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英 沈利軍 周文婷 陸建芳 何 元
(蘇州市吳江區第四人民醫院心內科,江蘇 蘇州,215231)
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已經是我國居民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同時還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降低了居民生活質量和預期壽命。根據我國《“健康中國 2030”規劃綱要》要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預期壽命,預防和盡早干預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提高預期壽命的重點工作之一。各種形式的健康宣教可以改善患者對于自身疾病的管理,電話、視頻、微信等遠程健康宣教已經用于腦卒中患者出院后的自我管理。目前分散在廣大社區、農村的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及時有效的健康宣教,以此提高對疾病的認識度。基于此,本研究嘗試對蘇州市吳江區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加大健康宣教力度,安排社區醫生定期隨訪,以提高患者健康意識,減緩蘇州吳江區心腦血管病的致殘率和病死率增長趨勢,同時降低患者復發率。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以問卷調查形式收集2021 年1 月~2022 年2 月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心腦血管疾病高危常住人群1000 例,問卷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患有基礎疾病名稱、是否知曉已患疾病、是否按時服藥、生活質量評分等內容。所有患者以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干預組,兩組均500 例患者,對照組患者年齡35~90 歲,平均年齡(72.36±18.20)歲;干預組患者年齡36~95 歲,平均年齡(73.08±19.30)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符合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判斷標準。①高血壓病史(≥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正在服用降壓藥;②房顫或明顯心律不齊;③吸煙;④血脂異常;⑤糖尿?。虎藓苌龠M行體育運動(體育鍛煉的標準是鍛煉≥3 次/周、≥30 min/次、持續時間超過1 年,從事中重度體力勞動者視為經常有體育鍛煉);⑦明顯超重或肥胖(BMI≥26 kg/m);⑧有腦卒中家族史;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4.14 mmol/L);⑩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0.78 mmol/L);?心肌梗死病史;?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腦卒中(缺血型腦卒中或出血型腦卒中)病史。①~⑧為腦卒中評估變量,針對具有3 項及以上危險因素的高危人群,或既往有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病史者,評定為腦卒中高危人群;⑨~?為心血管病評估變量,符合其中的一條即可判斷為心血管病高危對象。
排除標準:①患有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②參與其他任何相關研究的患者;③不愿意加入本研究的患者;④無法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患者;⑤流動人口。
兩組患者均在首次問卷調查時詢問病史,了解藥物治療情況及其療效,收集患者對于慢病知曉率、服藥率、慢病控制率、生活質量評分、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等數據,如發現有服藥不正確的患者,給予指正并告知正確服藥方法,同時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包括健康教育、自我管理、生活方式干預等內容)。
干預組在首次給予健康宣教后,每月集中在健康管理平臺(心血管俱樂部/大講堂課堂教育)向患者傳遞正確的心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知識一次。未能準時參加健康宣教的患者,有專門醫師給予點對點聯系,并將健康宣教視頻轉發給患者,并囑其認真學習。健康宣教1 次/月,共6 個月,6 個月后再次給予兩組患者問卷調查。
比較兩組患者慢病知曉率、服藥率、生活質量評分、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等數據。①慢病知曉率=(納入的心腦血管高危疾病人群中對自己患病名稱、發病時間等相關內容知曉)例數/總例數×100%。②服藥率=(納入的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規律、定量服用醫生開取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治療現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藥物)例數/總例數×100%。③生活質量評分量表:采用歐洲五維健康量表(EQ-5D)評價納入人群的生活質量水平,EQ-5D 是一種多維健康相關生活質量評價量表,已被證實對農村相關人群具有較好的評價價值。EQ-5D 量表包括行走能力、自我照顧能力、日常活動能力、疼痛/不舒服、焦慮/抑郁5 項評價內容,每項評價回答選項包括沒有困難、中度困難、重度困難,分別給予1 分、2 分、3分,EQ-5D 最低分為5 分,最高分為15 分,總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低。④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指干預治療的6 個月時間內,納入的1000 例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發生首次或再次缺血性腦卒中、出血性腦卒中、短暫性腦缺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心肌梗死、高血壓等常見心腦血管疾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 發生心腦血管事件例數/總例數×100%。

本研究共納入1000 例腦血管高危人群,對慢性病知曉的患者有538 例,占總納入人群53.80%。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表明干預組治療前后有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比較,表明干預組治療后的慢性病知曉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納入的1000 例患者中規律服藥患者484 例,占比為48.40%,提示廣大社區、農村患者不能按時、定量規律服用心腦血管藥物。干預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比較,干預組治療后患者服藥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EQ-5D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 個月后對照組EQ-5D 評分較前下降,但差異仍無統計學意義(P>0.05);6 個月治療后干預組EQ-5D 評分較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納入的1000 例患者在入組前6 個月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為210 例,占總例數的21.00%。干預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與干預組治療后比較,干預組治療后患者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患者主要慢性病之一,也是壽命損失的首要原因。心臟相關疾病可導致患者呼吸困難、心功能下降、胸痛并繼而導致活動能力下降,腦血管相關疾病可直接導致患者肢體功能活動障礙、認知功能下降、言語能力下降甚至嚴重的焦慮、抑郁等精神疾病。最新研究顯示,心腦血管疾病可降低預期壽命5.02~6.47 歲,是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所以提高高危人群對心腦血管疾病相關知識的認識十分重要,對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重大的社會意義。
本研究發現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對慢性病知曉率只有53.80%,低于前期研究的60%,知曉率降低可能是疾病發生率不斷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通過6 個月的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改善生活理念等對癥干預后,干預組患者對慢性病知曉率達到100%,較組間、組內均有明顯提高(P<0.05),說明定期的健康理念干預可以讓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對自己的慢性疾病有較好的認知,提高慢性疾病的知曉率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發生首要工作。伴隨慢性病低知曉率的是服藥率水平低,患者整體服藥率僅為48.40%,根據指南指導用藥是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主要干預手段之一,較低的服藥率會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概率。本研究干預組患者經過6 個月有效的健康理念干預提高了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服藥的依從性,較治療前更高,提示定時反復健康理念宣教可以提高服藥率。
心腦血管疾病可降低患者的活動能力、自理能力,增加心理障礙概率。EQ-5D 是一種應用廣泛的生活質量評價量表,不僅可以評價疾病對身體健康的侵害,還可以評價疾病給患者帶來的精神心理問題,對于心腦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有較好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本研究顯示,經過6 個月治療后干預組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EQ-5D 評分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較對照組也有較大改善(P<0.05)。表明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改善生活理念等干預可以提高心腦血管高危人群的生活質量,定時反復的健康理念宣教對心腦血管高危人群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較正常人群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高,減少心腦血管事件發生是心腦疾病防控的質量指標之一。本研究顯示通過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改善生活理念等干預可以顯著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考慮可能與心腦血管高危人群對自己心腦血管疾病病情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按時服藥、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有關。
本研究不足之處:①對于公共衛生的調查分析,本研究的樣本量仍偏少;②在前期研究設計時缺少對農村少部分人群對于健康宣教的載體和渠道調研;③跟蹤時間不足。不足之處是以后研究需要改正的地方。
綜上所述,通過健康管理平臺給予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宣教、用藥指導、改善生活理念等干預可以提高該人群對心腦血管慢性病知曉率、服藥率、生活質量,降低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