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華 李 丹 陳云珊 徐根超 姚雪榕
(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佛山,528000)
手術室是進行手術、搶救治療的重要醫療救護場所,是醫院的重要組成部分。手術的利用率、周轉率以及手術室人員的工作效率與醫護專業的整體工作效率存在直接關系。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升高,醫院的手術量也隨之增長,手術室接臺手術量持續增加。接臺手術時間是指上臺手術結束時間至第二臺手術開始時間,期間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操作,如將患者送至復蘇室或病房、手術室消毒清潔、下臺手術的術前準備工作等。合理安排接臺手術間隔時間能夠降低接臺手術延遲率,促使手術臺利用率提升。如何提高手術室接臺手術管理效果是手術室管理人員需要面臨的重要問題。品管圈是臨床常見的質量管理模式,近年來在我國醫療領域應用較為廣泛。本文就護理品管圈在接臺手術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總結分析,現擇取160 例進行接臺手術治療的患者展開研究,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進行手術治療的160 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對照組80 例未實施護理品管圈,觀察組80 例實施護理品管圈。對照組:男30 例,女50 例;年齡18~71 歲,平均年齡(45.85±4.06)歲;手術類型:產科手術18 例,婦科手術14 例,泌尿外科手術17 例,普外科手術31 例;疾病發生至擇期手術時間3~7 d,平均時間(5.05±0.40)d。觀察組:男32 例,女48 例;年齡19~72 歲,平均年齡(45.91±4.10)歲;手術類型:產科手術20 例,婦科手術13 例,泌尿外科手術15 例,普外科手術32 例;疾病發生至擇期手術時間4~8 d,平均時間(5.10±0.44)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具備手術指征且無手術禁忌證者;擇期手術者。
排除標準:存在嚴重感染性疾病、傳染性疾病者;癌癥患者;存在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溝通交流障礙者。
對照組未實施品管圈活動。
觀察組實施護理品管圈活動。(1)建立品管圈。小組成員共10 人,輔導員為手術室護士長,負責指導和監督品管圈所有工作;選出圈長,負責協調各項工作;圈員分工合作,參與每一項步驟并負責某一階段的計劃安排。以民主的方式確定圈名。(2)選定活動主題和制訂活動計劃。組織圈員進行圈會,根據上級政策、圈活動的迫切性、重要性、可行性、圈員自身能力等方面,通過頭腦風暴確定本次活動主題:縮短接臺手術間隔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根據工作步驟制訂活動計劃,并安排主題活動。(3)現狀把握。整理2019年1 月~2019 年6 月的接臺手術相關數據,統計發現80 例患者的接臺手術間隔時間平均值為59 min,對接臺手術間隔時間長的原因進行分析,發現有以下幾點:送患者至復蘇室或病房時間長、完成輸液工作時間長、洗手護士上臺遲、清潔工作完成遲、手術醫生遲到、病房送患者遲、麻醉完成時間長等,其中前三項的發生率相對較高,將其作為改善重點。(4)目標設定。結合對現況的把握情況,明確改善重點,評估圈能力。目標值= 現況值-現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59-59×57%×65%=37.14 min。(5)對策制訂與實施:小組成員根據醫院接臺手術的現狀、存在的重點問題以及目標,制訂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對術前準備內容、時間進行規范,聯合多部門對術前準備工作進行監督。實施績效分配制度,以提升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①針對送患者至復蘇室或病房時間長:建立術前準備間,用于提前建立靜脈或動脈通路;由手術醫生負責將全麻患者、非全麻患者分別送至復蘇室、病房,由兩名護士專門負責接待接臺手術患者進入到手術室。另外重新設計麻醉復蘇室或在手術室上下樓層增加復蘇室,增加床位,便于判斷拔管復蘇時機;同時增加車床數量,強化專用車床可視化流程管理,安排專梯和專門的人員運送患者,并在電梯設置手術患者優先接送原則。加強對流程關鍵節點的掌控,巡回護士在術前通知病房護士手術開始時間以及結束時間,在手術結束前30 min 再次通知病房護士提前做好迎接患者回病房的相關準備,在與病房護士完成交接后,立即進行下一臺手術的術前準備。②完成輸液工作時間長:合理配置手術室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由病房護士在病房時為患者開放靜脈通道,安排專門的人員負責為接臺手術患者進行輸液。復蘇室內每張床位均配備呼吸機,麻醉醫護比為5:1,協助麻醉醫生做好術前準備工作以及患者術后復蘇工作;合理配置手術所需儀器設備,并安排專人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③清潔工作完成遲:安排專人負責每一個手術間,主要包括手術間消毒、設備維護、術前準備等,在上臺手術完成后立即按照相關流程對手術間進行消毒清潔,同時準備下一臺手術所需器械設備。④手術安排順序的優化:手術科室主任根據《手術室手術安排管理制度》合理安排每日的手術臺數,并實施考核制度,同績效工資關聯;規范統一手術順序安排,如當日由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要接受手術,則將其安排在當日手術間的最后一臺手術。規范統一各手術科室提交手術申請通知單的時間,以提前1~2 d 為宜,手術每日統籌安排全院手術,杜絕臨床加臺、停臺情況的出現。⑤強化培訓:定期組織低年資護士參與專科知識和技能培訓,由臨床經驗豐富且管理能力強的護師帶教,采用以老帶新的模式,加強對護士穿刺技能、手術器械維護和管理、手術流程及準備工作等方面的培訓。(6)檢討。每周在晨會時總結分析對策實施期間存在的問題,制訂相應的解決方案,各圈員對解決方案的改善情況進行反饋,并對改善后情況進行收集。(7)效果確認及標準化。評估每一個對策的單獨效果和管理方案的整體效果,針對存在不足之處的措施進行改進,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落實。將品管圈有效對策納入到醫院手術室管理中。
記錄兩組患者送接臺手術時間。記錄兩組患者第一臺手術等待時間、接臺手術間隔時間。計算兩組患者連臺手術延遲率。由手術醫師(30 名)和手術室護士(21 名)對手術周轉效率進行評估,其中≥85 分表示滿意,反之為不滿意,滿意度= 滿意例數/總例數×100%。兩組患者采用廣東省佛山市婦幼保健院自制的調查問卷從等待手術時間、信息核查、手術室工作效率等方面評估接臺手術滿意度,其中0~79分表示不滿意,80~89 分表示基本滿意,90~100 分表示非常滿意。患者滿意度=(基本滿意+非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觀察組送接臺手術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觀察組第一臺手術等待時間、接臺手術間隔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對照組連臺手術延遲率為25.00%(20/80),高于觀察組的6.25%(5/8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10.667,P<0.001)。
觀察組手術醫師、手術室護士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手術室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場所,手術室周轉效率同手術室護理工作質量存在相關性。手術室每天需要連續性進行多臺手術,每臺手術間隔時間的長短可影響手術室周轉效率。若接臺手術間隔時間較長,不僅導致患者等待手術時間延長,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還可能耽誤患者病情,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縮短接臺手術間隔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品管圈是一種比較靈活的管理形式,圈員參與各個步驟,能夠激發護理人員的個人潛能,獲得參與感、滿足感,且通過團隊協作能夠充分整合個人智慧和團隊能力,從而提升護理人員的主動性,有助于接臺手術效率的提升。護理品管圈能夠促使圈員主動分析和解決問題,根據影響接臺手術間隔時間及效率的原因制訂針對性的解決方案,明確目標,按照目標值優化各項措施,從而促進工作效率的提升。本研究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發現,送患者至復蘇室或病房時間長的原因在于家屬中途離開、電梯等待時間長、車床數量不夠、路程較遠、手術醫生遲到;完成輸液工作時間長的原因在于未提前準備輸液物品、患者靜脈穿刺困難、部分護士技能不熟練;洗手護士上臺遲的原因則為洗手護士未提前為患者開放靜脈通道、清洗打包器械時間長,巡回護士未能及時幫忙打開無菌臺、手術所需物品準備不足、手術間清潔不及時、臨時加手術導致未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本研究中針對改善重點制訂相應的改進措施,送患者至復蘇室或病房時間長導致巡回護士不能及時將下一臺手術患者送入手術間,由手術醫師負責將患者送至復蘇室或病房,有利于巡回護士騰出更多的時間接患者入室,且重新改建或增加復蘇室、增加車床數量以及申請專梯等措施能夠縮短送患者的時間;由病房護士提前開放靜脈通道并安排專門的人員進行輸液,能夠縮短輸液時間;安排專人在上臺手術結束后盡快完成手術間的清潔消毒工作能夠促使接臺手術間隔時間縮短;同時通過優化手術安排順序能夠使每一臺手術有序銜接,強化培訓可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和技能操作水平,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送接臺手術時間、第一臺手術等待時間、接臺手術間隔時間顯著縮短,且接臺手術間隔時間短于設定的目標值,連臺手術延遲率更低,說明護理品管圈能夠促進手術間利用率及工作效率的提升。觀察組醫師、護士、患者的滿意度均較高,充分表明護理品管圈的效果理想。黃婉蕓等研究顯示,實施品管圈活動后的手術室接臺時間從原來的55 min 減至29 min,說明品管圈活動能夠提高工作效率,同本研究所得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護理品管圈對于促進接臺手術間隔時間縮短、工作效率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