 基于“三高四新”戰略的先進制造業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
第一,深入分析先進制造業的物流人才需求。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等方法挖掘制造業的物流技能人才需求、供應鏈物流人才需求、智能物流人才需求等。第二,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能型物流人才精準培養體系。技能型物流人才指能夠熟練運用各種現代化、自動化的物流設施設備、有一定計算機、英語基礎,能夠快速學習與更新,專門從事上架、堆垛、配送等工作的物流人才。因此,要區分培養技能型物流人才,有針對性地精細化培養學生。第三,引導市場需求對接教學體系。實時關注、收集市場需求并應用至教學體系,及時更新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課程,從而培養高度匹配市場需求的技能型物流人才。
3.2.2 面向先進制造業物流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教學體系構建研究
第一,建設新型課程理論知識體系。傳統課程注重概念和方法的詮釋,當前物流環境的復雜性和非結構性是傳統課程教學無法解決的。要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相關學術會議,吸納專業前沿知識,同時鼓勵教師到企業兼職,在授課時結合自身實踐經驗,教會學生如何面對紛繁復雜的物流環境,使用新型軟件、硬件解決物流操作問題,從而培養出實用型物流技術人才。第二,建設課程、證書融合的實踐體系。將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與“1+X”證書培訓內容進行有機融通,厘清物流相關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與專業開設課程的對應關系,實現高職院校物流專業課程與教學模式的重構。
3.3 內、外循環相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學校、企業及政府的協同育人
3.3.1 制造業企業、學校、政府協同育人可行性研究
第一,分析已有產教融合、產學研一體的成功案例。通過梳理制造業企業集團辦學、現代學徒制等協同育人模式,結合實際情況,綜合大數據爬取行業需求,制定合理的協同育人方案。第二,分析湖南省制造業人才培養現狀。目前,湖南省正打造三個制造業集群發展,產業基礎進一步夯實,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空間,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人才與市場匹配分析,使制造業企業形成較為全面的市場需求體系。第三,探索協同育人培養體系。基于行業需求的基礎上,探索建立政府搭臺,校企雙重主體、雙重身份,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培養師資體系。要進一步挖掘政策支持方向,在明確主體身份的同時,進行政府搭臺、雙主體共演的良性深度協同育人。
3.3.2 基于行業需求的技能反饋機制
第一,全面收集行業需求的技能要求及相關數據,建立可量化的一般數據庫,構建數據評價指標體系。數據搜集要尊重市場規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構建科學合理的數據庫或建立需求與供給的指標模型。第二,在數據體系基礎上,評價指標體系時要充分尊重行業需求,政策育人要求;在學校辦學的基礎上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在集團辦學、學徒制辦學等合作機制上,深化協同培養機制。第三,探索建立校企協同發展的綜合效果評估。協同育人需要政府等相關部門在政策、資金上大力支持使用去向,還要考慮企業實際困難、學校的辦學實力,立足于育人、成才的角度建立有效的評估機制。
4 主要建議
4.1 更新觀念,實現教師角色重新定位
新時代教師必須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牢固梳理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始終把教書育人放在首要位置,因時因地開展育人,并轉變傳統育人模式,由灌輸向教授轉變,準確定位好角色,梳理好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因材施教,重塑課堂、課外關系,注重將課堂教授轉變為課外實踐,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構建平等、互信、積極等育人觀,掌握現代物流理念和低碳意識,成為有道德情操、創新本領、健康體魄、專業技能過硬,具備終身學習能力的職業教師素質。
4.2 加強學習,提升團隊整體教學水平
目前,時代是信息技術與大數據交互共生的時代,技術日新月異,一線教師要加強對新技術的學習和使用,將新技術和方法結合專業、教材、實訓條件,更新教學內容,探索使用新方法,改變傳統的滿堂灌模式,增加實踐環節,將課堂實訓、綜合實訓逐步向仿真實訓、真實實訓轉變,不斷鞏固提升專業技能水平。厘清知識點的相互關系,深入挖掘課程知識點,關注學科、專業、課程最新的前沿信息與技術。
4.3 專業互補,加強教師專業交叉能力。
當今,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限于專業教學,還更加注重教師學科、專業交叉融合的能力。組建教學團隊的過程中,要以教材為中心,結合專業所長,成立課程組,課程組不定期組織教學活動,根據從教學生反應,不斷總結和提高,教師相互協作。在教學研討過程中,邀請學生代表、企業技術代表參加討論,明確教學目標和任務,建成一支“名師名匠雙引領、專業技能教學水平雙突出”,能在現代專業群建設中發揮中堅作用、滿足教學需要、相對穩定、資源共享的專業骨干教師隊伍,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4.4 整合實訓,優化整合校內實踐教學資源
依托物流管理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聯合行業優秀企業加快推進智慧物流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建設。與專業實踐教學體系規劃一體化設計,以專業課程為基本,建設虛擬仿真實訓基地項目單元,通過理實一體項目化課程理念設計教學,特別突出跨專業復合型能力培養。重點建設倉儲與配送虛擬仿真課程、運輸管理虛擬仿真課程、供應鏈管理虛擬仿真課程、快遞運營虛擬仿真課程、集裝箱港口虛擬仿真課程、智慧物流管理虛擬仿真課程6門課程。在校內定期舉辦智慧物流虛擬仿真設計大賽,通過智能物流構建與實訓系統,學生模擬真實物流系統搭建仿真模型、對模型進行驗證與優化,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聯合兄弟院校、企業開展區域性物流虛擬仿真設計大賽,擴大高水平專業的示范引領效用。
4.5 工學結合,重構專業群創新培養課程體系
通過整合、優化專業課程資源,堅持產教深度融合,實時引入物流行業企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并借鑒、創新國際現代學徒制 、“雙元制”的課程體系與培養標準,加強創新創業內容整合與動態更新,真正實現“教、學、做”合一。依托合作企業,將真實項目、真實產品引入學校,把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設立3門以上創新創業講堂,培育3~5名創新創業導師,鼓勵支持教師帶領學生協同攻關,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業品質和綜合能力。支持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競賽活動,建立“基礎互通、技能突出”的“基礎平臺+專業模塊”專業課程體系。在專業規劃與設置的前提下,建立由公共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組成的“平臺”課程和由專業核心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專業拓展課程組成的 “模塊”課程構建起來的課程體系。
參考文獻
王艷豐,張丁華,朱金鳳.“1+X”證書制度下高職寵物類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19,40(35):21-25.
崔周發.現代學徒制視域下“雙師型”教師的科學內涵與培育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0(7):62-68.
徐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內涵變遷與實踐意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24):81-86.
孫學軍,齊俊景,闞曲欣.基于招聘數據挖掘的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研究:以物流類專業為例[J].職教論壇,2019(8):159-164.
毛少華.職業院校實施“1+X”證書制度的現實困境與應對策略[J].當代職業教育,2020(1):55-61.
李學禮.1+X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探索與實踐:以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為例[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9(12):1-5.
胡業華,盧建平.職教教師專業化視域下的雙師型教師培養制度研究[J].職教論壇,2015(24):13-16.
郭鵬,秦明.高職農業物流管理1+X證書人才培養研究[J].核農學報,2021,3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