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旭
(盧氏縣林業局,河南 盧氏 472200)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維持全球生態平衡、調節氣候、保持水土、減少洪澇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森林火災突發性強、破壞性大,對生態環境與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極大威脅。且森林火災往往發生在地勢崎嶇的山區,交通、通信不便,給撲救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因此,森林火災的預防與撲救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森林火災的起火原因有自然和人為2種。眾多學者研究表明,氣象條件是森林火災的主要致災原因。氣象條件中引發森林火災的因子主要是氣溫、濕度、風速、降水和雷電等。同時,森林火災的發生、蔓延與可燃物、火源、環境條件、天氣情況等息息相關。森林火災一旦發生,不僅會燒毀森林,降低了林分密度,而且會破壞了森林結構,降低了森林資源的利用價值。因此,筆者重點研究森林火災的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希望能為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提供助力。
盧氏縣位于豫西深山區,地處黃河、長江分水嶺南北兩麓,跨崤山、熊耳、伏牛三大山脈,平均海拔超過1 200 m,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該縣境內千山起伏、萬壑縱橫、河流遍布,地貌特征可以概括為“三山三河兩流域、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十分復雜。盧氏縣是河南省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的深山區林業大縣,地處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帶,具有大陸性季風氣候特點,四季分明,春秋較短,冬夏較長,是干旱氣象災害多發區,而且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其森林防火難度較大。
盧氏縣現轄19個鄉鎮232個行政村39個居委會,人口38萬人。縣境東西寬約72 km,南北長約92 km,總面積 4 004 km,耕地面積 2.77 萬 hm,林地面積25.77萬hm,森林活立木蓄積量1 076萬m,森林覆蓋率達70.35%。
一般來說,當氣溫升高、光照充足,降水量小、干旱天數長,相對濕度低、風速較大時,導致林下可燃物蒸發量增大,森林火險氣象等級偏高,火災發生概率增大。盧氏縣森林防火期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即氣象學冬半年。這一時期草木枯萎,雨(雪)稀少、濕度降低、空氣干燥、風力增大,導致火險等級較高,易誘發森林火災。由此可見,森林火災的年季變化與氣候變化有關。
在有利的氣象條件下,盧氏縣引起森林火災的火源有2種:一是人為火源,約占99%;二是自然火源,約占1%。自然火源包括自燃、雷電等。人為火源主要包括生產性火源和非生產性火源,其中生產性火源有焚燒地邊和荒地的雜草、落葉、枯枝、秸稈等,非生產性火源有燃放鞭炮、亂扔煙頭、祭祖燒紙、野外燒烤和其他違章用火等。
由于盧氏縣是傳統的農耕區,境內農、林、牧用地相互交叉分布,群眾生產、生活、生存發展都離不開山林,“靠山吃山”觀念尚未改變。農民耕作時仍沿用古老的生產方式,在林區周圍燒地邊垃圾、燒秸稈等現象屢禁不止,特別是春節、清明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和焚香燒紙等習俗難以改變。近幾年,盧氏縣大規模實施了生態旅游項目,進入林區旅游踏青、項目施工的人員逐漸增多,尤其是城市居民進入林區越來越多。此類人員森林防火意識不強,野外用火隨意性大,引導和管理難度大,吸煙、燒烤等野外用火大幅增加,引發森林火災的流動性、隨意性、突發性較大。特別是在冬春干燥季節,林區內干燥的雜草灌木叢生、枯枝落葉堆積,極易引發森林火災。因此,人為火源管控是森林防火工作的重中之重。
蔡恒明等對大興安嶺地區森林火災與氣象因子的相關性研究表明,火災發生當日氣溫為17~19 ℃時森林火災發生概率最大,91%的森林火災發生在氣溫為15~25 ℃時;森林火災發生當日、前1 d、前2 d降水量為0時,森林火災次數發生最多,分別占總數的75%、79%、69%;森林火災發生當日平均風速多在1~3 m/s,占總數的74%;空氣相對濕度為60%~70%時容易發生森林火災。這說明當氣溫升高、降水量偏少、相對濕度偏小、風速增大時,森林火險氣象等級升高,易發生森林火災。其中,氣溫升高,林中可燃物水分蒸發加快,枯枝、樹葉、雜草就會變得干燥,因而易引發森林火災。每年11月至次年4月,盧氏縣降水量占全年總量的5.5%,有時出現干旱,幾個月降雨(雪)量為0,最小相對濕度甚至小于10%,而且經常有冷空氣擴散南下,冷空氣來之前氣溫較高,冷空氣過后風速增大。因此,此段時間為盧氏縣高森林火險期。
雷電也與森林火災有較大關系。李兵等對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木里縣的火災分析發現,其直接致災因子為雷電。起火前長期干旱少雨、濕度較小,森林植被極度脆弱。雷電流引起樹干和地面枯枝、爛葉、雜草等腐殖質層開始燃燒,然后引起大面積森林火災。在盧氏縣,雷電引起森林火災的時間主要在每年3—4月。
盧氏縣小氣候復雜多變,暴雨、冰雹、雷電、高溫、干旱和大風等氣象災害頻發。加之受全球氣候異常影響,近10 a來暴雨、冰雹、雷電等強對流天氣增強,致災氣象因子風險隨之升高。在氣溫升高、風速增大、降水減少、濕度較小及干旱異常突出的情況下,導致林區內植物及腐殖質層極度干燥,森林火險氣象等級較高,引發森林火災的風險極高,給護林防火工作造成很大困難。
除氣象條件引發的火災外,盧氏縣人為造成的火災事件較多。盧氏縣是河南省的林業大縣,森林資源豐富,加之多年來實施封山育林、天然林禁伐和森林撫育,林下腐枝落葉堆積增加,林內可燃物載量嚴重超標,容易引起森林火災。同時,因盧氏縣具有春秋較短、冬夏較長的氣候特點,在漫長的冬夏干燥季節,林區地表干燥的雜草灌木叢生、枯枝敗葉堆積,使人為因素引發的火災概率增高。從近20 a盧氏縣已查明原因的森林火災、火情來看,65%的森林火災、火情是居民春節、清明節祭祖燃放煙花爆竹、點燭燒紙用火引發的,30%是林區野外燒荒、燒田埂地邊、取暖、加熱食物等農事用火及游客在林區亂扔煙頭、野炊燒烤、進入林區的車輛漏油等引發的。
一是針對易發生雷電的鄉鎮,可以在林區安裝閃電定位儀,既能對林區氣象因子起到監測預警作用,也可以探測雷電致災情況、定位起火位置、評估森林起火原因及災情。由于盧氏縣地形復雜,坡陡谷深,對閃電探測網的探測效率和定位精度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優化閃電定位儀網站點布局,提高探測效率和精度,對林區閃電實時連續動態監測,這對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在各鄉鎮及重要林區建設自動氣象站,氣象部門可隨時監測林區及周邊的降水、溫度、濕度、風向和風速等致災氣象因子的數據。綜合分析這些氣象資料,氣象部門可及時發布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提供依據。
三是在林區安裝衛星遙感監測系統。盧氏縣林業局可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系統實時開展森林火點監測,確定火災位置和火場范圍,并將相關信息通過微信等發送給相關人員。盧氏縣氣象局對全縣林區實行24 h監控,滾動制作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及時為應急、林業等部門提供服務,為防火撲救工作提供依據。另外,通過媒體平臺面向公眾發布高森林火險等級預報和森林防滅火知識,引導公眾科學應對災情。
政府及相關部門要牢固樹立“預防為主、宣傳先行”的思想,把宣傳教育貫穿護林防火工作始終。在常規時段,要采取出動宣傳車、開設防火課、設立宣傳牌、發放宣傳品、懸掛防火標語及播放公益廣告等形式,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識。在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祭祖節(陰歷十月初一)等重大節假日,進入林區、景區踏青旅游等人為活動將大量增加,火源管控難度加大,森林防滅火形勢嚴峻。對此,要提前做好宣傳、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工作。利用廣播、電視、電子顯示屏、微博、微信、短信和廣告牌等多種途徑,加強森林防火法律法規、科普知識宣傳,提醒人們注意防火。另外,盧氏縣應大力推廣無煙祭祖、鮮花祭祖、網上祭祖、鮮花換鞭炮和集中燃放等好做法、好經驗,徹底改善祭祖習俗,確保文明祭祀、綠色祭祖,從源頭上減少人為因素引發的森林火災。
第一,按照《國家處置重特大森林火災應急預案》的總體要求,結合盧氏縣實際,縣、鄉、村均應把森林防火列入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中,建立健全高森林火險預警響應機制和森林火災應急救援體系,形成政府統一指揮、設備齊全、聞風而動、高效運作的森林防撲火工作應急機制。
第二,各級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要認真學習貫徹落實森林防火法律法規,切實履行職責,加強多部門聯動工作。
第三,盧氏縣應成立森林防火指揮部門,建立以政府主要領導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主要責任人的森林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并按照森林防火行政領導負責制“五條標準”進行完善,確保責任制得到有效落實。
第四,相關部門要強化綜合信息研判,細化應急聯動方案,加強應急準備,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能快速響應、妥善應對、高效處置;要強化森林防火責任落實,定期或不定期督促檢查,進一步完善應急預案和臨災處置工作。
第五,盧氏縣森林防火指揮部門應制定并實施《撲火前線指揮部工作規范》,進一步明確森林火災應急處置措施,理順工作關系,規范處置程序,確保火災撲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第六,盧氏縣相關部門應積極開展實戰演練。實戰演練是減輕森林火災危害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要結合全縣森林分布實際,模擬現實森林場景,緊扣“科學、高效、有序”的要求,定期開展全要素、全過程森林火災撲救實戰演練,重點檢驗森林防火統籌指揮、應急響應、軍地聯動、部門配合和裝備設備等的實際效果。
盧氏縣農業農村局、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和縣、鄉、村要按照綜合利用、疏堵結合、以用促禁的原則,鼓勵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秸稈沼氣化利用等,杜絕出現焚燒秸稈、垃圾等行為;要加大檢查力度,緊盯關鍵區域、重點人群,嚴厲查處焚燒秸稈、垃圾行為。例如,集中力量查處城鎮交通干線、旅游景區焚燒秸稈、枯枝、樹葉、垃圾等行為;一旦發現,要快速反應、立即處置,并對直接責任人進行教育或處罰。縣、鄉、村要充分發揮微博、微信、短信平臺等信息傳播渠道,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解釋,提高村民對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的認識水平和參與意識,在全社會營造“秸稈禁燒、利國利民、保護森林、美化家園”的輿論氛圍,實現盧氏縣“零火點”目標,實現秸稈禁燒常態化和制度化。
盧氏縣要嚴格執行野外生產性用火審批制度,高火險期堅決杜絕一切野外用火,對重點林區可實行清山封山管理;要加強清明上墳祭祖、旅游踏青、城市返鄉、上山采摘和春耕春播燒荒等用火行為的檢查,做到及時預防、及時發現、及時教育、及時糾正,堅決把火種堵在山下林外。政府和相關部門要加大違規用火查處力度,嚴格依法用火防火,對擅自在林區野外生火等違反有關法律規定的行為和人員,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盧氏縣應健縣、鄉、村三級林長體系,強化縣、鄉、村、護林員四級網格化管理,壓實屬地責任、部門責任,重點落實森林防火行政首長負責制、森林防火部門分工責任制和森林防火目標責任考核機制,持續加強護林員等基層生態保護隊伍建設,避免防區空白、工作空檔,確保“山有人看、林有人護、火有人滅、責有人擔”,形成覆蓋全域的人防體系。盧氏縣相關部門應完善護林房、瞭望塔、蓄水池、防火檢查站、防火道路和林火阻隔帶等基礎設施建設,添置撲火機具裝備、安全防護裝備、野外生存裝備、消防水車、運兵車和防火宣傳指揮車等專用設備,加強撲火機具、通信裝備、運輸車輛和人員防護裝備等撲火物資檢修、維護和保養,夯實森林防火物防基礎。盧氏縣也應積極推廣以水滅火、化學滅火、直升機吊桶滅火等先進技術,提高撲火救災效率;加強森林防火視頻監控系統、熱成像監測點等先進設備設施建設,充分利用衛星遙感、無人機巡護、高山瞭望、視頻監測和地面巡護等技術手段,對森林火災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監測,構建衛星、無人機、監控、瞭望和巡護“五位一體”監測體系,打造數字監測即報平臺,實現火情早發現、早報告,全面提升“技防”能力。另外,林業部門、氣象部門要及時會商溝通,既要關注當期氣象條件,考慮前期累加影響,還要考慮林型特點、林下可燃物和人員活動等因素,分區域、分時段做出火險天氣等級預報。當森林火險氣象等級較高時,應抓住有利時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雪)作業,特別是要運用飛機等先進設備來進行人工增雨,為降低森林火險等級或火災撲救等提供服務,保護森林資源。
盧氏縣森林火災發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為2種,主要致災氣象因子為氣溫、濕度、風速、降水和雷電等。當氣溫升高、降水量偏少、相對濕度偏小、風速增大時,森林火險氣象等級較高,易發生森林火災。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盧氏縣森林防火關鍵期,其中雷電引起森林火災的時間主要在每年3—4月。
為提高森林防火成效,大力保護森林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盧氏縣應加強林區氣象因子監測預警設施建設,加強節假日森林防火宣傳,全面開展冬春季節秸稈、垃圾等禁燒督導檢查工作,加強野外用火行為檢查,加強森林防火防控體系建設,確保火災撲救工作高效有序開展。